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 |
钱穆
|
《中国文化》
|
1991 |
330
|
|
2
|
众妙之门——北极与太一、道、太极 |
葛兆光
|
《中国文化》
|
1990 |
50
|
|
3
|
夷夏之辨的开放与封闭 |
罗志田
|
《中国文化》
|
1996 |
42
|
|
4
|
法律史的视界:方法、旨趣与范式 |
梁治平
|
《中国文化》
|
2002 |
47
|
|
5
|
从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学革命及其与胡适、顾颉刚的关系 |
杜正胜
|
《中国文化》
|
1995 |
40
|
|
6
|
走出“疑古时代” |
李学勤
|
《中国文化》
|
1992 |
39
|
|
7
|
论清华简《耆夜》的《蟋蟀》诗 |
李學勤
|
《中国文化》
CSSCI
|
2011 |
34
|
|
8
|
傅斯年早期的“造社会”论──从两份未刊残稿谈起 |
王汎森
|
《中国文化》
|
1996 |
30
|
|
9
|
从科普读物到科学小说──以“飞车”为中心的考察 |
陈平原
|
《中国文化》
|
1996 |
29
|
|
10
|
“式”与中国古代的宇宙模式 |
李零
|
《中国文化》
|
1991 |
30
|
|
11
|
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从明清思想基调的转换看儒学的现代发展 |
余英时
|
《中国文化》
|
1995 |
19
|
|
12
|
原罪意识与忏悔意识的起源及宗教学分析 |
摩罗
|
《中国文化》
|
2007 |
22
|
|
13
|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
季羡林
|
《中国文化》
|
1994 |
22
|
|
14
|
世界文化对话中的中国现代保守主义 |
乐黛云
|
《中国文化》
|
1989 |
20
|
|
15
|
论含山凌家滩玉龟、玉版 |
李学勤
|
《中国文化》
|
1992 |
20
|
|
16
|
火曆钩沉——一个遗失已久的古历之发现 |
庞朴
|
《中国文化》
|
1989 |
21
|
|
17
|
唐人的诗体分类 |
王运熙
|
《中国文化》
|
1995 |
19
|
|
18
|
法律实证主义在中国 |
梁治平
|
《中国文化》
|
1993 |
16
|
|
19
|
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 |
方立天
|
《中国文化》
|
1992 |
16
|
|
20
|
论经学三篇 |
蒙文通
|
《中国文化》
|
1991 |
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