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00篇文章
< 1 2 1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燕山板内变形带侏罗纪主要构造事件 被引量:149
1
作者 赵越 张拴宏 +2 位作者 徐刚 杨振宇 胡健民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54-863,共10页
对燕山地区中生代板内变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确定翁文灏75年前识别和提出的燕山运动A幕、B幕和中间幕发生在侏罗纪。侏罗纪的构造变形最终塑造了东西向燕山褶皱-冲断带的格架。通过对典型盆地的分析,燕山运动A幕以髫髻山组安山岩之... 对燕山地区中生代板内变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确定翁文灏75年前识别和提出的燕山运动A幕、B幕和中间幕发生在侏罗纪。侏罗纪的构造变形最终塑造了东西向燕山褶皱-冲断带的格架。通过对典型盆地的分析,燕山运动A幕以髫髻山组安山岩之下的角度不整合为标志,时限为160Ma±5Ma前,时期为中侏罗世龙门期—九龙山期,时代推测在175~160Ma之间。中间幕以髫髻山组和兰旗组火山岩为代表,时代约在165~156Ma之间。B幕强烈的冲断形成了土城子组和后城组的粗碎屑堆积,时限在135Ma±1Ma前,时代为156~139Ma。白垩纪早期,区域变形逐渐以伸展为主,古地理—古环境明显改变,火山喷发频繁、强烈,构造变形较弱。显然,早白垩世的构造发展已不属于燕山运动的范畴。燕山运动A幕是燕山板内变形带最主要的构造事件,也是东亚构造体制转变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 陆内变形带 构造事件 侏罗纪 燕山运动
下载PDF
论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缘侏罗纪变形 被引量:94
2
作者 张岳桥 廖昌珍 +2 位作者 施炜 张田 郭芳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2-196,共15页
侏罗纪是东亚大地构造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在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缘可划分为两个性质不同的构造变形阶段。早中侏罗世,盆地处于弱引张应力环境,引张方向近N-S至NNE-SSW向,伸展变形主要发生在盆地周边地带,其发生与晚三叠世华南-华北地块... 侏罗纪是东亚大地构造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在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缘可划分为两个性质不同的构造变形阶段。早中侏罗世,盆地处于弱引张应力环境,引张方向近N-S至NNE-SSW向,伸展变形主要发生在盆地周边地带,其发生与晚三叠世华南-华北地块沿秦岭造山带碰撞后的陆内应力场调整作用有关。中晚侏罗世,盆地遭受多向挤压应力作用,挤压方向近W-E、NW-SE和NE-SW,在盆地周缘形成展布方向不一、构造样式不同的边界挤压构造带,盆地轮廓基本定型。西缘近N-S向逆冲-推覆构造带的形成与阿拉善地块和陇西地块向东挤出作用有关;东缘及东南缘总体呈“S”形展布的挤压边界带表现为反向逆冲断裂及其相关褶皱,推测发生在山西台褶带深部滑脱系统的前锋上盘断坡。盆地北侧大青山地区近东西向大型推覆构造和早中侏罗世伸展断陷盆地构造挤压反转,表明阴山造山带在中晚侏罗世时期强烈的N-S向缩短变形和再生造山。鄂尔多斯盆地周缘边界构造带记录了中晚侏罗世强烈的陆内多向内挤压作用和大陆地壳增厚过程,其发生的动力学背景与周邻不同板块(古太平洋、西伯利亚、特提斯)同时向东亚大陆汇聚产生的远程效应有关。中晚侏罗世多向挤压变形加速了鄂尔多斯盆地生烃过程,对多种能源矿产富集和成藏定位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侏罗纪 弱伸展变形 多向挤压 陆内变形
下载PDF
四川盆地侏罗系—震旦系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97
3
作者 王世谦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1-5,共5页
文章通过对四川盆地震旦系—侏罗系含气层系中天然气的烃类组成、非烃组成及碳氢同位素组成资料的分析,探讨了天然气的成因类型、成熟度、运移和混合作用等。四川盆地天然气的组成特征不仅受母质类型的影响,而且受成熟度的影响。根据... 文章通过对四川盆地震旦系—侏罗系含气层系中天然气的烃类组成、非烃组成及碳氢同位素组成资料的分析,探讨了天然气的成因类型、成熟度、运移和混合作用等。四川盆地天然气的组成特征不仅受母质类型的影响,而且受成熟度的影响。根据碳氢同位素组成,可以将四川盆地的天然气划分为侏罗系“浅层”油伴生腐泥型气、上三叠统热成因腐殖型气及中三叠统—震旦系“深层”油裂解腐泥型气等三大类型。根据分析资料推断,川西侏罗系、川东卧龙河上三叠统及石炭系的天然气为运移次生成因。三叠系嘉陵江组、二叠系和石炭系的天然气普遍具有同位素倒转现象,认为这是由于天然气混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天然气 地球化学特征 震旦 侏罗纪
下载PDF
四川峨眉晚侏罗世湖泊沉积中震积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89
4
作者 吴贤涛 尹国勋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9-26,共8页
四川峨眉川主乡上侏罗统的震积岩由微型断裂层、微型褶皱层、碎块层、均一层组成,总厚0.69m.上覆和下伏地层皆为受地震影响的、水平层理保存完好的未震动层.上述自下而上的震积岩层序特征,反映了地震震波对水和沉积界面以下的沉积物因... 四川峨眉川主乡上侏罗统的震积岩由微型断裂层、微型褶皱层、碎块层、均一层组成,总厚0.69m.上覆和下伏地层皆为受地震影响的、水平层理保存完好的未震动层.上述自下而上的震积岩层序特征,反映了地震震波对水和沉积界面以下的沉积物因压实作用不同和变形能力差异而形成的不同沉积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沉积 侏罗纪 震积岩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纪沉积相演化与盆地格局 被引量:92
5
作者 方世虎 郭召杰 +4 位作者 宋岩 吴朝东 张志诚 王美娜 范瑞东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47-356,共10页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5条剖面的沉积特征对比,结合钻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确定了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纪盆地边界、沉积相演化及盆地格局。头屯河剖面和后峡剖面的沉积相对比及古流向测量表明二者在早、中侏罗世形成于同一沉积体系。...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5条剖面的沉积特征对比,结合钻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确定了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纪盆地边界、沉积相演化及盆地格局。头屯河剖面和后峡剖面的沉积相对比及古流向测量表明二者在早、中侏罗世形成于同一沉积体系。在早、中侏罗世,沉积相逐渐从以辫状河—三角洲—湖泊相为主过渡到以河流—湖泊相为主,沉积水体逐渐变浅;其中三工河组沉积时期盆地沉积范围达到最大,西山窑组沼泽相发育,车排子—莫索湾凸起自西山窑组沉积时期开始构成相对高地并遭受部分剥蚀。早、中侏罗世的盆地边界至少位于后峡以南附近,此时不存在地理分割明显的天山山脉。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沉积相从辫状河—滨浅湖相为主迅速演变为以辫状河—冲积扇相为主。在此期间盆地边界明显向北迁移,天山山脉明显隆升并造就天山南北沉积环境的巨大差异,博格达山构成盆地南缘的又一重要物源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侏罗纪 沉积相 天山 盆地格局 侏罗纪盆地 相演化 侏罗 早白垩世早期 西山窑组
下载PDF
漠河前陆盆地砂岩岩石地球化学的构造背景和物源区分析 被引量:88
6
作者 和政军 李锦轶 +1 位作者 莫申国 A.A.Sorokin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219-1226,共8页
砂岩岩石地球化学对沉积盆地形成时期构造背景的稳定与否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已成为地质构造复杂地区研究的有效手段.分析表明,中生代漠河盆地砂岩在化学成分特征上显示出活动大陆边缘盆地的特点;同时又充分地揭示出,碎屑物质主要来自北... 砂岩岩石地球化学对沉积盆地形成时期构造背景的稳定与否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已成为地质构造复杂地区研究的有效手段.分析表明,中生代漠河盆地砂岩在化学成分特征上显示出活动大陆边缘盆地的特点;同时又充分地揭示出,碎屑物质主要来自北侧的造山带并接受了盆地南侧的大陆区碎屑来源,具有前陆盆地的二元物源特征根据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并结合构造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认为中国黑龙江省漠河盆地的堆积物应属于磨拉石沉积,所反映出的盆地构造类型应为前陆盆地,而不是以往认为的裂谷盆地.这一研究结果为漠河前陆盆地与相邻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在中生代的构造成因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岩石地球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漠河前陆盆地 砂岩岩石 地球化学 构造背景 碎屑物源区 侏罗纪
原文传递
南祁连盆地石炭─侏罗纪地层区划及石油地质特征 被引量:81
7
作者 符俊辉 周立发 《西北地质科学》 1998年第2期47-54,共8页
通过对南祁连盆地石炭─保罗系地质剖面的研究,依据古构造格架、基底特征、构造变形、岩浆活动、沉积建造特征、古生物群特征以及地层发育程度和接触关系等,把该盆地石炭─株罗系划分为3个地居区,并在地层区划的基础上讨论了南祁连... 通过对南祁连盆地石炭─保罗系地质剖面的研究,依据古构造格架、基底特征、构造变形、岩浆活动、沉积建造特征、古生物群特征以及地层发育程度和接触关系等,把该盆地石炭─株罗系划分为3个地居区,并在地层区划的基础上讨论了南祁连盆地石炭一株罗纪原盆地环境格局及石油地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地层区划 石油地质 石炭 侏罗纪 地层
下载PDF
福建省永定地区早侏罗世双峰式火山岩及其构造环境 被引量:73
8
作者 许美辉 《福建地质》 1992年第2期115-125,共11页
摘要永定地区早侏罗世火山岩出露于政和一大埔断裂带西侧,以火山喷发盆地形式产出。前人将其划归晚侏罗世南园组。经本次调研证实,应属早侏罗世双峰式火山岩。其岩石组合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岩石系列属亚碱性岩系中的拉斑玄武... 摘要永定地区早侏罗世火山岩出露于政和一大埔断裂带西侧,以火山喷发盆地形式产出。前人将其划归晚侏罗世南园组。经本次调研证实,应属早侏罗世双峰式火山岩。其岩石组合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岩石系列属亚碱性岩系中的拉斑玄武岩系列。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87)Sr/^(86)Sr初始化值表明,其原始岩浆来源于幔壳混源区,形成于陆壳板内拉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火山岩 双峰式 构造环境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北缘多龙地区侏罗纪增生杂岩的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82
9
作者 李光明 段志明 +3 位作者 刘波 张晖 董随亮 张丽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56-1260,共5页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北部多龙矿集区出露的增生杂岩属总体无序、局部有序的非史密斯地层,由基质和块体2个部分组成。基质为侏罗系砂泥质复理石建造,块体由大小不等的玄武岩、砂岩、硅质岩、泥质灰岩、超基性岩等组成。增生杂岩系变形...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北部多龙矿集区出露的增生杂岩属总体无序、局部有序的非史密斯地层,由基质和块体2个部分组成。基质为侏罗系砂泥质复理石建造,块体由大小不等的玄武岩、砂岩、硅质岩、泥质灰岩、超基性岩等组成。增生杂岩系变形强烈,发育强烈的构造置换作用,块体与基质之间由透入性挤压面理或剪切面理分隔,为典型造山带大陆增生边缘的增生杂岩。这套增生杂岩形成于侏罗纪羌塘陆块南缘的侧向增生边缘,发育于晚古生代增生杂岩系之上,与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壳侏罗纪时期向羌塘陆块的俯冲作用有关,侏罗纪—白垩纪羌多岩浆弧为在这套增生楔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火山-岩浆弧。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北缘多龙地区侏罗纪增生杂岩的识别为正确认识多龙超大型斑岩铜金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和结合带的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增生杂岩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斑岩铜金矿床 西藏多龙矿集区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侏罗纪原型盆地与演化特征 被引量:72
10
作者 靳久强 赵文智 +1 位作者 薛良清 孟庆任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2-104,共13页
西北地区各板块于古生代末—三叠纪初连为一体,形成了造山带围绕稳定地块的构造格局,为侏罗纪盆地的发生发展奠定了基础。早—中侏罗世时,西北地区整体上处于伸展构造环境,它是南方特提斯洋板块两次俯冲挤压运动之间应力松弛的产物。西... 西北地区各板块于古生代末—三叠纪初连为一体,形成了造山带围绕稳定地块的构造格局,为侏罗纪盆地的发生发展奠定了基础。早—中侏罗世时,西北地区整体上处于伸展构造环境,它是南方特提斯洋板块两次俯冲挤压运动之间应力松弛的产物。西北地区的侏罗纪盆地经历了两期盆地类型的发育和叠加,中侏罗世西山窑期结束时的中燕山运动是盆地类型的转型期,早期为伸展型断陷盆地,晚期为挤压型坳陷盆地。根据盆地的力学性质、几何形态、大地构造位置、基底特征和沉积发育特征,可将早—中侏罗世的盆地划分为类克拉通盆地、山间断陷盆地、山前断陷盆地和剪切拉分盆地4种基本类型。中—晚侏罗世挤压环境下的盆地也可相应地分为类克拉通盆地、山间坳陷盆地、山前坳陷盆地、剪切挤压盆地4种基本类型。西北地区侏罗纪原型盆地的形成机制可归结为水平与垂向上两种地壳运动的结合。盆地的演化表现出与造山带和构造带有密切的关系。天山造山带内盆地与两侧盆地的发育主要体现了在岩石圈均衡调整作用下垂向上的互动关系,而阿尔金断裂带的活动方式与侧端盆地的发育则体现了主要由板块构造活动造成的水平运动对盆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原型盆地 断陷盆地 拉分盆地 盆地演化
下载PDF
吉林黄泥岭花岗岩体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 被引量:76
11
作者 张艳斌 吴福元 +3 位作者 李惠民 路孝平 孙德有 周红英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75-481,共7页
在华北地台北缘与其北侧兴蒙造山带的结合部位 ,发育有大量的所谓“加里东期”花岗岩 ,其中以出露在吉林省中部的黄泥岭岩体最为典型。然而 ,高精度的单颗粒锆石 U-Pb定年结果显示 ,采自黄泥岭岩体不同部位的三个样品的同位素年龄分别为... 在华北地台北缘与其北侧兴蒙造山带的结合部位 ,发育有大量的所谓“加里东期”花岗岩 ,其中以出露在吉林省中部的黄泥岭岩体最为典型。然而 ,高精度的单颗粒锆石 U-Pb定年结果显示 ,采自黄泥岭岩体不同部位的三个样品的同位素年龄分别为 168± 3 Ma、153± 2 Ma和 158± 3 Ma,说明黄泥岭岩体并不是形成于早古生代 ,而是形成于中生代的中 -晚侏罗世。结合前人获得的 166± 2 Ma的锆石 SHRIMP U-Pb年龄 ,本文认为 ,黄泥岭岩体是在 150~ 170 Ma之间由至少两期岩浆活动形成的复式岩体。这一中生代年代学结果的获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体 锆石 U-PB年龄 侏罗纪 黄泥岭岩体 中生代 华北地台 岩浆活动
下载PDF
四川盆地侏罗系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81
12
作者 蒋裕强 漆麟 +3 位作者 邓海波 王毓俊 蒋婵 罗明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26,共5页
四川盆地侏罗系已发现以盆地中部(简称川中)为主体的多个石油富集构造。对四川盆地侏罗系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①烃源岩条件好,资源量丰富;②储层物性差,但大面积分布,储盖组合优越;③圈闭类型多样。通过开展成藏模式研究,指出... 四川盆地侏罗系已发现以盆地中部(简称川中)为主体的多个石油富集构造。对四川盆地侏罗系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①烃源岩条件好,资源量丰富;②储层物性差,但大面积分布,储盖组合优越;③圈闭类型多样。通过开展成藏模式研究,指出了有利勘探区域:①川中平缓构造区油藏分布不受构造控制,高能介屑滩、砂体叠加区及裂缝发育带是石油富集的主控因素,具备大面积低渗透油藏叠加连片分布的特征;②川东褶皱带向斜区侏罗系地层保存完整,成藏条件与川中基本相似,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③龙门山、大巴山冲断带前缘可能发现多种类型的油藏或油气藏。建议开展老油田的挖潜工作,同时加大对川中北部及川东向斜区的勘探,寻找原油持续稳产的接替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侏罗纪 油气藏形成 条件 烃源岩 生储盖组合 圈闭 勘探潜力
下载PDF
大别山侏罗纪变形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64
13
作者 董树文 胡健民 +4 位作者 李三忠 施炜 高锐 刘晓春 薛怀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89-1194,共6页
大别山造山带作为三叠纪华北与扬子大陆碰撞成因并形成超高压变质岩石已经没有异议。然而,对侏罗纪的变形性质和大地构造背景的认识还未取得一致意见。通过前陆早侏罗世地层褶皱,前陆深部反射地震探测,造山带内 SE 角闪岩相线理变形以及... 大别山造山带作为三叠纪华北与扬子大陆碰撞成因并形成超高压变质岩石已经没有异议。然而,对侏罗纪的变形性质和大地构造背景的认识还未取得一致意见。通过前陆早侏罗世地层褶皱,前陆深部反射地震探测,造山带内 SE 角闪岩相线理变形以及160~120Ma 岩浆岩记录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等新的研究成果,证实中侏罗世大别山曾发生强烈的造山运动。这次造山运动相当于“燕山运动”,由于扬子与华北陆块在三叠纪已经拼合成一个大陆,所以侏罗纪变形属于陆内造山性质。将侏罗纪变形事件从大别山碰撞造山过程中分离出来可以合理地解释大别山超高压岩石第二次折返(从壳幔边界到地壳浅部)机理,150Ma 的混合岩化作用和广泛的130~120Ma 花岗岩-火山岩成因,以及大别山前陆 MOHO 错断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陆内造山 大别山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煤的煤岩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65
14
作者 黄文辉 敖卫华 +7 位作者 翁成敏 肖秀玲 刘大锰 唐修义 陈萍 赵志根 万欢 FINKELMAN Bob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86-1197,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发育多层厚煤层,煤质优良,储量巨大,且构造简单,埋深较浅,具有很大的开采价值。该岩系独特的煤岩特征与其成煤沼泽环境有密切联系,即内陆湖泊发育有关的河流体系上部的一系列高位沼泽;泥炭埋藏后继续经历不同程度的...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发育多层厚煤层,煤质优良,储量巨大,且构造简单,埋深较浅,具有很大的开采价值。该岩系独特的煤岩特征与其成煤沼泽环境有密切联系,即内陆湖泊发育有关的河流体系上部的一系列高位沼泽;泥炭埋藏后继续经历不同程度的氧化阶段,使得煤岩组分中惰性组分含量普遍偏高,而镜质组分普遍经受一定程度的丝炭化作用而成为半镜质体。研究表明盆地中侏罗系煤系中煤的宏观煤岩主要以半暗煤和暗淡煤为主,半亮煤和光亮煤占次要地位;在盆地边缘,特别是靠近盆地北部物源地区,半暗煤、暗淡煤含量比例较高,往南向盆地中心部位半亮煤和光亮煤逐渐增多,表明沉积环境和成煤沼泽环境对煤岩组分具有主要控制作用;含煤岩系中,特别是煤层下部砂岩越厚,颗粒越粗,显微煤岩组分中丝质体含量越高,而且其结构完整、清晰,半镜质体含量也越高,植物细胞结构越完整和规则。埋藏后顶底板岩性还会继续影响煤岩组分的演化过程。煤层顶底板砂体由于物性条件好,孔隙水仍可长时间处于氧化与循环流通状态,使得各煤岩组分能长时间处于氧化状态,有利于丝炭化作用进行;相反,在盆地中心,湖泊相发育,泥炭被埋藏之后迅速被泥岩覆盖,煤层很快处于还原缺氧环境,凝胶化作用得以充分进行,镜质组的含量就会增高。研究还发现,壳质组常常在煤层中的某一部位富集,虽然整个煤层中其平均含量不高,但是却对煤层的总体生烃能力会有很大贡献。以往的研究成果中,壳质组含量常常被低估,尤其是呈流动状态的沥青质体,因为它最容易流动到刚性比较强的丝质体内部或各种裂隙中而常常被忽略,在以后的研究中值得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成煤环境 显微煤岩组分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烃源岩和油气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61
15
作者 陈建平 赵长毅 +2 位作者 王兆云 何忠华 秦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49-159,共11页
阿尔金断裂以北的新疆地区煤系泥岩和煤均很发育,而以南的甘青宁地区湖相和沼泽相泥岩发育。煤系烃源岩中主要的成烃显微组分是壳质体、藻类体、基质镜质体等,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煤系泥岩一般为中到差油源岩,少数为好烃源岩,煤一般... 阿尔金断裂以北的新疆地区煤系泥岩和煤均很发育,而以南的甘青宁地区湖相和沼泽相泥岩发育。煤系烃源岩中主要的成烃显微组分是壳质体、藻类体、基质镜质体等,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煤系泥岩一般为中到差油源岩,少数为好烃源岩,煤一般为差油源岩,下侏罗统源岩生烃潜力高于中侏罗统源岩;煤系原油一般为成熟的轻质、中蜡、低凝固点、低硫优质原油;油源对比表明煤系泥岩是主要烃源岩,煤和碳质泥岩是次要烃源岩;有利生油区域基本分布在侏罗纪的沉降沉积中心,而且后续埋藏又较深的山前坳陷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煤系 烃源岩 油气藏 地球化学
下载PDF
陆相页岩层系岩相类型、组合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以四川盆地中下侏罗统为例 被引量:63
16
作者 刘忠宝 刘光祥 +5 位作者 胡宗全 冯动军 朱彤 边瑞康 姜涛 金治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21,共12页
页岩层系岩相类型的精细识别与划分是页岩气勘探开发潜力评价的重要基础,但目前关于页岩岩相的识别划分标准及分类方案尚未达成共识。为此,以四川盆地中下侏罗统陆相页岩层系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观察、全岩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薄片鉴定... 页岩层系岩相类型的精细识别与划分是页岩气勘探开发潜力评价的重要基础,但目前关于页岩岩相的识别划分标准及分类方案尚未达成共识。为此,以四川盆地中下侏罗统陆相页岩层系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观察、全岩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薄片鉴定、总有机碳含量(TOC)及氦气孔隙度测试等多种手段,在页岩全岩矿物组成及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岩相划分方法,开展页岩层系岩相类型识别与划分,研究不同尺度下岩相组合特征,并探讨其对页岩气勘探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利用新建立的全岩矿物分区-TOC分级-矿物结构与沉积构造校正及完善的3步岩相划分方法,在该区陆相页岩层系共识别出6类20种页岩岩相类型,其中以中-高碳黏土质页岩岩相、纹层-薄层状黏土质页岩岩相及低-中碳粉砂质页岩岩相为主,次为低-中碳黏土质介壳灰质页岩岩相、含-低碳粉砂质黏土质页岩岩相;②黏土质页岩岩相和介壳灰质黏土质页岩岩相的平均TOC、平均孔隙度均高于粉砂质页岩岩相和粉砂质黏土质页岩岩相,页岩矿物成分及岩相类型对于页岩气源、储性能具有一定的影响;③该区陆相页岩层系可识别出泥灰沉积、泥砂沉积及泥灰砂混合沉积等3类组合,依次体现了湖泊相环境下远源区、近源区、过渡区的沉积特点,对于不同岩相组合的刻画有助于判识页岩沉积环境的差异;④对于高黏土矿物含量的陆相富有机质页岩中灰质介壳纹层与薄层的数量、频次的识别与统计,可以为富气层段储层可改造性评价、最佳勘探开发层段优选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气 页岩岩相 三端元定量分区 岩相组合 沉积环境 侏罗纪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部侏罗系天然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57
17
作者 王世谦 罗启后 +1 位作者 邓鸿斌 张光荣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共8页
四川盆地西部侏罗系为一套以河流相沉积为主的砂泥岩系 ,厚 2 0 0 0~ 30 0 0m ,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现已发现 6个气田 (藏 )、15个含气构造 ,天然气地质储量近 15 0 0× 10 8m3 ,已成为川西地区目前最重要的勘探层系。通过对侏罗... 四川盆地西部侏罗系为一套以河流相沉积为主的砂泥岩系 ,厚 2 0 0 0~ 30 0 0m ,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现已发现 6个气田 (藏 )、15个含气构造 ,天然气地质储量近 15 0 0× 10 8m3 ,已成为川西地区目前最重要的勘探层系。通过对侏罗系典型气藏的剖析以及对侏罗系天然气成藏条件的分析 ,认为侏罗系气藏的形成应具备以下几方面地质条件的有利配置 ,即充足的气源条件、储集条件良好的砂体分布、发育的气源断裂和裂缝系统以及一定规模的圈闭条件和良好的保存条件。进而指出 ,侏罗系诸成藏条件配置有利的什邡—蒲江中央凹陷带、孝泉—丰谷镇隆起构造带及鸭子河—平落坝隐伏断褶带 ,具有寻找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侏罗纪 天然气 生储盖组合 气藏形成 勘探区 成藏特征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早—中侏罗世盆地原型分析 被引量:48
18
作者 陈发景 汪新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459-469,共11页
文中进行了中国西北地区早—中侏罗世盆地的原型分析 ,着重阐述 3点 :( 1)根据盆地构造特征 ,将中国西北地区早—中侏罗世盆地划分为 :缓断面伸展断陷盆地、陡断面伸展断陷盆地、克拉通内盆地和克拉通周边盆地 4种类型。 ( 2 )这 4类盆... 文中进行了中国西北地区早—中侏罗世盆地的原型分析 ,着重阐述 3点 :( 1)根据盆地构造特征 ,将中国西北地区早—中侏罗世盆地划分为 :缓断面伸展断陷盆地、陡断面伸展断陷盆地、克拉通内盆地和克拉通周边盆地 4种类型。 ( 2 )这 4类盆地分布于不同的前侏罗纪构造背景之上。第Ⅰ类和第Ⅱ类伸展断陷盆地位于印支晚期造山带和印支晚期复活的古生代造山带 ,它们系造山带伸展垮塌作用的产物。第Ⅲ类克拉通内盆地分布于克拉通块体内部 ,它们具有冷的刚性岩石圈 ,其古地温梯度达不到使岩石圈弱化和产生伸展断陷盆地的临界值。第Ⅳ类克拉通周边盆地位于克拉通和造山褶皱带之间 ,这类盆地的古地温梯度刚达到形成伸展断陷盆地临界值 ,在应变速率低的情况下造成不对称的宽阔凹陷。 ( 3)由于这 4类盆地的地温梯度、演化和改造程度不同 ,它们的含油气远景差别很大 ,其中以克拉通周边盆地最有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原型 含油气盆地 分布 克拉通周边盆地 侏罗纪
下载PDF
中国侏罗纪古气候分区与演变 被引量:56
19
作者 邓胜徽 卢远征 +5 位作者 赵怡 樊茹 王永栋 杨小菊 李鑫 孙柏年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6-142,共37页
以古生物学和沉积学资料为主,结合地球化学和植物化石气孔器参数等资料系统分析了中国侏罗纪的气候特征、气候分区及其演变过程。侏罗纪时期的气温明显比现代为高,但无论是温度还是湿度都经历了强烈的变化,可划分为早侏罗世早中期、晚期... 以古生物学和沉积学资料为主,结合地球化学和植物化石气孔器参数等资料系统分析了中国侏罗纪的气候特征、气候分区及其演变过程。侏罗纪时期的气温明显比现代为高,但无论是温度还是湿度都经历了强烈的变化,可划分为早侏罗世早中期、晚期,中侏罗世早、晚期以及晚侏罗世等5个演化阶段,各阶段气候分区特征明显。其中,早侏罗世早中期(大致为埃唐日期—普林斯巴赫期)可划分为5个气候区,自北而南依次为黑龙江东部乌苏里温凉气候区、北方暖温带潮湿气候区、东南热带-亚热带潮湿气候区、西南热带-亚热带半干旱半潮湿气候区以及西藏—滇西热带海洋干旱气候区。其中,北方暖温带潮湿气候区范围最大,占据了昆仑—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早侏罗世晚期(图阿尔期)总体升温并趋于干旱化,依然可以划分为5个气候区,但北方暖温带潮湿气候区由于南界的大幅度向北移而大为缩小,范围最广的是中部热带-亚热带半干旱-半潮湿气候区。中侏罗世早期(阿伦期—巴柔期)气温较早侏罗世晚期明显下降,北方暖温带潮湿气候区南界向南推移,基本恢复到了早侏罗世早中期的范围,东南地区为热带-亚热带半干旱-半潮湿气候。中侏罗世晚期(巴通期—卡洛维期)又复升温趋干,气候区界线再度北移,暖温带潮湿气候区范围再次大幅度缩小到燕辽及东北地区,热带-亚热带半潮湿-半干旱气候区范围扩大至整个华北与西北地区,南方则为热带-亚热带干旱气候区。晚侏罗世气温进一步升高,暖温带潮湿气候区退缩至东北一隅,除滇、藏热带海洋干旱气候区外,其他广大地区均为热带-亚热带干旱气候,且多地出现荒漠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气候分区 演化阶段 中国
下载PDF
川东侏罗系——四川盆地亟待重视的一个致密油气新领域 被引量:55
20
作者 王世谦 胡素云 董大忠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2-29,125-126,共8页
四川盆地侏罗系油气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川中和川西地区,长期以来对川东地区侏罗系蕴藏的丰富油气资源与勘探潜力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四川盆地近60年的勘探开发历史中,川东侏罗系至今几乎还是一片尚待开发的油气资源处女地。事实上,... 四川盆地侏罗系油气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川中和川西地区,长期以来对川东地区侏罗系蕴藏的丰富油气资源与勘探潜力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四川盆地近60年的勘探开发历史中,川东侏罗系至今几乎还是一片尚待开发的油气资源处女地。事实上,川东地区许多钻井在钻遇侏罗系时都曾发现过大量的油气显示,少量钻井经测试甚至获得过工业油气流。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川东地区侏罗系具有与川中地区侏罗系十分相似的油气成藏条件,其烃源岩厚度大、储层致密、油气资源丰富,是四川盆地内除川中侏罗系之外还有希望找到原生油藏的一个有利地区。建议尽快将川东侏罗系油气藏作为四川盆地一个重要的致密油气勘探新领域,开展整体评价研究,实施专层勘探,并采用非常规油气勘探评价技术与方法,在油气保存条件较好的低缓、潜伏构造以及宽缓的向斜区,优选有利区块,开展水平井钻井与储层改造先导性试验。与目前在渝东南等构造复杂区开展的页岩气勘探相比,川东侏罗系油气勘探的地质风险与开采成本将更低,探明油气资源并投入商业开发的成功率与机遇更大,更具有找到规模性油气田(藏)的现实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东部 侏罗纪 致密油气 资源量 成藏条件 烃源岩 非常规油气 勘探方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