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与干预效果评价 被引量:20
1
作者 赵艳群 易文华 +1 位作者 张彩云 陈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31-1033,共3页
目的:通过对住院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MDRO)监测,了解MDRO感染状况,评价监测与干预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本院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MDRO进行目标性监测。实施强化培训、强制执行、强调改进的多重干预措施,包括:加... 目的:通过对住院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MDRO)监测,了解MDRO感染状况,评价监测与干预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本院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MDRO进行目标性监测。实施强化培训、强制执行、强调改进的多重干预措施,包括:加强全院工作人员培训,健全相关制度,严格实施隔离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加强清洁、消毒工作。结果:2年内共检出1 194例MDRO,发生MDRO医院感染153例,感染例次176次,经目标监测及干预措施后2013年MDRO感染率为0.40%较2012年MDRO感染率0.55%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住院患者MDRO感染的监测,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可显著减少MDRO医院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菌 医院感染 监测 干预 效果评价
下载PDF
薰衣草精油与罗勒精油对痤疮致病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单孔荣 王红丽 +4 位作者 姚乃捷 宋燕平 余瑾 陈林 梁有连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677-680,共4页
目的探讨薰衣草精油与罗勒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抑菌圈试验检测薰衣草精油与罗勒精油抑菌敏感性,抑菌曲线试验检测抑菌持续效果。结果抑菌圈试验表明,倍比稀释浓度1%~16%... 目的探讨薰衣草精油与罗勒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抑菌圈试验检测薰衣草精油与罗勒精油抑菌敏感性,抑菌曲线试验检测抑菌持续效果。结果抑菌圈试验表明,倍比稀释浓度1%~16%薰衣草精油与1%~16%罗勒精油各实验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大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25%、0.5%的薰衣草精油与罗勒精油抑菌圈直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抑菌效果。16%薰衣草精油与16%罗勒精油抑菌圈直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菌效果与阳性对照组相当。抑菌曲线试验表明,1%薰衣草精油和1%罗勒精油对3种痤疮致病菌抑菌持续效果达8~12 h,优于阴性对照组。结论薰衣草精油和罗勒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均具有持久抑菌活性,可作为痤疮菌的天然抑菌剂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油 薰衣草 罗勒 痤疮菌 抑菌
下载PDF
降钙素原在血流感染及局部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作用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瑞莹 陈锦艳 +3 位作者 卢景辉 陈思聪 陈林 钟亮尹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119-122,共4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定量检测在血流感染及局部细菌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本院临床确诊的97例细菌血流感染及103例局部细菌感染者的PCT、hs-CRP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定量检测在血流感染及局部细菌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本院临床确诊的97例细菌血流感染及103例局部细菌感染者的PCT、hs-CRP值进行分析。比较PCT、hs-CRP浓度在血流感染和局部细菌感染之间的差异,并与80例正常人的检测结果比较。结果血流感染患者PCT水平为5.59(1.075~23.46)ng/m L,hs-CRP为85.3(55.4~147.7)mg/L;局部感染患者PCT水平为0.15(0.09~0.35)ng/m L,hs-CRP为37.5(15.3~75.3)mg/L。血流感染组、局部细菌感染组及正常对照组三者的PCT、hs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hs-CRP诊断血流感染与局部细菌感染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OC-AUC)分别为0.905、0.745。结论 PCT、hs-CRP都可用于血流感染和局部细菌感染的早期鉴别诊断,但是PCT的诊断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感染 局部细菌感染 降钙素原 超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2008~2009年住院患者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瑞莹 陈林 +1 位作者 曾智华 曾涛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0年第7期577-578,581,共3页
目的了解本院住院患者中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情况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病区分布情况与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院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主要分布于... 目的了解本院住院患者中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情况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病区分布情况与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院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主要分布于重症监护病房(ICU)(24.2%)、肿瘤科(13.7%)、神经血液内科(13.7%)、呼吸内科(11.8%)、传染科(10.8%);在ICU分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对16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ICU以外的病房),除了多黏菌素E的耐药率为0%外,对其他15种抗生素耐药率都达60%以上。普通病房检出的鲍曼不动杆菌对16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低于60%。结论住院患者中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在ICU最为严重,而且ICU病房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的耐药率,耐药性十分严重,应引予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性 重症监护病房 普通病房
下载PDF
细叶结缕草锈病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陈林 陈礼琢 《上海农学院学报》 1997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细叶结缕草锈病(Puccinia zoysiae Diet)是细叶结缕草的主要病害。据 1994年观察,越冬前未经修剪的草坪或漏剪的草丛春天发病早而重,可见此病发生与病菌越冬有密切关系。室内人工接种18~28℃之间病害潜育期为7~9天,30~35℃时不发... 细叶结缕草锈病(Puccinia zoysiae Diet)是细叶结缕草的主要病害。据 1994年观察,越冬前未经修剪的草坪或漏剪的草丛春天发病早而重,可见此病发生与病菌越冬有密切关系。室内人工接种18~28℃之间病害潜育期为7~9天,30~35℃时不发病。夏孢子萌发适温为25℃,30℃以上萌发率迅速下降,致死温度为44℃,可见夏季病情下降与高温有关。1994年病害发生高峰期在5~7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叶结缕草 锈病 温度 草坪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鉴定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李少茵 刘赐敏 陈林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93-994,共2页
目的:为了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鉴定影响因素,提高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鉴定准确率。方法:按照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方法,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探讨玻片法凝固酶试验和试管法凝固酶试验操作及32 STAPH鉴定板ATB细菌分析仪鉴定金黄色葡萄球... 目的:为了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鉴定影响因素,提高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鉴定准确率。方法:按照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方法,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探讨玻片法凝固酶试验和试管法凝固酶试验操作及32 STAPH鉴定板ATB细菌分析仪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准确率,并比较两种血浆(人血浆和兔血浆)、三种抗凝剂(EDTA-Na2,EDTA-K2,肝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鉴定结果的影响。结果:用玻片法对金黄色葡萄球鉴定结果影响较大,最好能用试管法凝固酶试验。两种血浆(人血浆和兔血浆),两种抗凝剂(EDTA-Na2,肝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鉴定结果的影响不大,但用EDTA-K2抗凝的人血浆对玻片法凝固酶有一定的影响。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鉴定还需进一步结合生化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鉴定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斑马鱼模型探究复方益肝灵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7
7
作者 郭思敏 陈林 +6 位作者 陈美琳 李芝奇 范琦琦 戴胜云 林瑞超 杨星月 赵崇军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84-591,共8页
目的 基于斑马鱼模型及网络药理学技术研究复方益肝灵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硫代乙酰胺诱导斑马鱼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以斑马鱼肝脏表型、病理组织切片和生化指标为评价指标,综合评价复方益肝灵对非酒精... 目的 基于斑马鱼模型及网络药理学技术研究复方益肝灵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硫代乙酰胺诱导斑马鱼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以斑马鱼肝脏表型、病理组织切片和生化指标为评价指标,综合评价复方益肝灵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护作用;并通过网络药理学技术对其潜在作用机制进行预测。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复方益肝灵给药组幼鱼肝组织颜色较浅,能够缓解斑马鱼肝脏结构出现脂肪变性样“空泡”的现象和肝脏面积减小的趋势,能够呈剂量依赖性降低甘油三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且高剂量的保护作用更为显著;网络药理学筛选得复方益肝灵潜在有效成分24个及其作用靶点135个。此外,蛋白互作(PPI)网络分析得SFJ12等核心成分和RELA等核心靶点并进行分子对接,显示核心成分靶点间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 复方益肝灵对硫代乙酰胺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斑马鱼模型具有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干预脂质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等过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益肝灵 非酒精性脂肪肝 斑马鱼 网络药理学
原文传递
2012年我院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及4年间耐药变迁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晓妹 陈林 +1 位作者 卢景辉 张扣兴 《新医学》 2013年第7期458-462,共5页
目的分析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临床标本分离的17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情况及4年间该院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变迁情况。方法应用PHoenixTM100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对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全部药物敏感试验采用MIC法鉴定;使... 目的分析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临床标本分离的17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情况及4年间该院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变迁情况。方法应用PHoenixTM100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对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全部药物敏感试验采用MIC法鉴定;使用WHONET 5.4软件对2009至2012年间金黄色葡萄球菌药物敏感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2年该院分离出的176株金黄葡萄球菌的标本中以痰标本为主,占49.4%,检出率较高的科室是ICU,占26.7%;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00株,占56.8%,除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敏感率达100%外,MRSA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对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P<0.05);苯唑西林MIC法较头孢西丁MIC法判断MRSA的漏检率为5.1%;4年中所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敏感率均为100%,万古霉素对MRSA的MIC 4年几何均值分别为1.080、1.024、1.037、1.133μg/ml,对MSSA的MIC 4年几何均值分别为0.804、0.840、0.818、0.938μg/ml,MRSA的MIC几何均值明显高于MSSA(P<0.01),无MIC值漂移现象(P>0.05)。结论临床分离获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情况较严重,尤其是MRSA表现为多重耐药,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仍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万古霉素对MRSA的MIC值4年间无漂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药物敏感性 万古霉素
下载PDF
489株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分布和耐药监测 被引量:5
9
作者 陈林 李瑞莹 +2 位作者 曾智华 徐晓松 陈少莲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2年第8期928-929,共2页
目的了解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8~2010年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分布和耐药率变迁,为指导临床合理规范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使临床治疗更及时、有效。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该院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运用WHONET ... 目的了解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8~2010年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分布和耐药率变迁,为指导临床合理规范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使临床治疗更及时、有效。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该院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运用WHONET 5.4软件对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68.9%(337/489),其次为伤口分泌物11%(54/489),紧跟其后的是尿液标本7.8%(38/489)和血液标本3.9%(19/489);从病区分布来看,感染占前5位的是重症监护病房(15.1%)、外科(13.9%)、干保科(11.4%)、呼吸科(6.7%)和肿瘤科(6.3%);近3年铜绿假单胞菌对12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耐药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一直以来都是院内感染常见菌,防止耐药菌的传播,延长抗生素使用寿命,既要加强对细菌耐药的监测力度,及时总结细菌的耐药趋势;也要呼吁临床医生按规范积极送检感染标本,规范临床抗生素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率 感染分布
下载PDF
重症监护病房与普通病房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耐药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爱平 陈林 茹晃耀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5期616-618,共3页
目的通过对比重症监护病房(ICU)与普通病房铜绿假单胞菌(PA)的细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3年7月~2004年12月ICU与普通病房233株PA(ICU81株、普通病房152株)的体外药敏活性进行分析.结果 ICU较普通病房耐药率明显升... 目的通过对比重症监护病房(ICU)与普通病房铜绿假单胞菌(PA)的细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3年7月~2004年12月ICU与普通病房233株PA(ICU81株、普通病房152株)的体外药敏活性进行分析.结果 ICU较普通病房耐药率明显升高(P<0.005).PA对8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ICU为:亚胺培南16.25%、环丙沙星18.18%、阿米卡星44.73%、氨曲南57.74%、头孢他啶61.03%、头孢哌酮-舒巴坦64.06%、左氧氟沙星71%、哌拉西林-三唑巴坦73%、哌拉西林77.94%.普通病房为:亚胺培南5.36%、环丙沙星9.75%、氨曲南16.86%、头孢哌酮-舒巴坦17.02%、头孢他啶20%、阿米卡星26.86%、哌拉西林-三唑巴坦39%、哌拉西林40.97%、左氧氟沙星46%.ICU与普通病房中PA株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R<10%.对亚胺培南耐药的PA株对其他多种抗生素也表现较高的耐药率(R>38.00%),但对其他多种抗生素耐药的PA株尚保留了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R<24.3%).结论 PA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尤其在ICU,PA耐药性明显高于普通病房.针对PA,亚胺培南在ICU和普通病房都是一可靠而有效的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性 ICU 普通病房 亚胺培南
下载PDF
351株葡萄球菌的鉴定及药敏试验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林 李晓穗 李瑞莹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5年第5期330-332,共3页
目的:了解葡萄球菌的临床感染情况及耐药性,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各科住院病人的标本中分离出来的351株葡萄球菌进行菌株鉴定、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筛选、β―内酰胺酶定性试验及药敏试验。结果: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中以... 目的:了解葡萄球菌的临床感染情况及耐药性,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各科住院病人的标本中分离出来的351株葡萄球菌进行菌株鉴定、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筛选、β―内酰胺酶定性试验及药敏试验。结果: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中以呼吸系统最常见,占65.0%(228/351);MRS的分离率较高为85.2﹪(299/351),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为81.0﹪(145/179);β-内酰胺酶定性试验阳性率高达91.5%(321/351);除万古霉素外,351株葡萄球菌对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68.9%~97.7%。结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是目前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且感染率有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球菌 Β-内酰胺酶 MRS 药敏分析
原文传递
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瑞莹 陈林 丁彩屏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9期1099-1101,共3页
目的分析医院泌尿系统感染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药敏情况,为临床诊断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我院尿培养分离出的239株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分析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泌尿系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57.... 目的分析医院泌尿系统感染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药敏情况,为临床诊断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我院尿培养分离出的239株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分析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泌尿系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57.7%,真菌占22.2%,革兰阳性球菌占20.1%;居前3位的是大肠埃希菌(33.1%)、白色假丝酵母菌(10.5%)、粪肠球菌(9.3%)。除鲍曼不动杆菌外,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酶烯类均具有极高的敏感性。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烷和替考拉宁的敏感度均为10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高。结论本院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对常见抗生素耐药性较高;真菌感染率高于革兰阳性球菌。了解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药敏情况对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系统感染 病原菌分布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药敏分析
原文传递
457例住院患者伤口分泌物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瑞莹 陈林 +2 位作者 李昕 卢景辉 陈思聪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1199-1202,共4页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伤口分泌物常见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1 045份伤口分泌物标本中培养分离出的457株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 045份伤口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伤口分泌物常见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1 045份伤口分泌物标本中培养分离出的457株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 045份伤口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457株病原菌,阳性率43.7%。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1.9%(283/457),革兰阳性菌占37.4%(171/457),真菌占0.7%(3/457)。检出前三位病原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1.2%)、铜绿假单胞菌(14.9%)、大肠埃希菌(14.4%)。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34.0%,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为63.6%。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均很低,对其余抗菌药物则表现出不同的耐药率。结论伤口分泌物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临床应根据细菌药敏结果科学合理用药,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菌分布 伤口分泌物 感染 耐药率
原文传递
重楼皂苷Ⅰ对斑马鱼发育毒性、抗血管新生活性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璇 陈林 +5 位作者 林瑞超 陈美琳 范琦琦 李芝奇 赵崇军 李向日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4548-4555,共8页
目的 基于模式生物斑马鱼研究重楼皂苷Ⅰ的发育毒性、抗血管新生活性,并利用网络药理学探究重楼皂苷Ⅰ抗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受精后6 h(6 h post fertilization,6 hpf)的斑马鱼胚胎暴露于不同浓度的重楼皂苷Ⅰ中96 h,在实验终... 目的 基于模式生物斑马鱼研究重楼皂苷Ⅰ的发育毒性、抗血管新生活性,并利用网络药理学探究重楼皂苷Ⅰ抗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受精后6 h(6 h post fertilization,6 hpf)的斑马鱼胚胎暴露于不同浓度的重楼皂苷Ⅰ中96 h,在实验终点确认重楼皂苷Ⅰ对斑马鱼胚胎的致死曲线,计算20%致死浓度(20%lethal concentration,LC20)。在实验终点,以斑马鱼自主抽动次数、96 hpf心率、斑马鱼肝脏面积、静脉窦-动脉球间距、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HO)、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含量等指标,结合吖啶橙、油红O染色观察综合评价重楼皂苷Ⅰ的发育毒性及其相关靶器官毒性。安全剂量条件下,以斑马鱼肝脏面积和静脉窦-动脉球间距评价重楼皂苷Ⅰ对相关靶器官的影响,同时以节间血管数评价重楼皂苷Ⅰ对斑马鱼节间血管生长的影响。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重楼皂苷Ⅰ抗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并通过qRT-PCR技术进行验证。结果 重楼皂苷Ⅰ对斑马鱼胚胎的致死曲线为y=270x-23.62,LC20为0.16μg/mL;在亚致死浓度暴露条件下的实验终点,与对照组比较,0.16μg/mL重楼皂苷Ⅰ能够诱导斑马鱼幼鱼出现卵黄囊吸收延迟,脊柱弯曲,尾巴畸变等明显的毒性特征,且T-CHO、TG、LDL-C含量明显升高(P<0.05、0.01);吖啶橙染色及油红O染色表明0.16μg/mL重楼皂苷Ⅰ能引起斑马鱼肝脏细胞凋亡和脂肪变性。在安全剂量条件下,与对照组比较,0.06、0.09μg/mL重楼皂苷Ⅰ对主要脏器没有明显影响,但可以抑制节间血管数(P<0.01)。网络药理学预测发现重楼皂苷Ⅰ可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 TOR)、类固醇受体共激活因子(steroid receptor coactivator,SR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楼皂苷Ⅰ 斑马鱼 发育毒性 抗血管新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雷帕霉素靶蛋白 类固醇受体共激活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原文传递
基于斑马鱼模型及网络药理学的晕痛定胶囊镇痛活性及作用机制探讨
15
作者 陈祺 陈林 +6 位作者 陈美琳 王亚峰 张雪 于雪 戴胜云 马志强 赵崇军 《药物评价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1-276,共16页
目的基于斑马鱼模型探究晕痛定胶囊的镇痛活性,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晕痛定胶囊的镇痛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佛波酯构建斑马鱼疼痛模型,以阿司匹林为阳性对照,利用行为轨迹分析系统监测斑马鱼的运动轨迹,以运动次数、运动时间、运动距离... 目的基于斑马鱼模型探究晕痛定胶囊的镇痛活性,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晕痛定胶囊的镇痛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佛波酯构建斑马鱼疼痛模型,以阿司匹林为阳性对照,利用行为轨迹分析系统监测斑马鱼的运动轨迹,以运动次数、运动时间、运动距离、运动速度等运动状态为指标评价晕痛定胶囊及其组方药材的镇痛活性;同时运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预测晕痛定胶囊镇痛核心成分及潜在靶点;选取网络药理学预测的核心成分法卡林二醇和金色酰胺醇酯为实验药物,利用斑马鱼疼痛模型验证镇痛活性。结果斑马鱼疼痛模型镇痛活性评价实验中,晕痛定胶囊及其组方药材川芎、蜜环菌均能显著降低模型斑马鱼的快速运动和慢速运动(P<0.01),且晕痛定胶囊作用强于川芎和蜜环菌。网络药理学筛选得到晕痛定胶囊镇痛活性成分87个及其作用靶点159个,利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得到法卡林二醇和金色酰胺醇酯等核心成分和MAPK1等核心靶点,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成分及核心靶点间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法卡林二醇和金色酰胺醇酯镇痛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单独给药法卡林二醇和金色酰胺醇酯可以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与网络药理学预测的核心成分结果相符。结论晕痛定胶囊能够缓解暴露于佛波酯中斑马鱼的疼痛状态,具有较明显的镇痛作用;预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神经损伤及其炎症反应和促进细胞凋亡等过程有关;且法卡林二醇和金色酰胺醇酯为其发挥镇痛作用的核心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痛定胶囊 镇痛活性 斑马鱼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法卡林二醇 金色酰胺醇酯
原文传递
基于Nrf2/HO-1信号通路探讨四逆散对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16
作者 曹丹 陈祺 +5 位作者 陈小橹 陈林 王海燕 郝巨辉 张威 马志强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共7页
目的:基于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信号通路探讨四逆散对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肝脏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30只6周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四逆散低、高剂量组(2.5、5.0 g·kg^(-1)... 目的:基于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信号通路探讨四逆散对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肝脏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30只6周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四逆散低、高剂量组(2.5、5.0 g·kg^(-1))、熊去氧胆酸(UDCA,63 mg·kg^(-1))组,每组6只。各组大鼠连续给药7 d,第5天除对照组给予10 m L·kg^(-1)橄榄油外,其余各组均给予80 mg·kg^(-1)的α-萘异硫氰酸酯(ANI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胆汁淤积相关生化指标水平,以及肝组织中抗氧化因子的含量;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Nrf2、HO-1和醌氧化还原酶1(NQO1) mRNA与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各胆汁淤积生化指标水平、肝组织中抗氧化应激因子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肝细胞排列紊乱、门管区有明显的瘀血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小叶间胆管破坏等病理学改变;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Nrf2、HO-1和NQO1 mRNA与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四逆散高剂量组的血清各胆汁淤积生化指标水平、肝组织中抗氧化应激因子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肝病理损伤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表现为坏死面积明显缩小,炎性细胞浸润显著减少,小叶间静脉有少量瘀血;肝组织中Nrf2、HO-1和NQO1 mRNA与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P<0.05,P<0.01)。结论:四逆散能显著改善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Nrf2/HO-1信号通路介导的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逆散 胆汁淤积性肝炎 氧化应激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 血红素氧合酶-1(HO-1)
原文传递
奇异变形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药敏分析及ERIC-PCR分型 被引量:4
17
作者 梁紫璐 王宗源 +2 位作者 杨小蓉 陈林 毕水莲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3718-3721,3737,共5页
目的了解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耐药性情况及菌株间亲缘关系,为临床用药及菌株追踪溯源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1年-2015年部分临床标本中分离、鉴定的77株奇异变形杆菌,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进行20种抗菌药物药敏试验,并采... 目的了解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耐药性情况及菌株间亲缘关系,为临床用药及菌株追踪溯源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1年-2015年部分临床标本中分离、鉴定的77株奇异变形杆菌,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进行20种抗菌药物药敏试验,并采用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ERIC-PCR)法对77株耐药菌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检测的20种抗菌药物中,奇异变形杆菌对红霉素耐药情况最严重,耐药率为97.40%,对头孢西丁和头孢吡肟最为敏感,耐药率均仅为2.60%和7.79%;77株奇异变形杆菌可划分为16(I^XVI)个基因簇,54株菌株相似性>70%。结论奇异变形杆菌临床分离株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且耐药谱种类繁多。从分型结果得出,奇异变形杆菌菌株基因型相对多样,菌株基因型与耐药表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变形杆菌 耐药性 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
原文传递
三种检测AmpC酶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林 李晓穗 +1 位作者 刘一鸣 邹燕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1期103-104,共2页
目的采用三维试验、表型筛选法及头孢西丁纸片药敏法(K-B法)同时检测肠道G-杆菌的AmpC酶,并加以比较,找出一种适合临床常规应用的检测AmpC酶的方法。方法用头孢硝噻吩法检测出97株β-内酰胺酶阳性的肠道G-杆菌作为试验待测菌,用头孢西... 目的采用三维试验、表型筛选法及头孢西丁纸片药敏法(K-B法)同时检测肠道G-杆菌的AmpC酶,并加以比较,找出一种适合临床常规应用的检测AmpC酶的方法。方法用头孢硝噻吩法检测出97株β-内酰胺酶阳性的肠道G-杆菌作为试验待测菌,用头孢西丁药敏法、表型筛选法测定细菌耐药情况,以判断产AmpC酶的情况。用三维分析法测定细菌粗提物中的AmpC酶情况。结果97株肠道杆菌头孢西丁药敏法结果显示产AmpC酶共有36株,占37.1%(36/97),与三维试验比较总符合率为74.2%。表型筛选法产AmpC酶的菌株有15株,占15.5%(15/97),与三维试验比较总符合率为91.8%。结论表型筛选法与三维试验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表型筛选法可以作为一种临床快速、简便、可靠的检测AmpC酶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西丁药敏法 三雏试验 表型筛选法 AMPC酶
下载PDF
165株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晓松 李瑞莹 +1 位作者 陈林 陈少莲 《临床医学工程》 2012年第11期2048-2049,共2页
目的分析了解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临床标本分离培养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特点。方法 165株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药敏试验采用MIC法及K-B法。判断标准参考CLSI2010年版标准。结果对所研究的... 目的分析了解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临床标本分离培养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特点。方法 165株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药敏试验采用MIC法及K-B法。判断标准参考CLSI2010年版标准。结果对所研究的这165株菌中,绝大部分(87.9%)是从痰标本中分离得到,ICU病区分布占了主要部分(26.1%)。临床常用治疗药物中,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E及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性较好(>75%),其它临床常用药物的敏感性均较差(<50%)。结论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且未能得到很好的规范化使用,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且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情况严重,更为甚者达到全耐。所以应加强对临床使用抗生素的监测及控制,减少及防止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院内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性 分析
下载PDF
偶氮胂III法测定血清钙的方法学评价 被引量:1
20
作者 邹燕 陈莲香 +2 位作者 冯彩莲 曾宇娟 陈林 《宜春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74-75,共2页
目的:对偶氮胂III法测定血清钙进行方法学评价。方法:采用偶氮胂III法测定血清钙值,并与OCPC法测定值进行比较,同时对两种方法的精密度试验、回收试验、线性试验及干扰试验进行分析比较和总结。结果:偶氮胂III法测定结果与OCPC法呈高度... 目的:对偶氮胂III法测定血清钙进行方法学评价。方法:采用偶氮胂III法测定血清钙值,并与OCPC法测定值进行比较,同时对两种方法的精密度试验、回收试验、线性试验及干扰试验进行分析比较和总结。结果:偶氮胂III法测定结果与OCPC法呈高度相关;测定低值、中值、高值血清钙的批内变异,偶氮胂III法CV分别为1.39%、3.17%、3.51%,OCPC法CV分别为1.36%、2.83%、3.70%;偶氮胂III法与OCPC法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1%和100.7%;两种方法的线性范围均达到0-3.75mmol/L;在血清胆红素低于340umol/L、血红蛋白低于500g/L及脂肪乳剂Intralipid低于10g/L时,对两种方法均无显著干扰。结论:偶氮胂III法的方法学评价指标与OCPC法一样符合要求,加上其试剂单一,使用方便,因此偶氮胂III法象OCPC法一样可应用于大小各级医院的日常工作当中,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血清钙的测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氮胂Ⅲ法 OCPC法 血清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