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释光测年基本流程 被引量:98
1
作者 欧先交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83-693,共11页
光释光测年是对沉积物上一次曝光事件年代的测定。自20世纪80年代该方法提出以来,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相对于”C测年,光释光测年虽存在误差偏大的不足(一般5%~10%),但是具有以下明显优势:①其测年年限范围比前者大得多;... 光释光测年是对沉积物上一次曝光事件年代的测定。自20世纪80年代该方法提出以来,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相对于”C测年,光释光测年虽存在误差偏大的不足(一般5%~10%),但是具有以下明显优势:①其测年年限范围比前者大得多;②测年物质(石英或长石)丰富,这在干旱半干旱区的沙漠和湖泊中尤其重要,因为在这些地区很难找到可用于“C测年的有机质;③是对沉积物的直接定年;④测年事件包括曝光、受热(400℃以上)、火山、地震和晶体(方解石等)形成等。本文介绍了光释光测年的整个实验过程,包括采样、前处理、等效剂量测定、年剂量测定等,以期让有需要的地学同行了解这一方法,尤其是了解从地层或岩芯等取样的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重点介绍单片再生剂量法(SAR)与标准生长曲线法(SGC)相结合测定等效剂量的实验方法(我们命名为SAR.SGC法)。该方法能大大提高仪器的使用效率,可节省仪器时间60%以上。通过氟硅酸溶蚀长石来提取石英的中颗粒(38—63gm)的前处理过程简便易行,获得的石英纯度高,且可以避免使用危险的氢氟酸。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释光测年实验室近几年应用SAP,.SGC法对黄土、沙漠、湖泊、海洋、冰川、考古点等各种类型沉积物进行光释光测年,都获得了很好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释光测年技术 采样与实验室流程 石英中颗粒法 等效剂量测定的SAR SGC法
原文传递
基于光释光测年的中国黄土中氧同位素阶段2/1和3/2界限位置及年代的确定 被引量:38
2
作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83-891,共9页
文章简要总结了近几年来在确定黄土中氧同位素阶段2/1和3/2界线位置、年代以及与此相关的光释光测年方面的最新进展。在黄土与全球变化的研究中,更新世与全新世界线的位置及其年代的确定始终难于解决。常用的方法是用磁化率曲线来定性... 文章简要总结了近几年来在确定黄土中氧同位素阶段2/1和3/2界线位置、年代以及与此相关的光释光测年方面的最新进展。在黄土与全球变化的研究中,更新世与全新世界线的位置及其年代的确定始终难于解决。常用的方法是用磁化率曲线来定性确定这一界线,而其年代则从别处引用。近几年来光释光测年的一些最新进展为黄土高分辨率的光释光年代序列提供了条件,基于高分辨率光释光测年的沉积速率模型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由于冰期时黄土沉积速率较高,而间冰期(或间冰阶)时沉积速率相对较低,沉积速率模型认为,沉积速率变化的拐点即是冰期和间冰期的界线。运用这一模型,测算得出甘肃省临夏盆地塬堡剖面氧同位素阶段2/1和3/2界线的年代分别为13.48±1.15ka和25.8±2.1k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光释光测年 沉积速率模型 氧同位素阶段2/1和3/2界线的位置及年代
下载PDF
14kaB.P.以来巴里坤湖区有机碳同位素记录及古气候变化研究 被引量:32
3
作者 孙博亚 岳乐 +1 位作者 刘卫国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18-424,共7页
通过有机碳同位素(δ^(13)C_(crg)),磁化率和粒度的测定和分析,结合光释光年龄标定,对新疆巴里坤湖区滨湖相沉积物14ka B.P.以来δ^(13)C_(crg)值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反映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巴里坤湖区植被类型主要以C_3... 通过有机碳同位素(δ^(13)C_(crg)),磁化率和粒度的测定和分析,结合光释光年龄标定,对新疆巴里坤湖区滨湖相沉积物14ka B.P.以来δ^(13)C_(crg)值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反映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巴里坤湖区植被类型主要以C_3植被为主,干湿变化是导致δ^(13)C_(crg)值波动的主要因素,在末次冰消期至早全新世阶段(14.0~8.4ka B.P.),巴里坤湖区周围冰川尚未融化,剖面δ^(13)C_(crg)值最为偏正,在-22‰到-21‰之间变化,暗示剖面处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进入全新世后,随着巴里坤山冰川的融化,湖区湿度增加,同位素值持续偏负,达到23.5‰,同时中值粒径和磁化率同步降低;在中全新世阶段(7.2~5.0ka B.P.)出现高湖面,同位素值达到-24‰左右,为剖面同位素值最低阶段;中晚全新世阶段(5.0~1.5ka B.P.)δ^(13)C_(crg)值开始逐渐偏正,表明气候开始变干;1.5ka B.P.至今的δ^(13)C_(crg)值则是在-24‰^-23‰间频繁波动,反映了该时段气候的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里坤湖 δ^13Corg 磁化率 粒度 古气候
原文传递
石英光释光测年揭示的晚第四纪毛乌素沙地演化 被引量:27
4
作者 周杰 +3 位作者 杨林海 隆浩 梁剑鸣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44-754,共11页
本研究利用石英光释光测年的单片再生法(Single-aliquot Regenerative-dose Protocol,简称SAR)对毛乌素沙地内部西北-东南方向5个风成砂-砂质古土壤剖面进行了年代测定,结合年代框架和剖面沉积相、磁化率及粒度特征探讨了晚第四纪以来... 本研究利用石英光释光测年的单片再生法(Single-aliquot Regenerative-dose Protocol,简称SAR)对毛乌素沙地内部西北-东南方向5个风成砂-砂质古土壤剖面进行了年代测定,结合年代框架和剖面沉积相、磁化率及粒度特征探讨了晚第四纪以来毛乌素沙地演化和气候变化。研究表明毛乌素沙地在晚第四纪以来经历了多次沙地固定与活化的交替演化:距今91.0ka,71.0ka,48 0ka,22.0ka,1 1.6ka,5.0ka,1.1 ka,1.0ka和0.4ka前后风成砂沉积,沙地活化,指示气候干旱,植被覆盖度低;在距今65ka和全新世适宜期(8.5~5.0ka),沙地固定成壤,砂质古土壤发育,指示气候湿润。另外,剖面中风成砂层数变多、厚度增加、粒径变粗指示了晚第四纪以来毛乌素沙地干旱化趋势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晚第四纪 石英光释光测年 沙漠演化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达布逊盐湖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赵婉雨 杨渐 +5 位作者 董海良 吴耿 王尚 孙永娟 蒋宏忱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8-405,共8页
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与传统培养技术相结合的方式研究达布逊湖微生物的多样性。结果显示,达布逊盐湖中的细菌多样性与丰度远高于古菌。高通量测序所得的16SrRNA基因序列分别归属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 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与传统培养技术相结合的方式研究达布逊湖微生物的多样性。结果显示,达布逊盐湖中的细菌多样性与丰度远高于古菌。高通量测序所得的16SrRNA基因序列分别归属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广古菌门序列占原核微生物(细菌与古菌之和)的5.5%,以嗜盐的盐杆菌科(Halobacteriaceae)为主,而属于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疣微菌门的细菌序列分别占原核微生物的53.0%、25.8%、14.1%和1.6%。定量PCR结果显示,达布逊盐湖水体中的细菌和古菌16S rRNA基因丰度分别为3.27×107和4.35×104拷贝/毫升。培养分离获得的纯细菌菌株分别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古菌菌株则分别属于盐杆菌科的盐盒菌属(Haloarcula)、盐红菌属(Halorubrum)和盐棍菌属(Halorhabdus)。本研究为青藏高原盐湖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有利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布逊盐湖 嗜盐微生物 古菌 细菌 多样性
下载PDF
巴丹吉林沙漠湖相沉积的探地雷达图像及光释光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20
6
作者 白旸 王乃昂 +2 位作者 何瑞霞 李景满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42-847,共6页
应用探地雷达对巴丹吉林沙漠南部高大沙丘下伏地层进行了探测,在探地雷达剖面沿线采集湖相沉积样品进行光释光测年。对探地雷达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图像解译,探地雷达反射波与沉积相有相关关系,根据探地雷达数据与沉积信息重建沙丘下伏结... 应用探地雷达对巴丹吉林沙漠南部高大沙丘下伏地层进行了探测,在探地雷达剖面沿线采集湖相沉积样品进行光释光测年。对探地雷达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图像解译,探地雷达反射波与沉积相有相关关系,根据探地雷达数据与沉积信息重建沙丘下伏结构与沉积环境。研究发现,巴丹吉林沙漠南部该测区下伏地形平坦,流沙覆盖区的风成沙是覆盖在古湖相沉积层之上的。样品光释光测年结果反映,在MIS 5e阶段和MIS3阶段,巴丹吉林沙漠南部存在大湖期或高湖面,之后湖相沉积物或钙质胶结层与风成沙因不同的干湿环境而交替叠积;局部流沙覆盖区甚至在距今7ka前后还存在有浅湖-沼泽环境。质言之,在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丘的形成过程中,气候的多次波动是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伏地层 湖相沉积 探地雷达 光释光测年 巴丹吉林沙漠 气候波动
原文传递
南京下蜀黄土红外释光测年 被引量:16
7
作者 周杰 +2 位作者 夏应菲 张景昭 陈骏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03-207,共5页
红外释光测年应用于南京下蜀黄土许家村剖面的17个样品.通过前处理分离出细颗粒样品,对每个样品应用附加剂量法和再生法两种方法进行年代测定.17个样品剂量率的平均值为4.17 Gy/ka,与黄土高原的黄土和欧洲黄土相当.基于红外释光测年认为... 红外释光测年应用于南京下蜀黄土许家村剖面的17个样品.通过前处理分离出细颗粒样品,对每个样品应用附加剂量法和再生法两种方法进行年代测定.17个样品剂量率的平均值为4.17 Gy/ka,与黄土高原的黄土和欧洲黄土相当.基于红外释光测年认为,下蜀黄土第1层黄土层形成于末次冰期,其年代相当于黄土高原的马兰黄土.第2层黄土及其以下土层样品的年龄已趋于饱和,只能作为最小年代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蜀黄土 红外释光测年 细颗粒技术 附加剂量法 再生法 南京 地层年代学 气候
下载PDF
光释光测年: 黄土样品 IRSL 信号的晒退实验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景昭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8期485-488,共4页
用18个(6×3)2.5V的红色发光二极管(中心波长是655nm)做成的照明光源,在60min内对黄土样品的红外释光(IRSL)信号几乎没有激发,因而可作为IRSL样品前处理的照明光源。两个黄土样品的光晒退实验表... 用18个(6×3)2.5V的红色发光二极管(中心波长是655nm)做成的照明光源,在60min内对黄土样品的红外释光(IRSL)信号几乎没有激发,因而可作为IRSL样品前处理的照明光源。两个黄土样品的光晒退实验表明,若样品在阳光下曝光20min,其IRSL信号即可降至2%以下(归一化通过短打进行),而最终残留值则低于1%。通过测定,渭河表面样IRSL的等效剂量值为0.51Gy。这说明用IR激发,即使测定非常年轻的黄土样品的年龄也可不计残留值的影响。同时也显示了IR激发在测定黄土区河湖相、甚至洪积相等曝光时间很短的沉积物的年龄方面有很大潜力。晒退后的样片在室温下放置8天后,即使再预热也没有明显的回授现象发生,这表明用IRSL测定黄土年龄时其底限比绿光释光的要低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释光 测年 残留值 红外释光 回授 黄土
下载PDF
南京下蜀黄土红外释光地层年代学 被引量:15
9
作者 周杰 +2 位作者 夏应菲 汪永进 陈峻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6-121,共6页
下蜀黄土地层年代学对于理解季风环流时空格局演化及其与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关系十分重要。作者基于下蜀黄土红外释光测年和下蜀黄土及黄土高原洛川;剖面磁化率序列的对比分析,认为下蜀黄土第一层黄土层形成于末次冰期,最底部的黄... 下蜀黄土地层年代学对于理解季风环流时空格局演化及其与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关系十分重要。作者基于下蜀黄土红外释光测年和下蜀黄土及黄土高原洛川;剖面磁化率序列的对比分析,认为下蜀黄土第一层黄土层形成于末次冰期,最底部的黄土层与洛川的 L5相当。因而下蜀黄土应相当于黄土高原LS以来的风成堆积,其底界年代约为 500 ka。也就是说,在 500 ka左右黄土堆积的南界已达长江下游地区。这可能是因为其时青藏高原的隆升已到达一特殊高度,对东亚季风演化的影响成为一个转折点,加强了东亚季风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蜀黄土 红外释光测年 地层年代学 东亚季风演化 青藏高原隆升 南京 磁化率
下载PDF
晚第四纪青海湖高湖面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刘向军 +4 位作者 David B. Madsen 李国强 于禄鹏 黄昶 陈发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66-1178,共13页
中国西北地区众多封闭湖泊湖岸堤的光释光(OSL)测年结果表明,"大湖"存在于深海氧同位素第5阶段(MIS 5)或者更早,而不是MIS 3阶段。由于高湖面测年结果的变化,我们对中国西北以及青藏高原地区湖泊对晚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气... 中国西北地区众多封闭湖泊湖岸堤的光释光(OSL)测年结果表明,"大湖"存在于深海氧同位素第5阶段(MIS 5)或者更早,而不是MIS 3阶段。由于高湖面测年结果的变化,我们对中国西北以及青藏高原地区湖泊对晚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气候变化响应的认识也随之改变。本研究对青海湖周边的湖岸堤、湖相沉积物、冲积和风成沉积物进行光释光测年,重建了青海湖末次间冰期以来的高湖面演化历史,得到以下结论:1)最高湖面(拔湖26~66 m)出现在MIS 5时期;2) MIS 3c时期湖面高出现在约13~17 m,但是在MIS 3a阶段湖面下降至接近于中全新世湖面高度;3)全新世最高湖面出现在距今约5.1 ka,湖面至少高出现在9.1 m,之后在约2 ka前再一次出现高湖面,高出现在湖面约8 m。青海湖高湖面的拔湖高度从MIS 5a到MIS 3时期,再到全新世是依次降低的,使得早期的湖岸堤没有被后期高湖面破坏而较好的保存了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青海湖 高湖面 OSL测年 东亚夏季风
原文传递
晚第四纪柴达木盆地东部古湖泊高湖面光释光年代学 被引量:13
11
作者 樊启顺 +2 位作者 刘向军 孙永娟 隆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652-1660,共9页
高湖面是湖泊演化的鼎盛期,指示区域的温暖湿润气候。关于青藏高原湖泊高湖面的年代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主要是基于14C测年)认为在氧同位素三阶段晚期青藏高原普遍存在"大湖期"或"泛湖期",并且其温度和降水可... 高湖面是湖泊演化的鼎盛期,指示区域的温暖湿润气候。关于青藏高原湖泊高湖面的年代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主要是基于14C测年)认为在氧同位素三阶段晚期青藏高原普遍存在"大湖期"或"泛湖期",并且其温度和降水可能比全新世还高。另一种观点(主要基于释光、铀系测年等)认为青藏高原湖泊的最高古湖面出现在氧同位素五阶段,之后湖面逐渐下降。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其高湖面年代的研究可为认识青藏高原环境演化提供基础资料。本文选择柴达木盆地东部的托素湖和尕海湖高出现代湖面的湖相沉积和湖岸砂堤为研究对象,利用石英光释光测年方法建立其年代序列。根据沉积物沉积特征和光释光年代结果认为,尕海湖和托素湖古高湖面出现在82~73ka、63~55ka、34.4ka和全新世早期。通过与青藏高原及周边湖泊高湖面年代记录对比,认为尕海湖和托素湖的最高湖面主体出现在氧同位素五阶段,之后湖面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高湖面 光释光年代学 柴达木盆地东部 晚第四纪
下载PDF
黄河上游特大型滑坡群发特性的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周保 彭建兵 +3 位作者 符超峰 林鸿洲 赵瑞欣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46-353,共8页
本次研究通过对黄河上游10处古滑坡采用OSL和^(14)C两种方法测年,总结归纳了6种间接取样测年的思路,即①滑坡体上覆黄土底部、②滑坡体下伏阶地黄土顶部、③滑体内部高温剪切结构面、④堰塞湖湖相层底部、⑤错落式滑坡流水相物质底部和... 本次研究通过对黄河上游10处古滑坡采用OSL和^(14)C两种方法测年,总结归纳了6种间接取样测年的思路,即①滑坡体上覆黄土底部、②滑坡体下伏阶地黄土顶部、③滑体内部高温剪切结构面、④堰塞湖湖相层底部、⑤错落式滑坡流水相物质底部和⑥滑坡下伏物质顶部有机碳。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区内特大型滑坡具有明显的群发分期特性,分别为5万年左右、3万年左右、1.O^0.8万年左右和0.5万年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型滑坡 群发 年代学
原文传递
赣北芙蓉―周溪断面下蜀黄土粒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11
13
作者 彭学敏 贾玉连 +3 位作者 胡亚萍 邢娜 龙进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63-671,共9页
赣北鄱阳湖地区沙山南部近南北向的芙蓉-周溪断面上,分布由FZ-01、FZ-02~FZ-05和FZ-06~FZ-12三部分组成的下蜀土剖面,粒度分析结果表明:1)下蜀黄土砂粒组分自北往南变化为27.29%、1.94%~7.23%和0.45%~7.27%;粉砂组分质量分数... 赣北鄱阳湖地区沙山南部近南北向的芙蓉-周溪断面上,分布由FZ-01、FZ-02~FZ-05和FZ-06~FZ-12三部分组成的下蜀土剖面,粒度分析结果表明:1)下蜀黄土砂粒组分自北往南变化为27.29%、1.94%~7.23%和0.45%~7.27%;粉砂组分质量分数大,且存在差异变化,分别为68.23%、81.71%~87.20%和66.9%~79.39%;黏土组分自北向南质量分数增加,变化为4.48%、8.46%~16.35%和18.13%~32.07%,总体表现为砂黄土-黄土-黏黄土等相态的逐渐过渡;2)粒度三组分、粒度参数散点图等均表现为从北而南的阶段性系统渐变特征;3)各种粒度参数与距长江的远近,均服从对数函数变化关系。这些特征初步揭示研究区的下蜀黄土是风成的,并可能与同样是风成堆积的沙山的形成存在某种联系,属于区域性风沙-风尘堆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蜀土 粒度特征 芙蓉-周溪断面 赣北地区
下载PDF
光释光测年和孢粉分析揭示的晚冰期以来科尔沁沙地演化过程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杨林海 +2 位作者 周杰 隆浩 张静然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95-701,共7页
利用光释光测年技术对科尔沁沙地的7个风成砂-砂质古土壤剖面进行年代测试,结合地层和孢粉分析得到晚冰期以来科尔沁沙地的演化过程如下:16~10 ka B.P.,风成砂出现,沙地活化;10~3 ka B.P.,砂质古土壤发育,沙地固定;约3 ka B.P.前后,... 利用光释光测年技术对科尔沁沙地的7个风成砂-砂质古土壤剖面进行年代测试,结合地层和孢粉分析得到晚冰期以来科尔沁沙地的演化过程如下:16~10 ka B.P.,风成砂出现,沙地活化;10~3 ka B.P.,砂质古土壤发育,沙地固定;约3 ka B.P.前后,风成砂出现,沙地活化;3 ka B.P.至今,多层弱发育砂质古土壤和风成砂的交替出现,指示晚全新世科尔沁沙地的多次固定与活化;从约4~2 ka B.P.,沙地环境由草甸草原逐渐退化为典型草原。分析表明,3 ka B.P.以前科尔沁沙地的演化完全受气候变化的控制,之后(尤其是辽代以后)人类活动的影响日益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光释光测年 孢粉分析 沙地演化
下载PDF
横断山地区末次冰期冰碛物石英光释光测年的适应性 被引量:11
15
作者 欧先交 曾兰华 +3 位作者 隆浩 许刘兵 周尚哲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0-117,共8页
为了探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冰碛物光释光测年的可行性,在横断山脉北部竹庆盆地硬普沟3列侧碛垄上采集了7个样品,提取出38~63μm的石英,用单片再生剂量法(SAR)测量等效剂量(De),并对样品光释光信号的有关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A... 为了探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冰碛物光释光测年的可行性,在横断山脉北部竹庆盆地硬普沟3列侧碛垄上采集了7个样品,提取出38~63μm的石英,用单片再生剂量法(SAR)测量等效剂量(De),并对样品光释光信号的有关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AR程序的循环比在可接受范围之内,热转移信号的贡献<4.2%,不会对研究样品的等效剂量测定产生明显影响.剂量恢复实验表明SAR程序能恢复实验室的已知剂量,说明SAR程序适于所研究样品的等效剂量测定.每个样品的等效剂量都大致呈对称分布,表明样品在埋藏前晒退良好.光释光年代结果(15~60ka BP)显示了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并且与地貌关系相符,整体上也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碛物 光释光测年 石英 单片再生剂量法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黄土高原粉尘事件及其与北大西洋寒冷事件的对比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力 孙有斌 +2 位作者 鹿化煜 安芷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90-93,共4页
通过对我国黄土高原 2个末次间冰期剖面的石英粒度分析 ,发现在这一时段由粗颗粒含量增加所指示的重要粉尘堆积事件有九次 :DE1( 70~ 71ka)、DE2 ( 74 5~ 75ka)、DE3( 81 3~ 83ka)、DE4 ( 90~ 91ka)、DE5( 10 1~ 10 2ka)、DE6( 1... 通过对我国黄土高原 2个末次间冰期剖面的石英粒度分析 ,发现在这一时段由粗颗粒含量增加所指示的重要粉尘堆积事件有九次 :DE1( 70~ 71ka)、DE2 ( 74 5~ 75ka)、DE3( 81 3~ 83ka)、DE4 ( 90~ 91ka)、DE5( 10 1~ 10 2ka)、DE6( 10 6~ 10 6 7ka)、DE7( 110ka)、DE8( 113 5~ 115ka)、DE9( 119~ 12 1 6ka)并且和北大西洋V2 9_191孔有孔虫气候记录在距今 110~ 70ka时段中具有极为相似的变化 ,这表明 ,在末次间冰期中存在东亚季风气候通过西风带以及相关气压系统与极地、北大西洋气候系统的遥相关 .进一步佐证了东亚冬季风气候通过西伯利亚高压与极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粉尘事件 末次间冰期 古气候
原文传递
大渡河石广东古滑坡堰塞湖沉积物光释光年代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夏银珍 刘维明 +5 位作者 胡凯衡 朱正峰 王昊 张信宝 曹广超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17年第5期419-426,共8页
堰塞是重要的极端地表过程之一,往往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对古堰塞湖的研究有助于对区域堰塞风险的认识。本文以青藏高原东缘大渡河上游石广东古滑坡堰塞湖为研究对象,地质证据显示该古堰塞湖的堵江高坝高约23 m,堵江滑坡的体积约1.6... 堰塞是重要的极端地表过程之一,往往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对古堰塞湖的研究有助于对区域堰塞风险的认识。本文以青藏高原东缘大渡河上游石广东古滑坡堰塞湖为研究对象,地质证据显示该古堰塞湖的堵江高坝高约23 m,堵江滑坡的体积约1.6×10~7 m^3,堰塞湖的最小蓄水量为2.0×10~7 m^3。并选取两个湖相沉积剖面,采用单片再生法(single aliquot regeneration,SAR)与标准生长曲线法(standard growth curve,SGC)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7个样品的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年龄,测年结果表明堰塞湖形成于距今约3.0 ka,结束于1.6 ka,即全新世晚期。初步推测堵江的古滑坡体可能由于地震诱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渡河 石广东 古堰塞湖 光释光测年
下载PDF
萨拉乌苏地区末次冰期酒坊台剖面光释光年代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凯 +1 位作者 樊启顺 李保生 《盐湖研究》 CSCD 2010年第3期1-8,共8页
萨拉乌苏地区位于毛乌素沙漠东南部,属于东亚季风的北部边缘区。由于萨拉乌苏地区还拥有我国非常重要的旧石器考古遗址,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广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通过野外考察发现,在萨拉乌苏河谷酒坊台地区的上部地层中,广泛沉积有两层... 萨拉乌苏地区位于毛乌素沙漠东南部,属于东亚季风的北部边缘区。由于萨拉乌苏地区还拥有我国非常重要的旧石器考古遗址,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广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通过野外考察发现,在萨拉乌苏河谷酒坊台地区的上部地层中,广泛沉积有两层湖相沉积物。在米浪沟湾选择剖面,共采集了8个光释光样品,以此来恢复湖泊发育的年代及环境变化。根据地层沉积相对比和年代学结果,得出在约40~30 ka毛乌素沙漠东南边缘地区发育有古湖泊,说明当时的有效湿度较高。通过区域对比,发现毛乌素沙漠和其他亚洲季风区在氧同位素3阶段(MIS3)晚期都有古湖形成或高湖面记录,说明这些湖泊的演化过程存在一定的等时性,反映当时亚洲夏季风的增强及有效湿度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拉乌苏 末次冰期 光释光测年 环境变化
下载PDF
河流堰塞的地貌响应 被引量:11
19
作者 周丽琴 刘维明 +2 位作者 王昊 曹广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66-380,共15页
堰塞作为一种极端地表过程,深刻影响着河流地貌的变化,特别是河流纵剖面的变化。其对河流纵剖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堰塞坝将抬高局地的侵蚀基准面,阻碍了上游河道侵蚀,形成河流裂点;另一方面,堰塞坝溃决往往形成大型/巨型洪... 堰塞作为一种极端地表过程,深刻影响着河流地貌的变化,特别是河流纵剖面的变化。其对河流纵剖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堰塞坝将抬高局地的侵蚀基准面,阻碍了上游河道侵蚀,形成河流裂点;另一方面,堰塞坝溃决往往形成大型/巨型洪水,造成下游河道和岸坡的剧烈侵蚀。稳定的堰塞坝形成后,在1~105 a的时间尺度上对河流裂点的发育以及河流纵剖面变化上甚至会超过构造、气候和岩性作用,占据主导。本文在简要概述堰塞地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部分河流堰塞的研究方法和案例,以及河流堰塞的发育过程和研究意义。目前多仅从堰塞坝与河流纵剖面的空间关系的相关性来论证其地貌响应,并且发现一些堰塞坝与河流纵剖面的相关性,但是也有一些古堰塞坝对现代河流纵剖面的影响并不显著,原因可能与堰塞坝规模、溃决洪水次数、堵江的持续时间和距今年代的不同有关,目前还缺乏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堰塞坝 河流裂点 河流纵剖面 溃决洪水 侵蚀
原文传递
四川西部黄土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综述 被引量:9
20
作者 欧先交 曾兰华 +1 位作者 周尚哲 《地球环境学报》 2012年第1期692-704,共13页
四川西部(川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黄土广泛分布于河谷和断陷盆地中。该地区黄土的主体属风成堆积,为附近及高原内部地区的冰川沉积、寒冻风化物、河湖沉积、风沙沉积和坡积物等多种沉积物中的细粒物质,在西风、高原冬季风和近地面风的... 四川西部(川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黄土广泛分布于河谷和断陷盆地中。该地区黄土的主体属风成堆积,为附近及高原内部地区的冰川沉积、寒冻风化物、河湖沉积、风沙沉积和坡积物等多种沉积物中的细粒物质,在西风、高原冬季风和近地面风的搬运下堆积而成。局部有受坡面流水作用形成的次生黄土。最早的黄土堆积始于早更新世(1150 ka),现主要留存在较老的地貌部位。但川西地区分布最广的黄土多在较新地貌部位上,其堆积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以来。受昆黄运动影响,青藏高原可能在早更新世就已进入冰冻圈,大气环流在此时发生改变,高原冬季风增强,气候持续变干,川西黄土开始堆积。而共和运动使青藏高原在晚更新世早期以来快速抬升,川西黄土沉积速率增大,范围扩张。黄土-古土壤序列记录了该地区早更新世以来气候的冷干-暖湿波动。尤其是晚更新世以来,该地曾经历多次冬夏季风强弱交替和气候冷干-暖湿变化过程。本地区黄土的成因、物源、时代、沉积速率、高分辨率气候变化以及气候驱动力等问题仍值得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物源 时代 成因 第四纪环境演变 四川西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