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6,40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GF-β信号传导通路及其生物学功能 被引量:91
1
作者 刘镕 赵琴平 +1 位作者 董惠芬 蒋明森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7-83,共7页
TGF-β信号传导通路是一个包含众多成员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大家族,根据配体分子激活的不同的下游特异性通路可以分为TGF-β/Activin/Nodal和BMP/GDF/MIS两个亚家族通路。该信号通路的激活首先是TGF-βs配体分子与受体结合,从而使受体TβR... TGF-β信号传导通路是一个包含众多成员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大家族,根据配体分子激活的不同的下游特异性通路可以分为TGF-β/Activin/Nodal和BMP/GDF/MIS两个亚家族通路。该信号通路的激活首先是TGF-βs配体分子与受体结合,从而使受体TβRs磷酸化,磷酸化的TβR-I直接作用于底物Smads蛋白,活化的Smads就将配体与受体作用的信号从细胞膜、胞浆传递到细胞核内,再与其他核内因子协同激活或者抑制靶基因的转录。TGF-β信号通路就是通过调节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迁移和凋亡等过程,在组织与器官的发生和形成(胚胎发育、骨骼等器官形成)、机体的免疫反应等生物过程发挥重要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GF—β信号传导通路 生物学功能 生殖发育 胚胎发育 免疫应答 综述
原文传递
美洲大蠊提取物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0
2
作者 肖小芹 汪世平 +4 位作者 徐绍锐 刘雪琴 罗臣 吴仕筠 曾少华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2期140-143,共4页
目的本实验就美洲大蠊提取物的抗炎、镇痛等药理作用进行动物实验研究。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和蛋清致大鼠足跖肿胀两种动物模型,考察美洲大蠊提取物抗炎作用;采用小鼠热板法镇痛试验及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模型以考察其镇痛的效... 目的本实验就美洲大蠊提取物的抗炎、镇痛等药理作用进行动物实验研究。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和蛋清致大鼠足跖肿胀两种动物模型,考察美洲大蠊提取物抗炎作用;采用小鼠热板法镇痛试验及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模型以考察其镇痛的效果。结果美洲大蠊提取物可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P<0.05)、蛋清所致的大鼠足跖肿胀(P<0.05),可使醋酸所致的扭体次数明显减少(P<0.05),并使小鼠热板法痛阈明显提高(P<0.01)。结论初步证明美洲大蠊提取物具有抗炎消肿、镇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抗炎作用 镇痛作用
下载PDF
2004-2013年中国疟疾发病情况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87
3
作者 丰俊 夏志贵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42-446,共5页
目的分析2004-2013年7月全国疟疾发病趋势和规律,为消除疟疾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系统)以及全国疾病控制调查制度《疟疾防治工作调查表》(年报系统),收集2004-2013... 目的分析2004-2013年7月全国疟疾发病趋势和规律,为消除疟疾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系统)以及全国疾病控制调查制度《疟疾防治工作调查表》(年报系统),收集2004-2013年7月全国疟疾疫情数据资料,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13年7月,网络直报系统共报告疟疾病例241430例,其中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病例分别占76.54%、8.33%和15.13%;患者以男性青壮年为主;主要分布在安徽(占45.16%)、云南(占22.26%)、海南(占9.68%)、河南(占8.16%)和湖北(占4.28%)五省;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分别占33.02%和66.98%;死亡病例235例,其中恶性疟占87.66%;2004~2012年,全国年报系统共报告本地感染病例204613例和输人性病例47439例,分别占81.18%和18.82%;2013年1~7月,全国网络直报系统共报告疟疾病例2987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占0.87%,恶性疟病例占74.89%,本地感染病例仅34例。结论全国疟疾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输人性疟疾尤其是输入性恶性疟所占比例呈大幅度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本地病例 输入病例 中国
原文传递
2013-2018年我国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86
4
作者 马贵凤 祝洁 +1 位作者 曹慧军 江滟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3-77,共5页
目的了解我国近5年流感性感冒(简称流感)流行的季节性、病毒亚型、发病率和病死率等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通过中国疾病控制中心信息系统和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收集2013年1月-2018年3月我国流感发病数和死亡数及每周上报流感样病例(ILI)... 目的了解我国近5年流感性感冒(简称流感)流行的季节性、病毒亚型、发病率和病死率等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通过中国疾病控制中心信息系统和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收集2013年1月-2018年3月我国流感发病数和死亡数及每周上报流感样病例(ILI)监测实验室检测数据,采用Excel 201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3-2017年全国共检测流感样病例鼻咽拭子标本1 143 123份,检出流感病毒阳性154 699份(阳性率13.53%),以甲型流感病毒(H1N1、H3N2)和乙型流感病毒为主;2018年截止4月1日共检测阳性标本102 166份,流感病毒阳性31 154份(占30.49%),主要流行毒株为甲型H1N1、乙型流感病毒和甲型H3N2。每年的流感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上年的12月至次年的4月,但2015、2017年的7月和8月发病率均较高(>10%)。结论 2013-2017年我国流感发病呈明显季节性,以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2015年和2017年夏季出现流感发病高峰期。2017年12月-2018年2月流感发病数达到近5年的最高峰,甲型H1N1和乙型流感病毒为主要流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感冒 流行病学特征 病毒亚型 发病率
原文传递
中国登革热的流行现状 被引量:82
5
作者 毛祥华 张再兴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5期385-388,共4页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4个血清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分布最广,发病最多,危害较大的一种虫媒病毒性疾病。本文就登革热在我国的流行历史、流行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对该病流行的各个基本环节、预防控制...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4个血清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分布最广,发病最多,危害较大的一种虫媒病毒性疾病。本文就登革热在我国的流行历史、流行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对该病流行的各个基本环节、预防控制、预警等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对数据收集、分析和整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登革热 流行 综述
下载PDF
2009年临沂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重症病例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2
6
作者 孙大鹏 王显军 +2 位作者 方立群 姜宝法 曹务春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了解2009年山东省临沂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临沂市2009年手足口病患者的三间分布进行分析,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结果临沂市手足口病以4~7月份为发... 目的了解2009年山东省临沂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临沂市2009年手足口病患者的三间分布进行分析,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结果临沂市手足口病以4~7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发病率以人口密度最高的临沂市市区最高,男、女重症发病率分别为1.54/万和1.01/万;3岁以下儿童占重症发病总数的比例为86.99%;散居儿童占重症发病人数比例为95.9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足口病患者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则提示其可能发展为重症患者的风险增加:患者就医时间的延长(OR=1.101,P=0.005),出现发热(OR=2.021,P=0.02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OR=1.058,P〈0.01)和淋巴细胞比例增高(OR=1.008,P=0.019);患者年龄越大则发生重症的风险越小(OR=0.841,P〈0.01)。结论重症病例发生的危险人群主要为1~2岁的散居儿童;发热、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升高和淋巴细胞比例增高等症状和体征是重症发生前期症状;及时就医对于防止重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流行特征 重症病例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广东省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现状调查和分析 被引量:68
7
作者 方悦怡 吴军 +4 位作者 柳青 黄少玉 林荣幸 张启明 阮彩文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1期54-56,共3页
目的了解广东省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现状和态势。方法在全省原63个流行县(市)按流行程度和水系流域进行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粪检虫卵并计数。结果全省调查9个县(市)27个点13876人,华支睾吸虫平均感染率为16.42%,... 目的了解广东省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现状和态势。方法在全省原63个流行县(市)按流行程度和水系流域进行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粪检虫卵并计数。结果全省调查9个县(市)27个点13876人,华支睾吸虫平均感染率为16.42%,平均克粪虫卵数(EPG)为359。有8个县市查出感染者,其中3个县感染率超过20%。平均感染率男性18.92%,女性13.89%,差异有显著性(x^2=616.7,P〈0.01)。各年龄组均有感染,以成人感染为重(感染率19.38%~27.42%)。职业分布以渔民和商人感染最重(感染率32.69%)。结论广东省华支睾吸虫病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积极开展综合性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省 华支睾吸虫病 流行现状 调查
下载PDF
国内外包虫病防治和研究进展 被引量:67
8
作者 朱曜宇 伍卫平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4-286,I0001,共4页
包虫病(Echinococcosis)是由棘球绦虫幼虫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自19世纪60年代起,各国陆续开展了包虫病防治项目和防治研究,均取得较好成果。本文主要介绍各国包虫病防治案例,总结消除或控制包虫病国... 包虫病(Echinococcosis)是由棘球绦虫幼虫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自19世纪60年代起,各国陆续开展了包虫病防治项目和防治研究,均取得较好成果。本文主要介绍各国包虫病防治案例,总结消除或控制包虫病国家(地区)的防治经验,为完善我国包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虫病 防治项目 防治研究 综述
原文传递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病原学及重症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3
9
作者 隋美丽 李懿 +11 位作者 刘新奎 尚小平 刘福荣 岳馨培 鲍红红 黄学勇 冯慧芬 任静朝 卫海燕 李幸乐 郗园林 段广才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2-96,I0001,I0002,共7页
手足口病(HFMD)是由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肠道病毒A组71型(EV-A71)引起的普通HFMD在临床症状等方面与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及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HFMD难以区别,且多种肠道病毒均有重症病例出现。随着人口流... 手足口病(HFMD)是由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肠道病毒A组71型(EV-A71)引起的普通HFMD在临床症状等方面与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及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HFMD难以区别,且多种肠道病毒均有重症病例出现。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加大,疾病传播速度的加快,传统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分析已难以实现对该病的完全防控,对其临床流行病学、分子遗传进化及重症化机制的探讨对该病的防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HFMD流行特征、病原学及重症化机制等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A组71型 科萨奇病毒A组16型 流行病学 病原学 综述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被引量:57
10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1期67-77,共11页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防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 临床研究 国内外 感染病 学分
原文传递
29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57
11
作者 陈瑞珊 邸菁华 +6 位作者 王岩 海冬 乔艳秋 王彩芳 郑秀芬 刘凤梅 张洁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5-67,72,共4页
目的了解2009-2014年重症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指导。方法收集290例重症手足口病病例的临床资料,采用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4年各年度重症... 目的了解2009-2014年重症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指导。方法收集290例重症手足口病病例的临床资料,采用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4年各年度重症手足口病病例数分别为26、37、50、68、44和65例。290例重症手足口病病例中,男性194例(占66.90%),女性96例(占33.10%),男性多于女性;〈3岁患儿共186例(占64.14%),3~、4~、5~和6~岁病例数分别为34、29、24和17例;散居儿童重症病例222例,占76.55%,托幼儿童40例,占13.79%,其他儿童28例,占9.66%。290例重症病例感染的肠道病毒共确定型别217例,分型率为74.86%,EV71型感染152例(占70.05%),CoxA16型感染23例(占10.60%),其他肠道病毒感染42例(占19.35%)。结论 290例重症手足口病病例病毒阳性检出率较高,且以EV71型为主,加强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的监测有利于手足口病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 病原学 分型
原文传递
慢阻肺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学、危险因素及炎症因子水平分析 被引量:55
12
作者 邓翔 胡芬 +1 位作者 蒋在慧 白云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4-326,331,共4页
目的检测和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感染因素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100例为观察组,同期收治的未... 目的检测和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感染因素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100例为观察组,同期收治的未并发慢阻肺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利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观察组患者的痰液标本进行病原菌的培养鉴定;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慢阻肺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00例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液标本共检出病原菌12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7株,以鲍曼不动杆菌及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28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14株,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有无糖尿病、住院及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长短、有无机械通气,均与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的发生有关(P<0.05)。ELISA法检测观察组患者血清中TNF-α及TGF-β分别为(1.79±0.24)ng/L和(96.35±9.82)ng/L,非感染组分别为(1.25±0.16)ng/L和(87.16±8.90)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广泛,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患者高龄、合并糖尿病、长期住院、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及机械通气均会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肺部感染者血清TNF-α和TGF-β水平升高,可作为确定诊断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 肺部感染 病原菌 危险因素 炎症因子
原文传递
医院就诊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及耐药情况分析 被引量:50
13
作者 亢杨 邓李玲 张雪医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66-670,共5页
目的分析医院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防治提供指导。方法收集3134例儿童患者静脉血标本,从中分离血清,用呼吸道感染病原体IgM检测试剂盒检验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用支原体IST检测药敏试剂盒进行药敏试验。... 目的分析医院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防治提供指导。方法收集3134例儿童患者静脉血标本,从中分离血清,用呼吸道感染病原体IgM检测试剂盒检验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用支原体IST检测药敏试剂盒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014-2016年3 134例医院就诊患儿中946例感染肺炎支原体,阳性率30.19%,其中2014年阳性率23.06%(229/933),2015年33.18%(358/1079),2016年33.80%(359/1062)。2014-2016年的春、夏、秋、冬四季肺炎支原体阳性率分别为26.99%(220/815)、32.91%(257/781)、34.97%(270/772)和25.98%(199/766)。2014年各季肺炎支原体阳性率分别为16.85%、28.00%、27.70%和19.32%,2015年分别为33.08%、35.51%、34.56%和29.43%,2016年分别为31.16%、36.59%、40.77%和27.55%。男性患儿肺炎支原体阳性率为26.00%(513/1973),女性患儿为37.30%(433/1161),女性肺炎支原体阳性率高于男性(χ2=44.2433,P<0.05)。≤1岁患儿肺炎支原体阳性率为12.11%(192/1585),1~岁为41.33%(348/842),3~岁为52.25%(209/400),5~岁为60.12%(98/163),7~16岁为68.75%(99/144)。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哮喘急性发作患儿肺炎支原体阳性率分别为29.39%(82/279)、24.00%(6/25)、19.41%(92/474)、27.32%(513/1878)、76.32%(58/76)、59.18%(29/49)和47.03%(166/353)。2014年分离的肺炎支原体对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螺旋霉素、吉他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9.21%、17.03%、12.66%、11.35%、1.31%和0.87%,2015年分别为21.51%、17.88%、15.64%、17.88%、1.40%和0.84%,2016年分别为21.73%、17.55%、15.04%、18.38%、1.39%和1.11%。结论肺炎支原体在医院就诊患儿中的感染率逐年增高,且随着患儿年龄增长感染率增加明显;大叶性支气管肺炎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率最高。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程度呈升高趋势,尤其是阿奇霉素,临床诊疗中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流行病学特征 耐药性 儿童
原文传递
布鲁氏菌病血清学诊断研究进展 被引量:49
14
作者 王佳 徐卫民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2期149-152,共4页
本文综述了16种布鲁氏菌病血清学诊断方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血清学诊断 综述
下载PDF
2009-2014年云南省登革热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49
15
作者 杨明东 姜进勇 +2 位作者 郭晓芳 吴超 周红宁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38-742,共5页
目的分析云南省2009-2014年登革热流行特征,为登革热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云南省2009-2014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的登革热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分析;采用RT-PCR检测登革病毒血清型和采用蚊虫幼虫采集法调查登革... 目的分析云南省2009-2014年登革热流行特征,为登革热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云南省2009-2014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的登革热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分析;采用RT-PCR检测登革病毒血清型和采用蚊虫幼虫采集法调查登革热媒介埃及伊蚊的分布。结果 2009-2014年云南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2 040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 579例,输入病例461例;在输入病例中,缅甸和老挝输入病例比例最高(占79.83%);全年均有病例报告,8~11月为高发季节;病例主要集中于云南边境地区的西双版纳州(1 382例,占67.75%)和德宏州(562例,占27.55%);男女比例为1.05∶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以青壮年为主,20~59岁病例1 538例(占75.39%),职业以商业服务、家务及待业、农民和学生为主,分别为523例(占25.64%)、224例(占10.98%)214例(占10.49)和200例(占9.80%)。对景洪市307份血清用RT-PCR和NS1抗原进行检测,两种方法吻合率在70%以上,NS1抗原检测方法敏感度为86.39%,特异度为57.76%;对瑞丽市73份血清用一步法实时荧光RT-PCR检测进行复核,NS1抗原检测方法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1.67%;4个登革病毒血清型在云南均有发现,其中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以登革病毒血清型Ⅲ型为主(99.50%),德宏州瑞丽市以Ⅰ型为主(72.00%);白纹伊蚊广泛分布,埃及伊蚊分布区扩大到9个边境县市。结论云南省登革热流行势态较为严峻,周边缅甸和老挝输入病例数逐年增加,媒介埃及伊蚊分布区域不断扩大,建议进一步加强云南边境地区登革热监测和媒介控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流行病学 埃及伊蚊 云南省
原文传递
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感染病原菌分布与机体免疫功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7
16
作者 江雁琼 伍慧妍 文艳琼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3-216,共4页
目的探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机体免疫功能变化,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16年9月-2017年11月在本院呼吸内科住院的AECOPD患者100例,于入院第2、3、4 d留痰标本行病原学检查;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流... 目的探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机体免疫功能变化,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16年9月-2017年11月在本院呼吸内科住院的AECOPD患者100例,于入院第2、3、4 d留痰标本行病原学检查;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树突状细胞亚群水平;采用罗氏Cobas c 501生化分析仪测定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A(IgA);使用肺功能仪检查患者的肺功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AECOPD发生危险因素。实验设同期体检的健康者100例作对照。结果 100例AECOPD患者痰培养细菌阳性68例,阳性率68.00%。共分离出细菌6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3株(占63.24%),革兰阳性菌25株(占36.76%)。与对照组比较,AECOPD中的GOLDⅠ、Ⅱ、Ⅲ-Ⅳ组患者血FEV1百分比、FEV1/FVC比值及IgM、IgA、IgG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mDCs和pDCs百分比及mDCs/pDCs比值均显著升高(均P<0.05)。且随着病情的加重,FEV1百分比、FEV1/FVC比值及IgM、IgA、IgG水平持续下降(均P<0.05),mDCs和pDCs百分比及mDCs/pDCs比值持续升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有慢性疾病史、导管留置和住院时间长均是慢阻肺患者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ECOPD患者肺功能、免疫功能均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年龄、合并慢性疾病、住院时间及导管留置等为AECOPD发生的危险因素,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阻肺急性加重期 肺功能 免疫功能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国内外包虫病疾病负担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17
作者 张梦媛 伍卫平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73-475,共3页
包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传染病之一,各流行地区已对包虫病的疾病严重程度展开研究。本文对国内外包虫病疾病负担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对我国后续包虫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包虫病 疾病负担 综述
原文传递
全国人群蛔虫感染现状调查 被引量:45
18
作者 孙凤华 沈明学 +3 位作者 徐祥珍 曹汉钧 江文才 吉兆华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2期936-939,共4页
目的了解全国人群蛔虫感染现状,为制定防治规划提供依据。方法按《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要求进行。结果31个省(区、市)共检查356629人,蛔虫平均感染率12.72%。蛔虫感染者轻度、中度和重度分别占81.64%、16.64%和1.50... 目的了解全国人群蛔虫感染现状,为制定防治规划提供依据。方法按《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要求进行。结果31个省(区、市)共检查356629人,蛔虫平均感染率12.72%。蛔虫感染者轻度、中度和重度分别占81.64%、16.64%和1.50%。感染率自东向西明显升高,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4.86%、16.47%、18.33%。人群蛔虫感染有非常显著的家庭聚集性。感染者较高的年龄组为5~9岁组(17.32%)和10~14岁组(16.69%);男、女感染率分别为12.45%和12.99%。感染率随文化程度的增高而下降,其中小学文化人群感染率最高,为12.75%。职业以农民感染率较高,为11.91%。民族以瑶族居民感染率较高,为57.56%。在上、中、下三类不同经济水平县中,上等县人群感染率较低,为8.68%、中等县为13.41%、下等县人群感染率最高,为17.24%。结论与1990年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相比人群蛔虫感染率下降71.47%。今后防治的重点地区是中西部南端和经济欠发达的高感染地区,重点人群是14岁以下儿童及农民尤其是女性农民。对不同流行程度地区分别采取不同的驱虫措施和健康教育、并结合改水改厕进行综合治理,进一步降低蛔虫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群 蛔虫感染 现状调查
下载PDF
慢阻肺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痰培养结果分析 被引量:46
19
作者 王瑞玲 张继跃 刘慧君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81-784,788,共5页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痰培养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COPD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研究组)和60例未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COPD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研究组的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情况;通...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痰培养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COPD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研究组)和60例未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COPD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研究组的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情况;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OPD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检出324株真菌,以白色念珠菌较常见(占63.58%)。分离菌对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较低(1.46%),而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等其它4种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为1.46%~3.88%。研究组患者的年龄,合并肺源性心脏病、糖尿病、呼吸衰竭及机械通气的比例,抗菌药物和激素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及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合并肺源性心脏病、糖尿病、呼吸衰竭,机械通气,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和激素及ICU住院时间长均是COPD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而血清白蛋白增高是COPD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 COPD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真菌以白色念珠菌多见,两性霉素B治疗COPD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耐药率低。COPD患者发生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涉及高龄,合并肺源性心脏病、糖尿病、呼吸衰竭等多个方面。临床上应重视对上述危险因素的干预,提高真菌性肺炎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部真菌感染 危险因素 痰培养
原文传递
我国黑热病的流行概况和防治现状 被引量:46
20
作者 李玉凤 仲维霞 +1 位作者 赵桂华 王洪法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8期629-631,共3页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寄生虫病。按传染源特点可分为野生动物源型、犬源型和人源型3种类型。目前,人源型黑热病除新疆流行区外,在其他流行区已得到控制。而犬源型和野生动物源型黑热病则在其流行区不断出现...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寄生虫病。按传染源特点可分为野生动物源型、犬源型和人源型3种类型。目前,人源型黑热病除新疆流行区外,在其他流行区已得到控制。而犬源型和野生动物源型黑热病则在其流行区不断出现,有死灰复燃之势。本文对我国黑热病的分型、流行概况和防治现状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热病 分型 流行 防治 综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