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2002-2013年报告HIV感染产妇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奇 孙定勇 +3 位作者 樊盼英 司珩 马彦民 李宁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17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了解河南省2002-2013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产妇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通过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收集河南省2002-2013年上报的HIV抗体检测及HIV感染产妇的个案登记卡信息。对孕产妇检测阳性率、HIV母婴传播... 目的了解河南省2002-2013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产妇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通过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收集河南省2002-2013年上报的HIV抗体检测及HIV感染产妇的个案登记卡信息。对孕产妇检测阳性率、HIV母婴传播率、一般人口学特征、妊娠分娩情况、HIV感染途径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测8 621 554名孕产妇,发现HIV感染孕产妇2264例,累计检测阳性率0.03%,HIV检测阳性率呈现逐年递减趋势(χ2=4.871,P=0.027)HIV产妇的年龄为17~48岁,平均年龄为(31.21±5.81)岁,民族以汉族为主(占95.77%),文化程度以小学或初中为主(占86.46%)、职业多是农民(占89.85%),多为初婚(占77.69%),地区分布以驻马店市、开封市、南阳市分布最多,占全省上报阳性病例数的63.62%,感染途径主要以有偿采供血感染(52.38%)为主,其次为性传播感染(38.69%),HIV感染产妇的感染途径中有偿采供血感染的比例逐渐降低,性传播感染的比例逐渐升高。阳性产妇于孕期保健时确诊率较低(11.15%)。结论河南省孕产妇HIV抗体检测阳性呈现逐年降低趋势,性传播感染已是HIV感染阳性的主要途径。婚前和孕早期确诊率较低,较多产妇在产时及产后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产妇 母婴传播 描述性分析
下载PDF
2016-2020年河南省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梁妍 王奇 +5 位作者 刘红建 徐亚珂 樊盼英 王超 张玮钰 张国龙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96-500,共5页
目的分析河南省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状况,为促进社会组织更好地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从"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基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中下载2016—2020年河南省工作数据,对研究对象的实施项目、项目经费... 目的分析河南省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状况,为促进社会组织更好地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从"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基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中下载2016—2020年河南省工作数据,对研究对象的实施项目、项目经费、组织类别、活动领域、地区分布以及工作成效等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20年,河南省共有70个社会组织,申请到269个项目,经费1 320.17万元。连续5年实施项目的社会组织29个(41.43%),实施项目173个(64.31%),项目经费937.71万元(71.03%)。未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实施项目167个(62.08%),项目经费874.76万元(66.26%);实施高危人群干预类项目169个(62.83%),首次HIV抗体检测97 187人,阳性率2.32%(2 251/97 187),其中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的阳性率最高3.27%(2 216/67 714),高于河南省高危人群的HIV抗体阳性率0.64%(3 264/507 675);实施随访关怀类项目100个(37.17%),随访管理19 393人,接受抗病毒治疗18 824人(97.07%),配偶检测比例为95.91%(6 523/6 801),病毒载量检测比例为93.79%(17 172/18 309),社会组织项目每年的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配偶检测比例、病毒载量检测比例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84.544、84.140、313.023,P<0.01))。结论河南省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成效较好,但项目规模和覆盖面有限,需加强扶持力度,推进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组织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分析
原文传递
河南省2010—2019年新报告的青年学生HIV感染者流行病学特征及首次随访检测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刘洋 李宁 +5 位作者 杨文杰 樊盼英 聂玉刚 薛秀娟 张国龙 赵东阳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39-544,共6页
目的分析河南省2010—2019年新报告的15~24岁青年学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首次随访检测情况。方法数据来源于国家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下载河南省2010—2019年的病例报告卡和随访管理定时数据库。收集感染... 目的分析河南省2010—2019年新报告的15~24岁青年学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首次随访检测情况。方法数据来源于国家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下载河南省2010—2019年的病例报告卡和随访管理定时数据库。收集感染者的人口学特征、感染途径、样本来源、性病史、高危行为史、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情况等。患者确诊后30 d内进行首次随访,主要随访过去3个月发生性行为及其他高危行为、是否采取安全措施、CD4^(+)T淋巴细胞计数等情况。利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的影响因素。结果10年间共报告HIV感染者1011例,每年新报告病例数从2010年的50例上升至2019年的198例。感染者以男性(92.8%)、18~22岁(67.6%)、汉族(98.5%)为主,感染途径主要为同性性传播(68.2%),样本来源以检测咨询(52.1%)为主。188例(18.8%)近3个月发生性行为时未每次均使用避孕套,其中83例(46.6%)与1人发生了性行为,57例(32.0%)与2人发生了性行为,25例(14.0%)与3人发生了性行为,13例(7.3%)与4人及以上发生了性行为。研究对象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比例达到17.2%(167例),但构成比呈逐年下降趋势(χ^(2)_(趋势)=99.685,P<0.01),2019年下降至8.0%。女性(OR=2.98,95%CI:1.63~5.47)、异性性传播(OR=2.37,95%CI:1.48~3.81)和其他传播途径或不详(OR=16.27,95%CI:9.69~27.32)是HIV感染者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的危险因素。结论河南省2010—2019年新报告青年学生HIV感染者人数增长明显,晚发现比例相对较高,应进一步加强学校警示性教育,加大检测力度,尽早发现并纳入抗病毒治疗,减少二代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HIV 青少年 CD4阳性T淋巴细胞 流行特征 随访检测
下载PDF
河南省HIV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奇 孙定勇 +5 位作者 樊盼英 司珩 李宁 聂玉刚 马彦民 王哲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7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了解河南省HIV母婴传播情况,分析HIV母婴传播的危险和保护因素。方法通过国家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02-2013年HIV感染孕产妇及所分娩婴幼儿的有关干预信息,包括孕产妇HIV检测咨询、围产期保健服务、抗病毒药物... 目的了解河南省HIV母婴传播情况,分析HIV母婴传播的危险和保护因素。方法通过国家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02-2013年HIV感染孕产妇及所分娩婴幼儿的有关干预信息,包括孕产妇HIV检测咨询、围产期保健服务、抗病毒药物阻断、婴幼儿随访检测等情况,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HIV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截至2013年12月底,共有1384例婴幼儿存活至18月龄,检测阳性婴幼儿60人,检测阴性婴幼儿1324人。存活婴幼儿累计母婴传播率4.34%,存活婴幼儿分年度母婴传播率无明显降低趋势(X^2=2.82,P=0.093)。产妇孕早期接受预防HIV母婴传播服务(OR=O.22,95%C.I.0.06-0.77),产妇及婴幼儿进行抗病毒药物阻断(OR=O.46,95%C.I.0.21~0.91),婴幼儿采取人工喂养(OR=0.08,95%C.I.0.02~0.30)是HIV母婴传播的保护因素,产妇分娩过程采取侧切操作(OR=3.17,95%C.I.1.37~7.36)是其危险因素。结论河南省存活婴幼儿HIV母婴传播率较高,应针对主要影响因素一步完善预防HIV母婴传播的综合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母婴传播 婴幼儿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