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1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32
1
作者 李岩峰 +5 位作者 邹建军 王终林 刘会 史万超 王天成 张佩斯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1-312,共2页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微球囊压迫 治疗 手术方法 CT MRI
原文传递
微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4
2
作者 董韬 +1 位作者 曲国辉 冯思哲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5-168,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技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4月至2019年1月接受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的5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VRS、VAS-4和PPI疼痛量化表评估术后疗效和出... 目的总结分析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技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4月至2019年1月接受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的5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VRS、VAS-4和PPI疼痛量化表评估术后疗效和出院后的随访疗效。VAS≤10、VRS 0级或PPI 0级为疼痛完全缓解,VAS 10~40、VRS 1~2级或PPI 1~2级为疼痛满意缓解。结果本组患者疼痛受累最广泛的是上颌支,45例,术前疼痛病史20 d^32年,平均2.24年。7例曾接受过微球囊压迫术,2例曾接受过微血管减压术;术中球囊平均充盈容积0.702 mL,平均压迫时间125 s,3例术中发生球囊破裂。43例(81.1%)术后疼痛完全缓解,8例疼痛满意缓解,2例疼痛缓解不满意,总有效率为96.2%;术后患侧面部有麻木感50例(94.3%),咬肌乏力12例(22.6%),口周疱疹5例(9.4%),复视1例(1.9%),头痛5例(9.4%)。平均随访时间19.9个月;术后1年仍保持疼痛完全缓解者有30例(83.3%);至末次随访,本组整体的疼痛完全缓解率为71.7%(33例),疼痛满意缓解率24%(12例),总有效率95.7%;27例(57.4%)患者存在持续性的面部麻木感,其中6例麻木感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并伴有同侧咬肌萎缩或面瘫。期间1例患者复发,之后又接受了2次球囊压迫术。结论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对于高龄体弱、不能耐受全麻手术或畏惧手术者更具有治疗优势,但也不能忽视伴发的严重的面部麻木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 微球囊压迫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微球囊压迫治疗后疼痛未缓解临床思考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付勇 +4 位作者 邹建军 李岩峰 王斌 黄海韬 王全才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6期362-363,共2页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是一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组织介入的方法,此方法为Mullan和Lichtor于1983年发明。即便术后仍有疼痛的发作亦可以继续对症观察,大部分术后有三叉神经半月节受压迫症状的患者能延迟治愈,而不需要急于再...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是一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组织介入的方法,此方法为Mullan和Lichtor于1983年发明。即便术后仍有疼痛的发作亦可以继续对症观察,大部分术后有三叉神经半月节受压迫症状的患者能延迟治愈,而不需要急于再次手术,从而减少了病人的再次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 压迫治疗 疼痛 临床 缓解 再次手术 三叉神经节
下载PDF
经皮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4
作者 王长明 关占颖 +3 位作者 蔡长华 张静 王嵘巍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4期297-300,共4页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顽固的颜面部疼痛,TN不仅能够引起患者不适,同时显著地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经皮微球囊压迫(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PMC)三叉神经半月节是治疗顽固性TN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顽固的颜面部疼痛,TN不仅能够引起患者不适,同时显著地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经皮微球囊压迫(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PMC)三叉神经半月节是治疗顽固性TN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其治疗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由于该技术操作拥有自身优势,许多患者对PMC这项技术非常青睐。本文回顾近年来国外关于PMC治疗TN的应用效果、所产生的问题及PMC治疗TN的方法学、临床应用与研究的发展状况、问题及其展望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微球囊压迫 三叉神经半月节 三叉神经痛
下载PDF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岩峰 史万超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208-209,共2页
目的总结球囊形状对于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PMC)治疗的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自2000年12月~2001年9月采用PMC方法治疗的一组94例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3例术后疼痛完全缓解,成功率为88%;44例球囊呈梨形... 目的总结球囊形状对于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PMC)治疗的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自2000年12月~2001年9月采用PMC方法治疗的一组94例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3例术后疼痛完全缓解,成功率为88%;44例球囊呈梨形者全部获成功治疗,另49例球囊形状不理想者中11例发生早期治疗失败。4例术后疼痛复发及2例术后发生一过性外展神经功能丧失者全部发生于球囊形状不理想者。结论PMC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一种有效方法。球囊形状在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及疼痛复发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 三叉神经痛 球囊压迫 手术方法
下载PDF
经皮微球囊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16
6
作者 李岩峰 +3 位作者 邹建军 王斌 黄海韬 李付勇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11期514-515,共2页
目的总结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160例采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方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疼痛完全缓解2041例(94.5%),部分缓解43例(2.0%),治疗有效率为96.5%。出... 目的总结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160例采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方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疼痛完全缓解2041例(94.5%),部分缓解43例(2.0%),治疗有效率为96.5%。出现同侧面部轻度痛觉减退2117例(98.0%),同侧面部感觉异常73例(3.4%),同侧咀嚼肌无力2128例(98.5%),复视4例(0.2%);无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36个月,疼痛复发108例(5.8%),感觉减退伴感觉异常60例(3.2%),角膜溃疡2例(0.1%),咀嚼肌无力、复视等均恢复正常。结论该治疗简单、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高龄、体弱或有严重系统疾病的病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节 神经压迫
下载PDF
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常见并发症(附1263例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斌 +3 位作者 李岩峰 邹建军 黄海韬 李付勇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9期422-423,共2页
目的分析微球囊压迫术(PMC)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常见临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 263例采用PMC方法治疗并获得随访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出现面部不同程度的感觉减退1 238例(98.0%),症状于12~24个月内消失,其中感觉减退... 目的分析微球囊压迫术(PMC)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常见临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 263例采用PMC方法治疗并获得随访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出现面部不同程度的感觉减退1 238例(98.0%),症状于12~24个月内消失,其中感觉减退伴感觉异常44例(3.5%);出现同侧咀嚼无力1 244例(98.5%),于2~3个月内逐渐恢复;发生角膜炎3例(0.2%);一过性展神经麻痹12例(1.0%),症状于1~3周内缓解。结论PMC的主要并发症是一定程度的感觉减退及同侧咀嚼肌肌力减退。感觉减退伴感觉异常、角膜炎及出血性并发症并不多见。不断的技术改进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球囊压迫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经皮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家兔三叉神经痛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黄海韬 李岩峰 +2 位作者 吴玉鹏 瑞科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508-511,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手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相关组织学改变,探讨PBC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可能原理及机制。方法取30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假手术对照组(6只),三叉神经痛+PBC术组(24只)。分别于PBC术治疗1 d、7 d、14 d后及2... 目的通过研究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手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相关组织学改变,探讨PBC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可能原理及机制。方法取30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假手术对照组(6只),三叉神经痛+PBC术组(24只)。分别于PBC术治疗1 d、7 d、14 d后及28 d后进行三叉神经节神经组织HE染色、光镜及电镜观察,并测量神经细胞直径。结果正常三叉神经节细胞胞核呈深蓝色、胞质呈紫蓝色,周围主要是中小细胞,中央主要是大细胞,且周边细胞较中央细胞排列紧密。PBC术治疗1 d后三叉神经节的神经细胞及纤维改变不明显,术后7 d、14 d,随时间延长逐渐出现轴突损伤和脱髓鞘,其中通过三叉神经节的神经纤维损伤最为明显,而术后28 d神经纤维损伤及脱髓鞘逐渐恢复正常。PBC术治疗后1 d、7 d、14 d及28 d的神经细胞实际直径均无明显差异(P> 0. 05)。结论PBC术治疗家兔三叉神经痛,术后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程度的轴突损伤及脱髓鞘改变,为PBC治疗三叉神经痛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后续分子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微球囊压迫术 三叉神经痛 组织学改变
下载PDF
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时的三叉神经抑制反应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岩峰 +4 位作者 邹建军 张佩斯 王彬 黄海涛 韩立新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10-111,共2页
目的探讨微球囊压迫(PMC)治疗三叉神经痛时的三叉神经抑制反应。方法对274例PMC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施行290次手术,观察到三叉神经抑制反应257次(89%),主要表现为心跳减慢(平均心跳减慢23次/min),其中3例出现... 目的探讨微球囊压迫(PMC)治疗三叉神经痛时的三叉神经抑制反应。方法对274例PMC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施行290次手术,观察到三叉神经抑制反应257次(89%),主要表现为心跳减慢(平均心跳减慢23次/min),其中3例出现一过性心脏停跳。结论三叉神经抑制反应是PMC治疗三叉神经痛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医生和麻醉师对此应有充分的了解,并从外科和药物方面做好处理的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球囊压迫疗法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抑制反应 气管插管 全身麻醉
下载PDF
本科护生专业认知现状调查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陈雪真 +1 位作者 郑连花 杨雅喆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第15期116-117,共2页
目的了解本科护生专业认知现状,为开展实践教学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05名宁夏医科大学护理专业本科在校生及实习生,从一般资料、专业认知度、择业动机3方面展开调查。结果 20.00%的护生以第一志愿被... 目的了解本科护生专业认知现状,为开展实践教学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05名宁夏医科大学护理专业本科在校生及实习生,从一般资料、专业认知度、择业动机3方面展开调查。结果 20.00%的护生以第一志愿被本专业录取,其中仅7.54%的护生的报考原因是个人意愿。入学前,了解和喜欢护理专业的护生分别占13.10%和7.50%;入学后,了解和喜欢护理专业的护生分别占48.52%和22.95%。结论入学时,本科护生专业认知度较低,通过在校学习其专业认知度有所提高。建议加大护理专业宣传力度,提高护士新酬待遇与社会地位,增强护生专业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科 护生 护理 专业认知度
下载PDF
上海市1591名中老年男性勃起功能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0
11
作者 范宇平 陈斌 +6 位作者 吴琪俊 胡凯 金炎 杨昊 施榕 黄翼然 《中国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2-36,共5页
目的调查上海地区中老年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为ED的诊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多级、分层、随机的抽样方法,对上海市7个社区的40~80岁男性进行问卷调查,抽样2000名。问卷内容包括受访者的主观ED病... 目的调查上海地区中老年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为ED的诊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多级、分层、随机的抽样方法,对上海市7个社区的40~80岁男性进行问卷调查,抽样2000名。问卷内容包括受访者的主观ED病史、病程、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基本资料(年龄、有无性伴侣和文化程度)以及生活习惯(饮食、烟酒嗜好、手术史、即往病史)。结果完成调查人数共l720名,回收问卷1608份,回收率93.5%;有效问卷1591份,有效应答率92.5%。1591名受访者的年龄为(61.9±10.1)岁。受访者中已无性生活者893名(56.1%)。在有性生活的受访者(698名)中明确诊断ED患者275例(占有性生活受访样本的39.4%,占总调查样本的17.3%)。排除IIEF.5评分〈5分的受访者599名,IIEF-5评分〈22分(考虑ED可能)的受访者有782名(49.2%)。分析ED患者生活习惯及病史,发现年龄、前列腺炎和饮酒史与ED的发病有相关性。结论初步分析上海市中老年男性ED患病率为17.3%。年龄、前列腺炎和饮酒史与ED的发病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勃起功能障碍 流行病学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三叉神经痛的外科治疗:经皮治疗或微血管减压治疗结果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Mario Meglio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2期242-243,共2页
目的比较当代治疗三叉神经痛3种外科方法的疗效。方法采用相同原则,对48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用3种不同外科方法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采用微血管减压(MVD)治疗155例,出院时分析获疼痛完全缓解76.1%,部分缓解19.3%,无效4.5%;... 目的比较当代治疗三叉神经痛3种外科方法的疗效。方法采用相同原则,对48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用3种不同外科方法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采用微血管减压(MVD)治疗155例,出院时分析获疼痛完全缓解76.1%,部分缓解19.3%,无效4.5%;平均随访52.5个月,疼痛完全缓解58.5%,部分缓解27.3%,无效14.1%。采用射频热凝(TCG)治疗113例,出院时疼痛完全缓解61.9%,部分缓解25.6%,无效12.5%;平均随访45.4个月,疼痛完全缓解2.2%,部分缓解33.7%。采用经皮球囊压迫(PMC)治疗215例,出院时疼痛完全缓解67.4%,部分缓解21.4%,无效11.2%;平均随访38.3个月,疼痛完全缓解13.6%,部分缓解29.2%,无效57.1%。结论MVD最有效,尽管PMC在治疗上也起很大作用,但应作为MVD的一种替换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 经皮治疗 对比分析 疗效 外科治疗
下载PDF
高危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9
13
作者 邹建军 +3 位作者 王斌 李岩峰 黄海韬 李付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8期592-594,共3页
目的评价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PMC)治疗高危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Mullan方法治疗305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804例高危患者采用PMC技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对804例... 目的评价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PMC)治疗高危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Mullan方法治疗305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804例高危患者采用PMC技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对804例患者行833次手术。术后即刻成功率为97.3%。平均随访36个月,疼痛复发率为6.8%。感觉异常的发生率为3.8%,无角膜溃疡,咀嚼肌无力约占2/3,复视占0.2%。结论PMC方法是高危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且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尤其对于疼痛累及第一支且高危的患者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球囊 神经压迫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肌钙蛋白I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4
作者 尚士芹 杨瑞峰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8年第4期513-514,共2页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意义 心肌肌钙蛋白Ⅰ 定量检测 冠状动脉搭桥术 冠状动脉扩张术 早期心电图 早期诊断
下载PDF
专家系统在医学上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斌 《中国医疗设备》 2008年第6期42-44,78,共4页
专家系统在医学上的研究已有超过50年的历史,在一些领域已取得较大进展。本文从知识获取、表示、推理三方面论述了其研究现状及进展。
关键词 专家系统 人工智能技术 综合数据库 模糊神经网络
下载PDF
经皮穿刺微球囊神经节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观察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培慧 祝秋实 +4 位作者 孙晓红 丁姗 延娟 唐辰义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83-84,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神经节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3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0例,分别给予经皮穿刺微球囊神经节压迫治疗和卡马西平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神经节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3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0例,分别给予经皮穿刺微球囊神经节压迫治疗和卡马西平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1%,高于对照组的71.11%(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8%,低于对照组的24.44%(P<0.05)。结论经皮穿刺微球囊神经节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优于卡马西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微球囊神经节压迫技术 三叉神经半月节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卡马西平
下载PDF
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微球囊压迫治疗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岩峰 +4 位作者 黄海韬 邹建军 王斌 李付勇 王全才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02-504,共3页
目的评价采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PMC)技术治疗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探讨一侧行PMC术后对侧PMC术的手术时机。方法对从2000年12月至2009年8月采用PMC技术治疗的74例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 目的评价采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PMC)技术治疗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探讨一侧行PMC术后对侧PMC术的手术时机。方法对从2000年12月至2009年8月采用PMC技术治疗的74例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疼痛完全消失判定手术成功率,根据患者一侧手术后咀嚼肌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选择对侧手术时机。结果对74例患者共行145次手术(包括3例患者术后单侧疼痛症状复发行第2次手术治疗)。术后即刻成功率为96.5%。随访1~7年,平均2.9年,疼痛复发率为2.1%。74例患者中行双侧手术者68例,其中57例在单侧进行PMC治疗后1~3个月内行对侧PMC术。结论 PMC技术是治疗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其中单侧进行PMC治疗后,可在术后1~3个月进行对侧的PMC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球囊压迫 手术时机
下载PDF
对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球囊压迫治疗时三叉神经抑制反应的再认识 被引量:7
18
作者 邹建军 +3 位作者 王斌 李岩峰 黄海韬 李付勇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3-5,共3页
目的:探讨微球囊压迫(PMC)治疗老年(70岁以上)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时的三叉神经抑制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改良Mullan等人的PMC方法治疗305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804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对804例... 目的:探讨微球囊压迫(PMC)治疗老年(70岁以上)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时的三叉神经抑制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改良Mullan等人的PMC方法治疗305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804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对804例老年患者行833次手术中观察到三叉神经抑制反应766次(92%),主要表现为心率降低(平均心率降低25次/分),其中16例出现一过性心脏窦性停搏;手术早期60%患者出现明显的血压下降,操作后逐步恢复到或略高于基础水平。结论:三叉神经抑制反应是微球囊压迫半月节手术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的心脏抑制反应现象。尤其对老年患者更应充分注意,手术者和麻醉师必须充分意识到这种致命性并发症的发生并做好相应的处理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球囊压迫 三叉神经抑制反应
下载PDF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国飞 徐宣乐 +2 位作者 赵虎威 王宏利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404-406,共3页
目的观察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半月节(PMC)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采用PMC微创外科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治疗后疼痛即刻完全缓解52例,部分缓解3例,总有效率为96.5%;疼痛无... 目的观察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半月节(PMC)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采用PMC微创外科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治疗后疼痛即刻完全缓解52例,部分缓解3例,总有效率为96.5%;疼痛无缓解2例。术后同侧轻度感觉减退52例(91.2%),同侧张口受限、咀嚼肌无力52例(91.2%),多数于1~3个月内症状消失或耐受;围手术期口角疱疹7例(12.3%),术后1周左右恢复。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随访为10~99个月,平均疼痛缓解时间46个月,复发11例(19.3%)。结论 PMC是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微创方法,适用于不适合或不愿意开颅手术,经历多种方法治疗不理想,或复发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继发性 微球囊压迫术 三叉神经节
下载PDF
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治疗脑瘫性肢体痉挛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岩峰 +3 位作者 李付勇 黄海韬 王斌 邹建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89-890,共2页
目的观察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效果。方法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68例痉挛型脑瘫病例,根据患者肢体痉挛的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包括胫神经、坐骨神经和正中神经,其中选择性胫神经切断... 目的观察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效果。方法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68例痉挛型脑瘫病例,根据患者肢体痉挛的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包括胫神经、坐骨神经和正中神经,其中选择性胫神经切断术36侧,选择性正中神经切断术28侧,选择性坐骨神经切断术28侧,共计92侧。结果全部患者经3-15个月的随访,术后即刻肢体痉挛状态缓解率为97.8%(90/92),随访期间为94.6%(87/92),随访期间运动功能改善率为76.5%(52/68),术后肢体痉挛状态不同程度复发5侧(5.4%)。结论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对降低痉挛性脑瘫患者肌张力、纠正痉挛性畸形近期疗效满意,手术创伤小,治疗效果能够被医患双方同时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痉挛 周围神经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