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51篇文章
< 1 2 1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三、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102
1
作者 张玉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2-176,共5页
动脉导管未闭(PDA)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21%。随着国产器材的研制成功,进一步扩大了各种类型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的范围,使绝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都能治愈。本文系统介绍PDA介入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弹簧圈和封堵伞的操作方法与... 动脉导管未闭(PDA)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21%。随着国产器材的研制成功,进一步扩大了各种类型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的范围,使绝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都能治愈。本文系统介绍PDA介入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弹簧圈和封堵伞的操作方法与并发症防治,特别对合并肺动脉高压,婴幼儿,外科手术后再通等各种不同类型PDA的处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介入治疗 动脉导管 并发症
下载PDF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被引量:75
2
作者 蒋世良 戴汝平 +8 位作者 赵世华 张戈军 黄连军 曾筝 凌坚 金敬琳 谢若兰 郑宏 张岩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745-748,共4页
目的 评价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arteriosus,PDA) 的初步疗效。方法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PDA共26 例。结果 全组26 例封堵器均放置成功... 目的 评价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arteriosus,PDA) 的初步疗效。方法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PDA共26 例。结果 全组26 例封堵器均放置成功。造影示分流完全消失16 例(61 %) ,微量残余分流8 例(31% ) ,少量残余分流2 例(8% )。术后24~48 小时多普勒超声示分流完全消失24 例(92% ),微量残余分流2 例(8% ) 。1 例封堵术后17 小时发生溶血,54 小时后行外科PDA缝合术。结论 应用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介入性放射 AMPLATZER 封堵器
原文传递
我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64
3
作者 戴汝平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801-805,共5页
关键词 中国 先天性心脏病 介入治疗 动脉导管 并发症 房间隔缺损
原文传递
中国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指南2017 被引量:53
4
作者 于波 孔祥清 +3 位作者 张智伟 葛均波 韩雅玲 霍勇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7年第5期241-248,共8页
1前言 动脉导管是胎儿时期肺动脉与主动脉间的正常血流通道。胎儿出生后,肺膨胀并承担气体交换功能,肺循环和体循环各司其职,导管可在数月内因废用而闭合,如1岁后仍持续不闭合,即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其可... 1前言 动脉导管是胎儿时期肺动脉与主动脉间的正常血流通道。胎儿出生后,肺膨胀并承担气体交换功能,肺循环和体循环各司其职,导管可在数月内因废用而闭合,如1岁后仍持续不闭合,即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其可单独存在或与其他任何形式的先天性心脏病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封堵器 专家共识
下载PDF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39
5
作者 张玉顺 李寰 +4 位作者 代政学 王垒 张军 李军 王晓燕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评价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456例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VSD直径为3-18(6.2±3.1)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0.5-5.0(2.3±1.0)mm。其中6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7例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合并... 目的:评价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456例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VSD直径为3-18(6.2±3.1)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0.5-5.0(2.3±1.0)mm。其中6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7例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间隔缺损。19例伴轻度主动脉右冠瓣脱垂。先行左心室造影,通过VSD建立动静脉轨道,应用7-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封堵器。 结果: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3-20(6.4±3.0)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0.5-6.0(2.4±1.1)mm,其中86例患者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2 mm。391例伴膜部瘤形成。448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为98%。未成功的8例中,2例导管未能通过缺损处,2例术中导丝通过VSD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封堵后出现间歇性Ⅲ度AVB,2例伴主动脉右冠瓣轻度脱垂患者封堵后有少-中量主动脉瓣反流而放弃封堵治疗。所选封堵器大小为4-22(8.6±3.1)mm。封堵器到位后即刻左心室造影示微量残余分流68例,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有1例微量残余分流。术后发生高度AVB 6例,1例安装永久起搏器。封堵器向膜部瘤出口明显移位1例,外科取出封堵器并行手术修补VSD。溶血2例,三尖瓣中量反流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6例、房间隔缺损7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问隔缺损1例,同时成功封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SD 封堵器 治疗 动脉 动脉导管 房间隔缺损 患者 合并 距离 结论
下载PDF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7
6
作者 李奋 周爱卿 +8 位作者 蒋世良 李渝芬 韩玲 朱鲜阳 孔祥清 王广义 马沛然 张玉顺 华益民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924-926,929,共4页
目的总结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经验,以探讨其指征、方法学及并发症。方法统计10所医院共3215例患儿,其中男1331例,女1884例;≤2岁734例,>2岁2481例。采用的介入治疗方法有6种,包括Porstmann法、Rashkind法、Sid... 目的总结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经验,以探讨其指征、方法学及并发症。方法统计10所医院共3215例患儿,其中男1331例,女1884例;≤2岁734例,>2岁2481例。采用的介入治疗方法有6种,包括Porstmann法、Rashkind法、Sideris法、Cook弹簧栓法、Pfm弹簧栓法及Amplatzer法,其中Am鄄platzer法及弹簧栓法分别占总例数的73%及14%。结果总技术成功率98%,其中弹簧栓法、Amplatzer法分别达到99.1%与99.7%,Porstmann法成功率最低,约92%。用弹簧栓法及Amplatzer法治疗的所有病例中有12例未成功,失败原因:并发艾氏综合征5例,大型窗形或短管形PDA3例,常规造影PDA显示不清1例,大型PDA合并重症肺炎、心衰1例,伴重度肺高压装置放置后血压下降1例,术中封堵器脱落、转外科手术1例。并发症:残余分流103例,股动脉血栓形成29例,术后溶血8例,封堵器脱落2例,并发主动脉缩窄2例,左肺动脉狭窄1例。结论PDA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PDA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低,与外科手术疗效相仿,在其适应证范围内可作为外科的替代疗法。弹簧栓封堵器适用于中小型PDA,而Amplatzer蘑菇伞状PDA封堵器则适用于中大型P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导管 封堵 方法学 并发症
下载PDF
护理干预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炎治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7
7
作者 刘盼盼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51-1053,共3页
选取我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20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炎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细化护理及护理干预,观察细化护理及护理干预对患儿治愈率和二次住院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对先天性行... 选取我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20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炎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细化护理及护理干预,观察细化护理及护理干预对患儿治愈率和二次住院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对先天性行心脏病合并肺炎患儿给予细化护理及护理干预疗效显著,能有效提高患儿治愈率,降低患儿二次住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干预 先天性心脏病 肺炎 动脉导管
下载PDF
经导管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94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3
8
作者 朱鲜阳 王琦光 +5 位作者 韩秀敏 盛晓棠 崔春生 张端珍 邓东安 张坡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7年第6期306-309,共4页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1998年3月至2007年8月在我科介入治疗PDA 941例,其中男259例,女682例;年龄3个月-74岁(平均13.7岁);体重3.5-101 kg(平均31.2 kg)。结果主动脉造影按Krichenko分类,A型...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1998年3月至2007年8月在我科介入治疗PDA 941例,其中男259例,女682例;年龄3个月-74岁(平均13.7岁);体重3.5-101 kg(平均31.2 kg)。结果主动脉造影按Krichenko分类,A型641例(68.1%),B型11例(1.1%),C型202例(21.5%),D型8例(0.9%),E型79例(8.4%)。PDA最窄内径1.2-15(4.6±2.9)mm,主动脉端内径2.0-32.7(11.1±5.7)mm,长度2-42.6(6.7±3.3)mm;平均肺动脉压9.7-106(34.7±19.4)mm Hg。采用进口AGA蘑菇伞146例,AGA房间隔缺损封堵伞2例,国产PDA蘑菇伞720例,国产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伞18例,国产肌部室间隔封堵伞6例,国产偏心PDA封堵伞18例和德国pfm弹簧圈31例。7例未能完全封堵,治愈率达99.3%。结论绝大多数患者可用介入方法达到治愈,正确掌握PDA介入治疗的适应证范围,准确娴熟的操作技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慎重处理婴幼儿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PDA患者,正确评价肺动脉高压的性质是介入治疗指征的关键。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的PDA患者远期疗效尚需积累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心脏导管插入术 治疗结果
下载PDF
肺部超声评分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情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33
9
作者 李燕 贺晓 +2 位作者 高剑波 张瑞芳 于瑞娜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23-426,共4页
目的探讨双肺6区肺超声评分法(LUS)联合超声心动图在评价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严重程度中的价值。方法通过高频超声对临床及胸部X线确诊为RDS的43例早产儿行肺部超声检查,进行超声评分,同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三尖瓣反... 目的探讨双肺6区肺超声评分法(LUS)联合超声心动图在评价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严重程度中的价值。方法通过高频超声对临床及胸部X线确诊为RDS的43例早产儿行肺部超声检查,进行超声评分,同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三尖瓣反流面积及速度、肺动脉收缩压(PASP)等指标,将LUS与PASP、X线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按照有无动脉导管未闭(PDA)将患儿分为PDA组与无PDA组,比较两组LUS是否存在差异。结果①LUS与PASP呈显著正相关(r=0.647,P〈0.05);②LUS与X线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770,P〈0.05),不同X线分级间LU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460,P〈0.05);③PDA组LUS明显高于无PDA组(t=3.08,P〈0.05)。结论双肺6区肺超声评分联合超声心动图可有效评估早产儿RDS心肺情况,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肺超声评分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早产 动脉导管
原文传递
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评价 被引量:29
10
作者 石继军 曾国洪 +3 位作者 张智伟 王慧深 钱明阳 李渝芬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723-726,共4页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心健牌动脉导管未闭 (PDA)封堵器的临床疗效。方法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2年 7月 ,182例患者 (男 63例 ,女 119例 )成功地采用国产心健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进行了PDA的封堵术。年龄 3个月至 16岁 ,平均 (5 2 3&#...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心健牌动脉导管未闭 (PDA)封堵器的临床疗效。方法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2年 7月 ,182例患者 (男 63例 ,女 119例 )成功地采用国产心健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进行了PDA的封堵术。年龄 3个月至 16岁 ,平均 (5 2 3± 4 0 2 )岁 ,体重 5~ 50kg ,平均 (17 0 9± 8 11)kg。PDA最窄处直径为 1 3 2~ 9 0 0mm ,平均 (4 3 0± 1 0 2 )mm。输送长鞘为 6~ 10F。手术时间为 45~ 13 5min ,平均 (73 3 1± 2 1 44)min ;X线曝光时间为 2 60~ 2 6 90min ,平均 (7 0 9± 4 55)min。术后即时、2 4h、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及 2年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182例均成功地置入心健牌PDA封堵器。 182例即时心血管造影显示 10 9例 (59 89% )即时完全堵闭 ,3 0例有少量残余分流 ,43例仅有微量的残余分流 ,残余分流率为 40 11% ;2 4h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 163例(89 60 % )完全堵闭 ;1个月后 8例仍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 3个月及 6个月仅 4例有残余分流 ,79例完成术后 1年的随诊 ,仅 2例仍有残余分流。术后 2年仍有 1例残余分流。全部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应用国产心健牌PDA封堵器对PDA进行介入治疗 ,疗效确切 ,远期效果满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封堵器 临床应用 心脏导管插入术 介入治疗 超声心动图
原文传递
16例胸腔镜下肺大泡结扎术的护理 被引量:31
11
作者 史晋红 刘新风 《实用护理杂志》 1999年第2期16-17,共2页
自1995年以来,笔者对16例自发性气胸在电视胸腔镜下行肺大泡结扎术的病人进行了护理。重点论述了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在护理上的不同之处。我们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了系统的护理,主要在术前宣教和心理护理及术后严密观察生... 自1995年以来,笔者对16例自发性气胸在电视胸腔镜下行肺大泡结扎术的病人进行了护理。重点论述了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在护理上的不同之处。我们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了系统的护理,主要在术前宣教和心理护理及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预防性处理和监护。并通过两组病人胸液量、拔管时间的对比和统计学处理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胸腔镜手术后病人具有切口小、痛苦少、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的特点,为今后胸腔镜手术的护理提供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胸腔镜 动脉导管 护理 肺大泡结扎术
原文传递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特点及其心脏血流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1
12
作者 陆丹芳 刘云峰 童笑梅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7-193,共7页
目的 探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特点及其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入选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出生胎龄≤34周、体重≤2 000 g的早产儿105例,其中男63例、女42例,出生胎龄(31.1... 目的 探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特点及其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入选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出生胎龄≤34周、体重≤2 000 g的早产儿105例,其中男63例、女42例,出生胎龄(31.1±1.9)周,出生体重(1 401±314)g.均于生后第2、3、5、7天进行床旁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生后2~3d根据临床表现及UCG结果将患儿分为3组: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PDA(hsPDA)组34例,无血流动力学意义的PDA(nhsPDA)组44例,无PDA (nPDA)组27例.观察各组的一般情况、动脉导管内径、分流方向、评估左室功能及相关合并症.采用单因素分析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各组差异.结果 hsPDA组胎龄明显小于nhsPDA组[(30.5±2.1)比(31.6±1.6)周,F=3.40,P=0.01],肺表面活性物质(PS)应用及生后2、3、5d的机械通气比例均显著高于nhsPDA组和nPDA组(x2 =11.62、14.95、12.73、11.59,P=0.00、0.00、0.01、0.01).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平均住院时间与hsPDA有相关性(F=3.52、P=0.03,OR=1.03,P=0.02),hsPDA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长于nhsPDA组和nPDA组[(39±23)比(30±16)和(29±13)d,P=0.02、0.03].hsPDA组死亡或放弃治疗患儿比例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 (2/34)比0(0/44)和3.7%(1/27),x2=5.26,P =0.06].早产儿在生后2、3、5d,hsPDA组的舒张压和平均压均显著低于nhsPDA组和nPDA组(P均<0.05),生后2 d hsPDA组脉压大于nPDA组(P=0.04).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hsPDA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显著相关(x2=7.34、7.39,P=0.02、0.02;OR=3.46、4.01,P=0.04、0.02).生后7d内hsPDA的存在使左室心输出量(CO)增加(F=6.93,P<0.01),而左室短轴缩短分数(FS)和左室射血分数(EF)无明显变化.生后第7天hsPDA组动脉导管关闭后与同时间n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早产 动脉导管 血流动力学 心脏 布洛芬
原文传递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被引量:31
13
作者 金梅 肖燕燕 王志远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57-60,共4页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占我国出生婴儿的6‰~8‰,是新生儿病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新生儿先心病有自己的特殊表现:有些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在新生儿期无症状或无杂音,过了新生儿期才得以发现和诊断,如室间隔缺损;有些在新生儿时期可...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占我国出生婴儿的6‰~8‰,是新生儿病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新生儿先心病有自己的特殊表现:有些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在新生儿期无症状或无杂音,过了新生儿期才得以发现和诊断,如室间隔缺损;有些在新生儿时期可自然闭合,如动脉导管未闭;有些复杂先心病在新生儿期临床症状既可严重,90%以上在新生儿时期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 诊断 先天性心血管畸形 复杂先心病 新生儿时期 治疗 新生儿期 动脉导管
原文传递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被引量:26
14
作者 李志忠 韩玲 +1 位作者 金梅 吴邦骏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71-373,共3页
目的 采用Amplatzer封堵器经皮穿刺静脉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并对其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进行评价。方法  31例患者 ,年龄 0 8~ 38 0 (8 1± 6 0 )岁 ,体重 7 0~ 6 9 5 (2 7 7± 2 0 2 )kg。经静脉使用 6F传送器置入Amplat... 目的 采用Amplatzer封堵器经皮穿刺静脉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并对其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进行评价。方法  31例患者 ,年龄 0 8~ 38 0 (8 1± 6 0 )岁 ,体重 7 0~ 6 9 5 (2 7 7± 2 0 2 )kg。经静脉使用 6F传送器置入Amplatzer堵闭器 ,听诊无杂音后 10min行胸主动脉造影。术前、术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 ,术后 2 4h、3个月、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及X线平片检查。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10 0 %。术后即刻所有患者心前区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 ,10min后胸主动脉造影示 2 9例完全堵闭(93 5 % ) ,仅 2例存在极少量残余分流 ,且 48h后超声心动图示该分流消失。动脉导管最窄径 1 5~8 2 (4 4± 1 7)mm ,透视时间 3 0~ 14 5 (6 7± 2 3)min。除 1例患者术后短暂胸部不适外均无任何并发症。随访 3~ 17(9 3± 3 7)个月未发生装置移位、再通或肺动脉狭窄。结论 应用Amplatzer方法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安全简便 ,创伤小 ,适应证广 ,成功率高 ,疗效可靠 ,可用于新生儿 ,是目前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最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心脏导管插入术 AMPLATZER封堵器
原文传递
Amplatzer封堵器和外科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6
15
作者 张庆桥 蒋世良 +6 位作者 黄连军 赵世华 郑宏 徐仲英 凌坚 谢若兰 戴汝平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87-389,共3页
目的 对比研究Amplatzer封堵器和外科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和费用 ,探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的可行性。方法  1999年 4月~ 2 0 0 0年 7月 ,在我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PDA患者 6 9例 ,同期行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的PDA患者... 目的 对比研究Amplatzer封堵器和外科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和费用 ,探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的可行性。方法  1999年 4月~ 2 0 0 0年 7月 ,在我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PDA患者 6 9例 ,同期行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的PDA患者 111例。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费用等情况。结果 Amplatzer组技术成功率 98 2 % ,无并发症。未成功的 2例PDA患者均择期行手术治疗。外科手术组全部成功 ,无死亡。并发症为肺不张 7例 ,气胸 4例 ,冠状动脉空气栓塞 1例 ,心脏骤停 1例 ,喉返神经损伤 2例 ,术后再通 1例。 12例患者术中输血 2 0 0~ 80 0ml,平均输血 (483 3± 2 16 7)ml。Amplatzer组平均总费用显著高于外科组 ,其中手术费用相似 ,器材费用前者 (封堵器 )显著高于后者(P <0 0 1)。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在其适应证范围内可替代外科手术。降低Amplatzer封堵器的费用 ,有助于其更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封堵器 动脉导管 心脏外科手术 导管封堵术 PDA 对比分析
原文传递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20例 被引量:24
16
作者 张玉顺 何争 +2 位作者 刘建平 贾国良 栾荣华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0年第5期649-650,共2页
目的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并对其即刻和近期疗效进行评价 .方法 全组 2 0例 ,年龄 2 0± 17( 0 .8~ 5 1)岁 ,体质量 37± 2 0 ( 6~ 70 ) kg,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直径为 5 .1± 1.8( 2 .9~ 10 .0... 目的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并对其即刻和近期疗效进行评价 .方法 全组 2 0例 ,年龄 2 0± 17( 0 .8~ 5 1)岁 ,体质量 37± 2 0 ( 6~ 70 ) kg,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直径为 5 .1± 1.8( 2 .9~ 10 .0 ) mm.经 6或 7F导管置入 Amplatzer封堵器 ,术后 10 min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 ,术后 1d及 1mo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动脉导管未闭再通 .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为 10 0 % ,术后 10 min降主动脉造影示 ,6例有微 -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 2 4h,术后 1mo超声心动图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 .结论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直径达 10 mm的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操作简便 ,成功率高 ,近期疗效可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AMPLATZER封堵器 介入疗法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治疗的护理48例 被引量:27
17
作者 吕桂玲 吕福周 +3 位作者 王庆丰 周彩霞 高义双 陈屿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年第4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介入治疗 患儿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介入性心脏病学 室间隔缺损 心房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 2004年 镍钛合金 护理报告 封堵术 C臂机 封堵器
原文传递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巨大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25
18
作者 张玉顺 马东江 +2 位作者 和旭梅 李寰 代政学 《心脏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184-186,共3页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全组27(男8,女19)例,年龄6~54(24±15)岁,主动脉造影示PDA最窄径为13~28(16±4)mm。封堵后即刻和30min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术后2d,1、3、6个月分...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全组27(男8,女19)例,年龄6~54(24±15)岁,主动脉造影示PDA最窄径为13~28(16±4)mm。封堵后即刻和30min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术后2d,1、3、6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及X线平片检查。结果24例成功,3例PDA封堵后判断为有阻力性肺动脉高压,放弃治疗。成功的患者中,14例选用国产PDA封堵器,10例选用国产ASD封堵器。术后即刻降主动脉造影检查示,使用ASD封堵器中,有2例微量残余分流,5例少量残余分流,1例少~中量残余分流;PDA封堵器中,有4例微量残余分流,2例少量残余分流。术后30min,ASD封堵器4例微~少量残余分流,1例仍为少~中量残余分流;PDA封堵器仅2例微量残余分流。1例ASD封堵器治疗术后7h发生溶血,治疗72h溶血无减轻迹象,外科开胸取出封堵器并行PDA结扎术。术后2d,超声心动图示PDA封堵器1例微量残余分流,ASD封堵器5例微量残余分流。随访1~6个月,所有左心内径增大的患者均明显回缩,未发现残余分流和导管再通。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直径≥13mm的PDA是一种安全有效地介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介入治疗 封堵器
下载PDF
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术后溶血患儿的护理 被引量:26
19
作者 陈新梅 陈娇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62-363,共2页
总结502例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9 例溶血的观察和护理体会,重点在于术后72h内严密观察病情,尤其是24h内,包括精神状态、尿液颜色、尿常规和血常规等,并及时送检;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处理尤为重要。
关键词 动脉导管 导管封堵 溶血 患儿 护理体会 封堵术后 观察病情 精神状态 尿液颜色 72h 24h 血常规 尿常规
原文传递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25
20
作者 张玉顺 贾国良 +2 位作者 何争 刘建平 栾荣华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0年第2期78-80,共3页
目的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全组 33例 ,平均年龄 18 2± 14 0 (0 8~ 5 1)岁 ,平均体重 36 2± 16 9(6 4~ 70 )kg。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直径为 4 9± 2 1(2 9~ 10 ... 目的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全组 33例 ,平均年龄 18 2± 14 0 (0 8~ 5 1)岁 ,平均体重 36 2± 16 9(6 4~ 70 )kg。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直径为 4 9± 2 1(2 9~ 10 0 )mm。经 6或 7F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 ,术后 10min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观察有无分流。术后 1天、1个月、6个月及 1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动脉导管未闭再通。结果 一次封堵成功者 32例 ,二次封堵成功者 1例 ,无任何并发症发生。术后 10min降主动脉造影示 8例有微 少量残余分流。术后 2 4h超声心动图均无残余分流。随访 1~ 12个月 ,均未发现有残余分流。结论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直径达 10mm的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操作简便 ,成功率高 ,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介入治疗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