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对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AFHR)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在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探究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型...目的通过对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AFHR)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在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探究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本院治疗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共47例(均为单侧骨折),男28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80.83±4.83)岁。AFHR组27例,男17例,女10例,平均年龄(81.26±4.87)岁,A2.2型17例,A2.3型10例;PFNA组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79.56±4.75)岁,A2.2型13例,A2.3型7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白蛋白、手术时间和术后下地负重时间等指标,并通过Harris评分、VA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进行了6个月的随访,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地负重时间、手术时间、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白蛋白差值和术后VAS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下地负重时间早、髋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势,可作为治疗高龄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的可选方法;但手术出血量较多、手术时间长,因此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手术医师熟练程度进行选择。展开更多
[目的]评价生物型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继发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对2002年2月~2009年8月在本院行THA治疗的76例(102髋)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目的]评价生物型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继发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对2002年2月~2009年8月在本院行THA治疗的76例(102髋)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响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4例,女42例;年龄35~64岁,平均52.5岁。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价手术的临床疗效。根据骨盆平片及患髋正、侧位X线片观察髋臼、股骨假体的位置及其周围骨质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获2年以上随访,平均5.3年。术后4例仍有轻度疼痛,服用非甾体类止痛药后缓解。8例存在不同程度下肢不等长(0.5~1.2 cm),Trendelenburg征阴性,无跛行。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值(89.5±3.8)分,优46例(60髋),良20例(30髋),可10例(12髋);优良率为88.2%。末次随访时髋臼假体位置无明显移位,头臼包容性良好。30例出现异位骨化,6例出现髋臼周围骨溶解。股骨柄假体的位置无明显改变,中心固定有98髋(94.1%),柄-髓腔匹配优良率100%。4髋出现股骨侧骨溶解,8髋假体柄与股骨界面出现透亮线。所有病例均出现股骨近端骨重塑,其中I度92髋,Ⅱ度10髋。无感染、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生物型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疗效满意。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通过对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AFHR)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在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探究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本院治疗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共47例(均为单侧骨折),男28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80.83±4.83)岁。AFHR组27例,男17例,女10例,平均年龄(81.26±4.87)岁,A2.2型17例,A2.3型10例;PFNA组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79.56±4.75)岁,A2.2型13例,A2.3型7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白蛋白、手术时间和术后下地负重时间等指标,并通过Harris评分、VA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进行了6个月的随访,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地负重时间、手术时间、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白蛋白差值和术后VAS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下地负重时间早、髋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势,可作为治疗高龄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的可选方法;但手术出血量较多、手术时间长,因此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手术医师熟练程度进行选择。
文摘[目的]评价生物型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继发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对2002年2月~2009年8月在本院行THA治疗的76例(102髋)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响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4例,女42例;年龄35~64岁,平均52.5岁。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价手术的临床疗效。根据骨盆平片及患髋正、侧位X线片观察髋臼、股骨假体的位置及其周围骨质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获2年以上随访,平均5.3年。术后4例仍有轻度疼痛,服用非甾体类止痛药后缓解。8例存在不同程度下肢不等长(0.5~1.2 cm),Trendelenburg征阴性,无跛行。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值(89.5±3.8)分,优46例(60髋),良20例(30髋),可10例(12髋);优良率为88.2%。末次随访时髋臼假体位置无明显移位,头臼包容性良好。30例出现异位骨化,6例出现髋臼周围骨溶解。股骨柄假体的位置无明显改变,中心固定有98髋(94.1%),柄-髓腔匹配优良率100%。4髋出现股骨侧骨溶解,8髋假体柄与股骨界面出现透亮线。所有病例均出现股骨近端骨重塑,其中I度92髋,Ⅱ度10髋。无感染、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生物型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