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8篇文章
< 1 2 9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侏罗世东亚多向汇聚构造体系的形成与变形特征 被引量:169
1
作者 董树文 张岳桥 +4 位作者 陈宣华 龙长兴 王涛 杨振宇 胡健民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6-317,共12页
板块构造研究成果与同位素精确定年数据的积累,使我们对发生在中国东部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东亚多向汇聚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全球三大洋在晚侏罗世(165±5)M a近乎同时的开启,以及东亚周边古太平洋、新特提斯洋和蒙古—鄂霍茨克... 板块构造研究成果与同位素精确定年数据的积累,使我们对发生在中国东部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东亚多向汇聚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全球三大洋在晚侏罗世(165±5)M a近乎同时的开启,以及东亚周边古太平洋、新特提斯洋和蒙古—鄂霍茨克洋的俯冲消亡,在中国中东部和东亚地区形成了多向挤压汇聚的燕山期构造体系,即东亚多向汇聚构造体系(简称东亚汇聚)。东亚汇聚启动了经典的燕山运动,发育了独特的构造变形特征。东亚汇聚构造体系具有两个近乎稳定的刚性陆核,即鄂尔多斯地块和四川(盆地)地块,在它们的周缘形成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内多向挤压变形和似前陆盆地,如大巴山晚侏罗世前陆。此外,东亚多向汇聚构造体系影响了东亚和中亚大部分地区的板内变形作用,在中国大陆及其周边形成了反映南北向挤压的蒙古弧共轭走滑断裂系统、燕山—阴山陆内造山带、大别山—大巴山侏罗纪陆内造山带等典型的燕山期构造带。东亚汇聚具有深刻的全球构造背景与动力来源,是重要的科学研究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侏罗世 东亚多向汇聚 构造体系 动力来源 变形特征
下载PDF
沿空留巷巷旁支护体作用机制及工程应用 被引量:141
2
作者 陈勇 柏建彪 +3 位作者 朱涛垒 闫帅 赵社会 李学臣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27-1432,共6页
巷旁支护体稳定是沿空留巷成功的关键。通过建立沿空留巷上覆岩层结构力学模型,分析了巷旁支护体在3个阶段的受力和变形特征,得到了巷旁支护体的作用机制,即巷旁支护体设置后快速增阻,即时支撑巷内顶板,工作面后方周期来压前达到切顶阻... 巷旁支护体稳定是沿空留巷成功的关键。通过建立沿空留巷上覆岩层结构力学模型,分析了巷旁支护体在3个阶段的受力和变形特征,得到了巷旁支护体的作用机制,即巷旁支护体设置后快速增阻,即时支撑巷内顶板,工作面后方周期来压前达到切顶阻力切落采空区一定高度的顶板,上覆岩层剧烈活动稳定前有较大的变形能力及稳定后有较高的后期强度。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以九里山矿24021工作面沿空留巷为工程背景,在巷内支护和巷旁充填材料确定的情况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不同巷旁支护体宽度时的沿空留巷维护效果,确定了合理的巷旁支护体宽度。该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空留巷 巷旁充填 变形特征 支护体宽度 FLAC3D数值模拟
下载PDF
卸荷条件下花岗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36
3
作者 黄润秋 黄达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205-2213,共9页
基于岩石试件的卸荷试验,研究卸荷条件下岩石的变形、参数及破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卸荷过程中岩石向卸荷方向回弹变形较为强烈、扩容显著,脆性破坏特征明显。(2)卸荷过程中岩石的变形模量E逐渐减小,泊松比μ逐渐增大,E减小了5%~2... 基于岩石试件的卸荷试验,研究卸荷条件下岩石的变形、参数及破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卸荷过程中岩石向卸荷方向回弹变形较为强烈、扩容显著,脆性破坏特征明显。(2)卸荷过程中岩石的变形模量E逐渐减小,泊松比μ逐渐增大,E减小了5%~27%,而μ增大了50%~335%,变化均随初始围压的增大和卸荷强度的增强而增大,两者均与体积应变相关。(3)相对于加载试验,卸荷岩石的c减小而φ增大,且卸荷强度愈强,c减小得越多,φ增大的程度越小。峰值c减小了33.2%~47.8%,而残余c为正常值的65.3%~77.6%,峰值φ增加了14.7%~33.2%,而残余Φ增大了5.9%~9.4%。(4)卸荷条件下岩石破坏具有较强的张性破裂特征,各种级别的张裂隙发育,双向卸荷时甚至在次卸荷方向上也可能出现张拉裂隙,剪性破裂面一般追随张拉裂隙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三峡花岗岩 卸荷试验 变形特征 力学参数 破裂机制
下载PDF
三峡库区树坪滑坡变形失稳机制分析 被引量:97
4
作者 卢书强 易庆林 +2 位作者 易武 黄海峰 张国栋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23-1130,1202,共9页
树坪滑坡自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就一直持续变形。为了对其稳定性及变形发展趋势进行评价和预测,有必要对其变形失稳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此,采用现场地质调查和勘探的方法确定了滑坡的形态和性质;充分挖掘变形监测数据,详细分析了... 树坪滑坡自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就一直持续变形。为了对其稳定性及变形发展趋势进行评价和预测,有必要对其变形失稳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此,采用现场地质调查和勘探的方法确定了滑坡的形态和性质;充分挖掘变形监测数据,详细分析了滑坡的变形特征。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变形失稳机制及影响因素,并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和预测。结果表明,滑坡区地形、岩性及地质构造等地质因素控制了树坪滑坡的形成和发展;库水位下降和大气降雨进一步激励了滑坡的变形。库水位下降,坡体内地下水位随之下降,但其速度远小于库水位下降速度,导致坡体内水力梯度和渗透力明显增大,从而使滑坡稳定性急剧下降,并且库水位下降速度越快,滑坡的位移速率也越大,是典型的水库下降型滑坡。在库水位下降过程中,若出现明显的降雨过程,更加剧了滑坡的变形,有产生大规模滑动的可能性,须采取防护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树坪滑坡 变形特征 失稳机制 稳定性预测
下载PDF
富水条件下软岩巷道变形特征与过程控制研究 被引量:88
5
作者 许兴亮 张农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8-302,共5页
富水条件下泥质软岩巷道破坏及稳定性机制比一般软岩巷道更复杂,不仅需要采用多种复合支护控制围岩非线性大变形,还必须进一步控制其泥化进程.针对此情况,提出了动态过程控制的支护原理,采用预拉力锚杆、锚索、桁架和围岩滞后注浆堵水... 富水条件下泥质软岩巷道破坏及稳定性机制比一般软岩巷道更复杂,不仅需要采用多种复合支护控制围岩非线性大变形,还必须进一步控制其泥化进程.针对此情况,提出了动态过程控制的支护原理,采用预拉力锚杆、锚索、桁架和围岩滞后注浆堵水加固相结合的全过程控制围岩技术.结果表明,在成功阻断泥化诱因"水"之后,高强预应力锚杆组合支护体系可有效控制巷道变形,避免泥化导致随后的锚固失效.此技术在淮北桃园煤矿裂隙水患严重的三软煤巷支护中取得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水条件 泥质软岩 变形特征 过程控制
下载PDF
煤层顶板破碎岩石压实特征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80
6
作者 苏承东 顾明 +1 位作者 唐旭 郭文兵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26,共9页
为研究煤层顶板破碎岩石压实特征,对义马新安煤层顶板砂岩、砂质泥岩和泥岩,利用自制装置在RMT-150B电液伺服岩石力学试验系统上进行压实试验,得到3种碎石压实试验的应力-应变关系,分析岩石强度、块径、压实应力对碎石压实特性的影响。... 为研究煤层顶板破碎岩石压实特征,对义马新安煤层顶板砂岩、砂质泥岩和泥岩,利用自制装置在RMT-150B电液伺服岩石力学试验系统上进行压实试验,得到3种碎石压实试验的应力-应变关系,分析岩石强度、块径、压实应力对碎石压实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碎石压实变形过程可分为快速压实、缓慢压实和稳定压固3个阶段;碎胀系数随块径增大而增加,可以采用对数关系描述;碎石经历压实后残余碎胀系数与岩石强度、块径的关系不大,差异性有所减小,碎胀系数减幅与块径相关,块径越大减幅越大;压实度为压实应力的函数,块径越大压实度变化越明显;压实能耗随岩石强度增高而増大,砂岩、砂质泥岩与泥岩平均能耗比约为3.5∶2.2∶1.0,同种岩石块径大于5 mm后压实能耗与块径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破碎岩石 压实 变形特征 碎胀系数 压实度
下载PDF
龙门山推覆构造变形特征 被引量:72
7
作者 林茂炳 吴山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46-55,共10页
文章把龙门山推覆构造划分为4个推覆体和3个滑覆体。分别叙述了它们各自的变形特征。计算了造山带的地壳缩短率为42~63%。最后确认了龙门山推覆构造的推覆模式是推覆滑覆叠加模式,其发展方向为由北西向东南,扩展方式为背驮式(或前展式)。
关键词 龙门山 推覆构造 变形特征
下载PDF
三轴压缩煤岩强度及变形特征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3
8
作者 杨永杰 宋扬 陈绍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0-153,共4页
在MTS815岩石伺服试验机上对鲍店煤矿3煤进行了常规三轴压缩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煤岩由于含有大量的微孔隙裂隙,在围压作用下,孔隙裂隙被压密闭合,弹性模量随之增大,但并非呈线性关系.在常规三轴压缩条件下,煤样三轴... 在MTS815岩石伺服试验机上对鲍店煤矿3煤进行了常规三轴压缩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煤岩由于含有大量的微孔隙裂隙,在围压作用下,孔隙裂隙被压密闭合,弹性模量随之增大,但并非呈线性关系.在常规三轴压缩条件下,煤样三轴压缩强度与围压之间呈线性关系(不包括单轴压缩情况),在实验的围压范围内,煤岩破坏符合Coulomb强度准则,但由于煤样具有明显的非均质特性,其内部含有大量的随机裂隙等缺陷,且煤样黏聚力较低,煤样沿随机裂隙破裂偏离θ=45°+/2的可能性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轴压缩试验 煤岩强度 变形特征 围压
下载PDF
锦屏一级水电站地下厂房围岩变形与破坏特征分析 被引量:68
9
作者 魏进兵 邓建辉 +2 位作者 王俤剀 蔡德文 胡建忠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98-1205,共8页
结合地质、监测、物探及施工资料,对地下厂房施工期围岩的变形与破坏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高地应力和低强度应力比条件下,围岩的变形不再主要由地质结构面的张开变形构成,由岩块破坏产生的变形所占比重增加。围岩的变形量级和松... 结合地质、监测、物探及施工资料,对地下厂房施工期围岩的变形与破坏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高地应力和低强度应力比条件下,围岩的变形不再主要由地质结构面的张开变形构成,由岩块破坏产生的变形所占比重增加。围岩的变形量级和松弛深度相对较大,边墙的主要松弛深度为12~15m,部分大于15m。围岩变形量级与松弛深度成正比,而松弛深度呈现出渐进扩展的趋势,因此变形的时效性应理解为围岩破坏的渐进扩展过程,与常规的流变概念存在差别。主厂房及主变室下游拱腰部位混凝土喷层鼓胀性裂缝是层状岩体在高应力条件下的卸荷劈裂和向临空面的屈曲破坏的结果,这种破坏导致下游拱脚部位位移测值的增大。主变室上游边墙混凝土喷层裂缝表现为张性开裂,主要原因是母线洞开挖后岩体应力集中导致的岩体压裂破坏。在高地应力条件下,地下洞室群开挖是否可采用"先墙后洞"的施工方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地下厂房 高应力 低强度应力比 变形特征 裂缝机制 锦屏一级水电站
下载PDF
上海区域地面沉降模型中土层变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54
10
作者 叶淑君 薛禹群 +2 位作者 张云 李勤奋 王寒梅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0-147,共8页
根据上海大量地面沉降和水位观测资料,结合室内实验,首次系统分析了上海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过程中各土层的变形特征及地面沉降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发现上海各土层变形特征差异很大,同一土层在不同地点不同时期变形特征差... 根据上海大量地面沉降和水位观测资料,结合室内实验,首次系统分析了上海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过程中各土层的变形特征及地面沉降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发现上海各土层变形特征差异很大,同一土层在不同地点不同时期变形特征差异也很大。地面沉降受多种因素影响呈现出空间分布的复杂性,土层压缩量的垂向分布,从20世纪90年代之前以浅部土层压缩为主转变为90年代之后以深部和浅部土层压缩为主。这些研究成果将为上海区域地面沉降模型中各土层沉降模型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面沉降模型 变形特征 弹性变形 塑性变形 蠕变 滞后
下载PDF
粗砂岩高温作用后力学效应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4
11
作者 苏承东 郭文兵 李小双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62-1170,共9页
利用RMT–150B岩石力学试验机进行单轴压缩试验,研究高空隙度粗砂岩经历100℃~900℃高温后,波速、抗压强度、平均模量、变形模量以及极限应变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尽管试验结果离散较大,但仍具有明显的总体规律。当粗砂岩经历温度在100... 利用RMT–150B岩石力学试验机进行单轴压缩试验,研究高空隙度粗砂岩经历100℃~900℃高温后,波速、抗压强度、平均模量、变形模量以及极限应变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尽管试验结果离散较大,但仍具有明显的总体规律。当粗砂岩经历温度在100℃以内时,波速变化不明显;超过100℃,波速随温度大致成线性降低。当试样经历温度100℃~500℃时,强度、平均模量有所增加,变形模量稍有降低;超过500℃以上,则强度、平均模量、变形模量有所减小,峰值变形增大。温度对试样的力学特性有两种不同的影响:一方面,温度增高产生热熔变形可以使部分原生裂隙逐渐愈合,裂隙数量减少,密实程度提高,改善了矿物颗粒之间的接触状态,摩擦特性得以增强,试样的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得以强化;另一方面,不同热膨胀率引起跨颗粒边界的热膨胀不协调引起结构热应力,试样内部产生微裂隙,同时胶结物刚度降低也会影响试样的变形,使试样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高温 粗砂岩 波速 强度特征 变形特征
下载PDF
隧道-滑坡体系类型和隧道变形模式研究 被引量:63
12
作者 吴红刚 吴道勇 +1 位作者 马惠民 张红利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2期3632-3642,共11页
在山区修建公路、铁路隧道时,常遇到隧道从滑坡体内及周边穿越的现象,这些隧道会因滑坡滑动而产生变形、开裂等病害。一直以来,由于将隧道开挖与滑坡蠕动分开考虑,未能很好地解释二者的相互作用。隧道与滑坡的空间位置关系控制病害的性... 在山区修建公路、铁路隧道时,常遇到隧道从滑坡体内及周边穿越的现象,这些隧道会因滑坡滑动而产生变形、开裂等病害。一直以来,由于将隧道开挖与滑坡蠕动分开考虑,未能很好地解释二者的相互作用。隧道与滑坡的空间位置关系控制病害的性质和规模,是决定隧道–滑坡体系相互作用模式的主要因素。它确定隧道在滑坡体中的受力模式,而隧道受力是导致隧道变形的根本原因,因此隧道与滑动面的相对位置关系决定隧道受力机制和变形特征。根据隧道与滑动面的空间位置关系,将隧道–滑坡体系划分为平行、正交和斜交三大体系类型,结合典型工程实例对不同的体系进行更细的划分,分析各类型的受力模式和变形特征,得到隧道–滑坡体系相互作用的规律。研究表明,不同体系其受力与变形有很大差别,总体上隧道–滑坡体系的相互作用随两者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隧道-滑坡体系 空间位置 受力机制 变形特征
下载PDF
应变速率对大理岩力学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7
13
作者 苏承东 李怀珍 +1 位作者 张盛 勾攀峰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43-950,共8页
利用RMT–150B岩石力学试验系统,对细晶大理岩试样在应变速率2×10-5~5×10-3s-1范围内进行了6级应变速率下的单轴压缩试验,分析应变速率对大理岩应力速率、峰值强度、弹性模量、弱化模量、峰值应变、泊松比、积聚能、释放能... 利用RMT–150B岩石力学试验系统,对细晶大理岩试样在应变速率2×10-5~5×10-3s-1范围内进行了6级应变速率下的单轴压缩试验,分析应变速率对大理岩应力速率、峰值强度、弹性模量、弱化模量、峰值应变、泊松比、积聚能、释放能以及破裂形式等力学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应变速率下单轴压缩过程均经历压密、弹性、屈服和破坏4个阶段。应力速率与应变速率的对数可以用指数形式描述;大理岩的峰值强度与应变速率呈正相关,可采用二次多项式进行描述;大理岩的弹性模量、弱化模量和峰值应变受应变速率影响不大,泊松比与应变速率呈指数关系;试验过程中试样峰值前积聚能量、峰值后释放能量与应变率呈正相关,表明应变率越高微裂纹扩展越严重。在应变速率低于5×10-4s-1时,试样以剪切破坏为主,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试样破坏模式从局部剪切失稳破坏向全面剪胀失稳破坏转变,在高应变速率下更容易形成锥形破坏。研究结果能够对岩爆防治和工程抗震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应变速率 大理岩 强度特征 变形特征
下载PDF
冻土蠕变变形特征的细观分析 被引量:43
14
作者 吴紫汪 马巍 +1 位作者 蒲毅彬 常小晓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6,共6页
通过观测分析冻土单轴及三轴蠕变过程中细观结构的变化情况,发现蠕变过程中结构缺陷的增生与扩展制约着土结构的强化与弱化作用,控制着蠕变变形形态特征。易破坏区首先发生在样品的低密薄弱层面的薄弱区,对于单轴蠕变,在薄弱层面形... 通过观测分析冻土单轴及三轴蠕变过程中细观结构的变化情况,发现蠕变过程中结构缺陷的增生与扩展制约着土结构的强化与弱化作用,控制着蠕变变形形态特征。易破坏区首先发生在样品的低密薄弱层面的薄弱区,对于单轴蠕变,在薄弱层面形成一环状低密带,然后向外扩展,最终导致整体结构的破坏;而对于三轴蠕变,在样品薄弱段的表面形成拉伸裂缝,然后向内扩展,最终导致整体结构的破坏。在单轴蠕变过程中冻土的体积随时间的发展而持续增加;三轴蠕变过程中冻土的体积随时间的发展而持续减小,仅当进入第三蠕变阶段后其体积有相对增大的趋势,但仍小于起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蠕变 细观分析 动态监测 CT 变形特征
下载PDF
华北平原典型地段地面沉降演化特征与机理研究 被引量:53
15
作者 郭海朋 白晋斌 +7 位作者 张有全 王丽亚 石菊松 李文鹏 张作辰 王云龙 朱菊艳 王海刚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15-1127,共13页
华北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系统之一,地面沉降问题突出。由于沉积环境变化多样、地质条件差异性显著和人类开采活动强烈,使得该地区地面沉降成因机理复杂。本文采用卫星对地观测技术与传统手段相结合,监测地面沉降灾变过程,分析华北... 华北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系统之一,地面沉降问题突出。由于沉积环境变化多样、地质条件差异性显著和人类开采活动强烈,使得该地区地面沉降成因机理复杂。本文采用卫星对地观测技术与传统手段相结合,监测地面沉降灾变过程,分析华北平原地面沉降发展历史和现状。结合应力-应变图解法及土工实验研究地面沉降差异性特征及滞后变形成因机理。取得了以下关键认识:(1)华北平原地面沉降空间分布差异性明显,沉降主要分布在平原区第四纪沉积凹陷,呈现东西分带、南北分段特点。地面沉降空间发展部分受到北东向和北西向构造控制。在沧县隆起区,地面沉降也比较发育,主要原因是沧县隆起在第四纪时期构造运动相对不活跃,沉积了较厚的第四系;存在与构造走向一致的3期古河道,该地区赋存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并被大量开采。(2)地面沉降发生发展与地下水开采历史密切相关,沉降主要压缩贡献层随地下水开采层位变化而变化。北京平原100 m以深地层对地面沉降贡献呈增加趋势。天津平原目前地面沉降的主要贡献层来自300 m以下地层。(3)气候干旱导致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同时增加了地下水的开采,因而是引起地面沉降的重要间接驱动因素。高层建筑荷载、基坑降排水、地热开采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应引起足够重视。(4)地面沉降具有很强的滞后性,最大滞后时间可达25年。除了渗透固结成因以外,土体蠕变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更新世地层在不同荷载下,蠕变特征明显。沧县隆起晚更新世地层次固结可达到总变形28.3%。(5)土的物理性质、地下水位变化模式对土层变形特征具有重要影响。不同埋深地层在地下水位变化条件下的变形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弹性、黏弹性、黏弹塑性)。浅部含水组呈现以弹性为主的变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地面沉降 变形特征 地下水位 滞后
下载PDF
高应力下原煤三轴压缩力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49
16
作者 刘泉声 刘恺德 +1 位作者 朱杰兵 卢兴利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4-34,共11页
基于取自淮南矿区-780m标高B10煤层的原煤的试件,通过MTS815.04电液伺服试验系统进行高应力下原煤的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研究煤岩的变形、强度、参数及破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煤岩偏应力一轴向应变曲线主要由弹性、屈服、峰后... 基于取自淮南矿区-780m标高B10煤层的原煤的试件,通过MTS815.04电液伺服试验系统进行高应力下原煤的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研究煤岩的变形、强度、参数及破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煤岩偏应力一轴向应变曲线主要由弹性、屈服、峰后脆性破坏阶段或应变软化段构成。其中,弹性段明显较长,且围压越大,曲线越陡,弹性模量越大;屈服段则总体较短。(2)煤岩在单轴或低围压条件下,峰后脆性破坏特征明显;随着围压升高,峰后开始呈现延性特征,且围压越高,延性特征越明显。当围压达到50MPa时,峰后轴向应变几乎呈现塑性流动状态。(3)随着围压的增加,峰值轴向应变呈抛物线趋势增加,峰值侧向应变则呈线性增加趋势。(4)煤岩偏应力一体积应变曲线,在低围压条件下表现出扩容机制,且围压越低扩容特征越明显;在高围压下,从峰前越至峰后,则始终向右延展,呈现出不断收缩的状态;而峰值体应变随围压的增加呈抛物线形式增加,收缩特征明显。(5)煤岩强度随围压增加呈线性趋势增加,且强度参数c,φ值分别为12.72MPa,24.12°。(6)煤样的破坏模式主要以剪切破坏为主,破断角大小为23°~35°,且随着围压的增加,以抛物线趋势增加。采用Mohr强度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这一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高应力 原煤 三轴压缩 变形特征 强度特征 破坏机制 力学参数
原文传递
岩石变形特征和声发射特征的三轴试验研究 被引量:46
17
作者 陈景涛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4-96,118,共4页
通过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研究了花岗岩破坏全过程的变形特征和声发射特征,分析了围压对岩石变形特征和声发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岩石声发射特征与变形特征紧密相关。因此,可以利用岩石声发射现象缓慢增加阶段作为判断岩石弹性变形阶段,从... 通过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研究了花岗岩破坏全过程的变形特征和声发射特征,分析了围压对岩石变形特征和声发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岩石声发射特征与变形特征紧密相关。因此,可以利用岩石声发射现象缓慢增加阶段作为判断岩石弹性变形阶段,从而确定岩石的弹性极限,利用岩石声发射现象急剧增加阶段的起点判断岩石的破坏前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三轴压缩试验 变形特征 声发射特征
下载PDF
东天山大型韧性剪切带基本特征与金矿预测 被引量:47
18
作者 杨兴科 姬金生 +1 位作者 张连昌 曾章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09-218,共10页
东天山大型韧性剪切带即秋格明塔什-黄山韧性剪切带,规模宏大,东西长逾600km,宽5~20km。变形标志明显,分四期变形。应变测量、岩组分析、剪切位移量计算、同位素测年等定量分析表明:①以平面单剪应变为主,稍晚向伸长应变转化;... 东天山大型韧性剪切带即秋格明塔什-黄山韧性剪切带,规模宏大,东西长逾600km,宽5~20km。变形标志明显,分四期变形。应变测量、岩组分析、剪切位移量计算、同位素测年等定量分析表明:①以平面单剪应变为主,稍晚向伸长应变转化;②存在逆冲剪切和脆-韧性变形转换;③剪切位移量在75km以上;④变形时代在300~250Ma之间,高峰期在285~265Ma,属海西中晚期。它是康-黄断裂带的重要组成体,控制着康古尔塔格金矿带的空间展布。据现有大中型金矿研究建立了区域脆-韧性变形转换带结构模式和金矿预测模式,可有效指导找矿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剪切带 变形特征 金矿床 东天山 矿床预测
下载PDF
循环加卸载下岩样变形与强度特征试验 被引量:41
19
作者 苏承东 杨圣奇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67-671,共5页
基于在伺服试验机上对不同晶粒大理岩样进行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研究了岩石的变形与强度特征.结果表明,岩石材料具有明显的记忆性,岩样循环加卸载过程的外包络线与单调加载的全程应力-应变曲线相吻合,加卸载路径不能完全重复,应力与应... 基于在伺服试验机上对不同晶粒大理岩样进行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研究了岩石的变形与强度特征.结果表明,岩石材料具有明显的记忆性,岩样循环加卸载过程的外包络线与单调加载的全程应力-应变曲线相吻合,加卸载路径不能完全重复,应力与应变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岩样的线性变形并不意味着弹性变形;循环加卸载对岩石力学参数的影响不是很大,其偏差在正常离散范围以内;整个循环加卸载过程中,岩样的杨氏模量及能耗并非常数;弹性阶段加卸载的平均杨氏模量基本一致,能够表征岩石材料的变形特性,且在弹性阶段能耗较少,而在裂隙压密、屈服和破坏阶段耗能较多;软弱岩样在加卸载过程中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循环加栽 杨氏模量 强度特征 变形特征
下载PDF
应县木塔斗栱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48
20
作者 袁建力 陈韦 +1 位作者 王珏 施颖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6-72,共7页
以应县木塔中的代表性斗栱为研究对象,采用实体模型试验方法,确定斗栱传递荷载的机理和抵抗变形的特性,提供适用于构建斗栱简化模型的力学参数。试验研究选取三种典型斗栱: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按照1∶3的比例制作成模型;通过... 以应县木塔中的代表性斗栱为研究对象,采用实体模型试验方法,确定斗栱传递荷载的机理和抵抗变形的特性,提供适用于构建斗栱简化模型的力学参数。试验研究选取三种典型斗栱: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按照1∶3的比例制作成模型;通过竖向荷载试验,得到斗栱的竖向荷载-竖向变形曲线和材料开裂前的抗压刚度;进行了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水平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得到斗栱在竖向荷载和水平低周反复荷载共同作用下的荷载-水平位移曲线和骨架曲线,确定斗栱侧向变形的特征和耗散能量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斗栱的竖向抗压刚度取决于沿轴心连接构件的承压面积以及材料的弹性模量,其失效特征主要为栌斗在剪压状态下的竖向劈裂;斗栱在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失效特征表现为泥道栱薄弱内槽面的水平劈裂,斗栱的抗侧移刚度随着竖向荷载的增加而增加,摩擦剪切耗能是斗栱耗散能量的主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县木塔 斗栱 模型试验 荷载传递机理 变形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