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6,01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内外科治疗效果对比研究 被引量:251
1
作者 阎洪法 龚惠芸 +3 位作者 左鸿 夏永勤 任传兵 高新疆 神经疾病杂志 1996年第3期152-159,共8页
我们选择资料齐全,诊断确切的高血压性脑出血386例,在同一标准下比较手术治疗与非手治疗的效果。结果提示:1度、2度患者可优先考虑内科疗法,3度及4a、4b度患者应优先考虑外科疗法,5度患者两组疗效均差,而外科组仍优于... 我们选择资料齐全,诊断确切的高血压性脑出血386例,在同一标准下比较手术治疗与非手治疗的效果。结果提示:1度、2度患者可优先考虑内科疗法,3度及4a、4b度患者应优先考虑外科疗法,5度患者两组疗效均差,而外科组仍优于内科组。另外,从功能恢复来看,外科治疗成绩明显优于内科疗法。结合临床讨论了手术适应症,并提出手术疗效需注意做好病例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性脑出血 脑出血 外科手术
下载PDF
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的探讨 被引量:110
2
作者 顾征 徐爱民 +1 位作者 孙永权 孙兴武 神经疾病杂志 2004年第1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的安全性及在神经系统疾病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1998年1月~2002年6月间,应用19G硬膜外导管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252例临床疗效。结果:持续腰大池引流炎性或血性脑脊液治疗颅内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 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的安全性及在神经系统疾病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1998年1月~2002年6月间,应用19G硬膜外导管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252例临床疗效。结果:持续腰大池引流炎性或血性脑脊液治疗颅内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室内的残余血疗效确切,无再发出血、脑疝及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通过微导管行腰大池持续引流炎性或血性脑脊液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腰大池引流术 脑脊液 安全性 临床应用 并发症 硬膜外穿刺 适应证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出血性转化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2
3
作者 鲁文先 苏毅鹏 陈金波 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研究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并分析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发病在6h以内的ACI患者174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静脉溶栓和常规治疗两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4h、14d美国国... 目的研究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并分析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发病在6h以内的ACI患者174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静脉溶栓和常规治疗两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4h、14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d后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的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比较静脉溶栓组有无出血并发症患者之间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静脉溶栓组溶栓后24h、14d NIHSS评分较溶栓前明显降低(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后24 h、14 d NHI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同一时间点比较静脉溶栓组的NHISS评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2静脉溶栓组患者90d后预后良好率高于常规治疗组(58.4%vs42.3%,2=4.423,P<0.05)。两组之间死亡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12.5%vs19.2%,2=1.487,P>0.05;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NHISS评分(OR:1.517,1.2142.261,P<0.05)、心房颤动病史(OR:1.431,1.2792.041,P<0.05)是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t-PA静脉溶栓对发病6h内的ACI患者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治疗前NHISS评分、有心房颤动病史是影响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静脉溶栓 阿替普酶 出血性转化
下载PDF
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症附299例报告 被引量:91
4
作者 吴祖舜 高俊凤 神经疾病杂志 1996年第4期220-222,共3页
本文报告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症299例,占同期急性脑卒中35.64%。脑CT扫描检查急性脑梗塞217例,脑实质内出血82例。按DSM-Ⅲ-R诊断标准作出抑郁症诊断,按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分为轻、中和重度抑郁症。脑... 本文报告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症299例,占同期急性脑卒中35.64%。脑CT扫描检查急性脑梗塞217例,脑实质内出血82例。按DSM-Ⅲ-R诊断标准作出抑郁症诊断,按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分为轻、中和重度抑郁症。脑CT扫描见299例中有418个病灶,除位于两侧的23例外,病灶位于左半球者167例,右半球者109例;病灶位于大脑半球前部者占73.44%,后部者占26.56%。本病的发病机理可能为病灶损及5羟色胺能神经元及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传导径路。本病治疗除按急性脑卒中治疗外,根据轻、中和重度抑郁症应用三环类抗抑郁剂如阿米替林、阿普唑及奋乃静等。随访2年期中抑郁症康复率逐月上升,出院时10.70%,1年时72.90%,2年时84.95%.重度抑郁症康复率差,2年仅为23.08%,本病预后总的说是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急性 抑郁症 病例报告
下载PDF
大鼠自体动脉血脑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80
5
作者 张祥建 刘春燕 +3 位作者 祝春华 胡书超 刘瑞春 李春岩 神经疾病杂志 2003年第6期341-344,共4页
目的:建立大鼠自体动脉血液脑出血模型,研究脑出血后大鼠行为学改变、脑水肿的变化规律。方法:参照Yang、Lee及Hua等方法,应用立体定向技术,用大鼠自体尾动脉不抗凝动脉血液50μl缓慢注入大鼠尾状核,制成中等量脑出血,通过动脉观察其行... 目的:建立大鼠自体动脉血液脑出血模型,研究脑出血后大鼠行为学改变、脑水肿的变化规律。方法:参照Yang、Lee及Hua等方法,应用立体定向技术,用大鼠自体尾动脉不抗凝动脉血液50μl缓慢注入大鼠尾状核,制成中等量脑出血,通过动脉观察其行为学改变和脑水肿的变化规律建立稳定的脑出血动物模型。结果:对32只大鼠脑出血动物模型采用Longa评分法、肢体对称试验评分法、Berderson评分法和平衡木评分法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大鼠脑出血后其行为学改变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脑出血周围组织含水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病变侧高于病变对侧脑组织,以出血后48~72h最明显。结论:大鼠自体动脉血脑出血后有一系列的行为学改变,其行为学改变能够反映脑血肿对神经功能影响的严重程度和病情的轻重,大鼠自体动脉血脑出血动物模型是比较理想的实验性脑出血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脑出血 脑水肿 行为学
下载PDF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82
6
作者 王娇 梅丽 +1 位作者 孟会红 梅风君 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4期281-285,共5页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对61例住院脑卒中患者进行测评。结果睡眠障碍组与非睡眠障碍组性别、平均年龄、卒中部位比较无差...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对61例住院脑卒中患者进行测评。结果睡眠障碍组与非睡眠障碍组性别、平均年龄、卒中部位比较无差别;但各年龄段中,<50岁发生4例,50~60岁发生6例,61~70岁发生8例,>70岁发生8例(P<0.05)。睡眠障碍组在既往病史、卒中性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非睡眠障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后患者睡眠障碍较为常见,其与性别、卒中部位无相关性,但与年龄、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性质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及时发现其相关因素并积极预防、治疗,有利于加快脑卒中后患者机体康复及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危险因素 睡眠障碍
下载PDF
倍他司汀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的临床疗效及TCD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72
7
作者 王寅龙 杨丽英 边娜 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探讨倍他司汀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VBIV)的临床疗效及经颅多普勒(TCD)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宝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VBIV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倍他司汀组、氟桂利嗪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40例.... 目的探讨倍他司汀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VBIV)的临床疗效及经颅多普勒(TCD)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宝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VBIV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倍他司汀组、氟桂利嗪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40例.倍他司汀组给予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氟桂利嗪组予以盐酸氟桂利嗪口服;联合治疗组予以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联合盐酸氟桂利嗪口服治疗.采用TCD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近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在0~6h和6~12h起效的患者占比明显高于倍他司汀组和氟桂利嗪组(P<0.05).联合治疗组>12h起效的患者占比明显低于倍他司汀组和氟桂利嗪组(P<0.05).联合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倍他司汀组和氟桂利嗪组.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在左侧和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方面均明显高于倍他司汀组和氟桂利嗪组患者(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TIA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倍他司汀组和氟桂利嗪组(P<0.05).结论倍他司汀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治疗有效率更高,且可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倍他司汀 盐酸氟桂利嗪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 疗效 多普勒
下载PDF
癫痫的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69
8
作者 涂雪松 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8期522-528,F0003,共8页
在美国每年有15万人发生癫痫。据汇总分析,国内外癫痫的患病率为0.5%~1.0%。癫痫是一个发作性疾病。据一项对0~16岁活动性癫痫的调查,每天均有癫痫发作的占8%。
关键词 癫痫发作 流行病学 发作性疾病 汇总分析 患病率 国内外 活动性
下载PDF
巴曲酶速控频发的短暂脑缺血发作──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67
9
作者 匡培根 彭超英 +11 位作者 陶沂 于生元 吴卫平 郎森阳 管维平 蒲传强 王国平 朱克 徐波 马维亚 张小澍 袁玉民 神经疾病杂志 1996年第2期65-70,共6页
我们应用巴曲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时,曾发现该药能迅速控制频发的短暂脑缺血发作(TIAs)。本文目的是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与传统常规用药)研究,观察该药是否确实能速控频发TIAs。总数为55例患者,根据TIAs患者的... 我们应用巴曲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时,曾发现该药能迅速控制频发的短暂脑缺血发作(TIAs)。本文目的是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与传统常规用药)研究,观察该药是否确实能速控频发TIAs。总数为55例患者,根据TIAs患者的性别、年龄、严重程度,将患者随机分为巴曲酶治疗组及传统常规治疗组。入院后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并即予以治疗,观察及记录其发作终止之时间。结果为巴曲酶组有68.97%病人在3日内发作控制,而对照组仅19.23%,差异非常显著(X2=13.921,P<0.01)。表明巴曲酶确能迅速控制频发的T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巴曲酶 药物疗法
下载PDF
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SS-QOL)中译本在冀南地区效度的研究 被引量:65
10
作者 李军涛 王伊龙 +5 位作者 于进洪 曹凌 霍会永 曹妍 赵现 林勉生 神经疾病杂志 2007年第3期177-179,共3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译本的效度。方法:对112名冀南地区脑卒中患者采用Rankin量表分级作为外在效标以评估辨别效度,同时进行卒中后1个月的NIHSS、Zung抑郁表、MMSE、Bathel指数、SF-36量表评定,以此作为“准金标准”,通... 目的:探讨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译本的效度。方法:对112名冀南地区脑卒中患者采用Rankin量表分级作为外在效标以评估辨别效度,同时进行卒中后1个月的NIHSS、Zung抑郁表、MMSE、Bathel指数、SF-36量表评定,以此作为“准金标准”,通过相关分析考察量表的效标效度。结果:随访发病后60例轻、中度脑卒中患者,SS-QOL译本以Rankin量表为外在效标的分组中,得分之间有显著差异。SS-QOL译本各领域显示与对应“标准”呈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0.37~0.89,P<0.001)。结论:SS-QOL中译本在冀南地区轻、中度脑卒中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生存质量 效度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6
11
作者 贝筝 陈怡 +2 位作者 龙登毅 文国强 符秀梅 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ACI患者96例随机分为联合组(n=48)和依达拉奉组(n=48)。依达拉奉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60mg·d^(-1)×4w,静脉滴注治疗。联合组在...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ACI患者96例随机分为联合组(n=48)和依达拉奉组(n=48)。依达拉奉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60mg·d^(-1)×4w,静脉滴注治疗。联合组在依达拉奉组的基础上口服丁苯酞0.2g·d^(-1)×4w治疗。检测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w、2w以及治疗4w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以及红细胞比容等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浆一氧化氮(NO)、人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等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并统计比较两组28d病死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依达拉奉组比较,联合组治疗1w、2w以及治疗4w的NIHSS得分、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血浆ET-1和VEGF水平均降低而同期血浆NO水平则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联合组治疗1w、2w以及治疗4w的NIHSS得分、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血浆ET-1和VEGF水平均降低而同期血浆NO水平则升高,依达拉奉组治疗2w以及治疗4w的NIHSS得分、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血浆ET-1和VEGF水平亦均降低而同期血浆NO水平则升高(P<0.05)。联合组28d病死率为2.08%(1/48),低于依达拉奉组的16.67%(8/48)(P<0.05)。两组肝、肾功能损害、消化道反应、头痛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及近期预后,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联合 依达拉奉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痫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8
12
作者 曹化 仲玲玲 +1 位作者 居克举 蒙涛 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研究拉莫三嗪(LTG)联合丙戊酸钠(VPA)治疗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痫(RPE)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青年RPE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予以VAP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 目的研究拉莫三嗪(LTG)联合丙戊酸钠(VPA)治疗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痫(RPE)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青年RPE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予以VAP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LTG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及Mo CA认知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后3个月、6个月末,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5.42%vs 70.83%,91.67%vs 77.08%,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末,观察组的Mo CA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癫痫发作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8.33%vs20.83%,P<0.05)。结论 LTG联合VPA治疗青年RPE的疗效确切,能够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无严重药物不良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部分性癫痫 青年 拉莫三嗪 丙戊酸钠 认知功能 疗效
下载PDF
冰片促血脑屏障开放与一氧化氮含量改变的关系初探 被引量:45
13
作者 赵保胜 徐勤 +1 位作者 宓穗卿 王宁生 神经疾病杂志 2001年第4期207-209,共3页
目的 :探讨内皮细胞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e NOS)与冰片促血脑屏障 (BBB)开放作用的关系。方法 :采用链菌素亲生物素 -过氧化氢酶法 (S- P法 )染色和抗 e NOS抗体的免疫组化方法 ,观察正常与脑外伤情况下服用冰片后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 目的 :探讨内皮细胞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e NOS)与冰片促血脑屏障 (BBB)开放作用的关系。方法 :采用链菌素亲生物素 -过氧化氢酶法 (S- P法 )染色和抗 e NOS抗体的免疫组化方法 ,观察正常与脑外伤情况下服用冰片后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EC)中 e NOS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脑外伤时 ,因 EC受损 ,e NOS表达减弱 ,冰片可增加生理、病理状态下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 e NOS的表达量。结论 :NO与冰片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片 血脑屏障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成酶
下载PDF
尼莫通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应用 被引量:57
14
作者 王戈鹰 神经疾病杂志 1998年第3期167-168,共2页
报道尼莫通治疗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5例,以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参常规治疗30例同类病人作为对照,结果表明治疗组有效率91.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认为尼莫通能迅速有效地控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症状。
关键词 尼莫通 椎基底动脉 供血不足 眩晕 治疗 VBI
下载PDF
微创介入颅内出血(血肿)清除技术在神经内科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6
15
作者 刘振川 徐立明 +7 位作者 赵仕欣 王文英 张健 程宗平 卢立志 张继振 孙成表 孙玲 神经疾病杂志 2000年第4期217-219,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介入颅内出血(血肿)清除技术在神经内科治疗重症颅内出血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应用“微创介入颅内出血(血肿)清除技术”之系列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H)、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慢性硬膜下血肿等颅内出血...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介入颅内出血(血肿)清除技术在神经内科治疗重症颅内出血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应用“微创介入颅内出血(血肿)清除技术”之系列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H)、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慢性硬膜下血肿等颅内出血性疾病122例。结果:存活92例,死亡30例,死亡率24.59%。对87例随访1~30个月,按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Barthel指数(BI)记分,ADL_143例,ADL_219例,ADL_314例,ADL_47例,ADL_54例。结论:该技术创伤小,效果好。在神经内科开展此项治疗,有利于病人的急救、系统性治疗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介入 颅内出血 颅内血肿 治疗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 被引量:43
16
作者 董艳玲 神经疾病杂志 2003年第2期127-128,共2页
脑血管病是当今世界上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是首位致残因素.各国学者们在不断地寻求能导致脑血管疾病新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诊断 治疗 危险因素 颈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葛根素对帕金森病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4
17
作者 李雪莉 孙圣刚 神经疾病杂志 2002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 :探讨葛根素能否对雌激素水平降低的帕金森小鼠提供保护作用 ,为开发具有雌激素替代作用的药物预防和治疗 PD提供新的线索。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 (ABC法 )计数酪氨酸羟化酶 (TH)的阳性细胞数 ,TUNEL法观察每视野下凋亡细胞数目 ... 目的 :探讨葛根素能否对雌激素水平降低的帕金森小鼠提供保护作用 ,为开发具有雌激素替代作用的药物预防和治疗 PD提供新的线索。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 (ABC法 )计数酪氨酸羟化酶 (TH)的阳性细胞数 ,TUNEL法观察每视野下凋亡细胞数目 ,比较各组的差异。结果 :正常雌性小鼠 MPTP造模组 (A组 )比去势后 MPTP造模组 (B组 )中给予生理盐水组 (B1组 )、 MPTP造模后去势组 (C组 )给予生理盐水组 (C1组 )的 TH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多 ,凋亡细胞数目减少 (P<0 .0 5 ) ;B组中给雌激素组 (B2组 )与给葛根素组 (B3组 )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B2组、 B3组与 B1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B1组与 C1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在 C组中 ,给雌激素组 (C2组 )和给葛根素组 (C3组 )比对照组 (C1组 ) TH阳性细胞数目增多 ,凋亡细胞数目减少 (P<0 .0 5 ) ,C2组与 C3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葛根素对帕金森病具有保护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林病 雌激素 保护作用 葛根素 细胞凋亡 动物实验
下载PDF
NSE、S-100蛋白与脑损伤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8
18
作者 王琨 李彦敏 神经疾病杂志 2009年第5期396-398,共3页
关键词 S-100蛋白 脑损伤后遗症 NSE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protein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生化标志物 髓鞘碱性蛋白
下载PDF
123例青年脑梗塞临床分析 被引量:45
19
作者 郭振华 魏慈 +2 位作者 吕佩源 李玲 胡爱祥 神经疾病杂志 2000年第1期36-37,共2页
关键词 青年人 脑梗塞 MRA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进展性卒中的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43
20
作者 刘俊艳 董玉娟 +5 位作者 李娜 任士卿 李育臣 王建茹 刘好文 王冰 神经疾病杂志 2001年第3期146-148,共3页
目的 :寻找引起进展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5 8例进展性卒中患者 ,对其血压、血糖、血脂水平、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有无血管狭窄等情况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 :15 8例进展性卒中患者伴高血压(Hypertension,HT)者 46例 ,... 目的 :寻找引起进展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5 8例进展性卒中患者 ,对其血压、血糖、血脂水平、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有无血管狭窄等情况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 :15 8例进展性卒中患者伴高血压(Hypertension,HT)者 46例 ,其中 18例收缩压低于 15 0 mm Hg,13例脉压差小于 30 mm Hg,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2 31例合并有糖尿病 (Diabetes Millium,DM) ,对照组仅仅 18例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0 0 1)。 32 1例 SIP患者行 TCD或 /和 MRA检查者 14例显示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外血管狭窄 ,这部分患者脉压差下降以及由此导致的低灌流与进展性卒中有关。其中 12例 MD患者行 MRA或 TCD检查 ,均发现有小血管显影不良或狭窄 ,6例有大血管病变。 4影像学检查显示分水岭梗塞或顶深部侧脑室体旁梗塞多提示大血管病变 ,尤其是 MCA起始部或主干支狭窄 ,常预示进展性卒中的可能。结论 :进展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多与高血压 ,糖尿病以及是否并发颅内外大血管狭窄或闭塞有关。而患者的收缩压下降、脉压差小也易引起 SIP。SIP患者影像学上的特殊表现常提示此类患者侧枝循环建立不完善 ,故在抗凝治疗的同时 ,一定要保证充足的脑灌注压 ,切记不要过分降低血压 ,尤其疑为大血管病变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因素 进展性卒中 梗塞 脑出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