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策略与措施专家共识 被引量:40
1
作者 吕山 吕超 +24 位作者 李银龙 许静 洪青标 周杰 张键锋 闻礼永 张剑锋 张世清 林丹丹 刘建兵 任光辉 董毅 刘阳 杨坤 蒋智华 邓卓晖 靳艳军 谢汉 周艺彪 汪天平 刘亦文 祝红庆 曹淳力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14,共5页
2015年全国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进入以全面阻断血吸虫病传播为新目标、开展监测预警为主要干预措施的新时期。"十三五"时期,四川、江苏、云南、湖北等4个血吸虫病防治重点省份先后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或通过国... 2015年全国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进入以全面阻断血吸虫病传播为新目标、开展监测预警为主要干预措施的新时期。"十三五"时期,四川、江苏、云南、湖北等4个血吸虫病防治重点省份先后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或通过国家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技术评估,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流行程度进一步降低,《"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既定目标基本实现。但日本血吸虫唯一中间宿主钉螺依然广泛存在且孳生环境复杂、血吸虫病传染源种类多且牛羊等主要传染源管控困难、现有防治技术与当前防治需求不相适应、防治成果基础不牢等是我国血吸虫病消除进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十四五"时期是巩固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成果、逐步解决上述困难的重要时期,也是为实现消除血吸虫病最终目标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我们在认真总结前期血吸虫病防治经验和当前面临挑战基础上,遵循依法防治、科学防治和精准防治原则,就《"十四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中防治目标、防治策略、防治措施等方面达成专家共识,旨在为制定《"十四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提供参考,更好地发挥该规划对现场防治工作的政策指导和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传播阻断 消除 防治策略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福建省莆田市2007年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被引量:39
2
作者 翁育伟 洪荣涛 +8 位作者 张山鹰 陈端 谢汉 蔡少健 许龙善 严延生 郑金凤 周剑平 黄文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30-333,共4页
目的调查分析2007年福建省莆田市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影响因素,并对病原体的可能来源进行追踪。方法利用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报告数据以及病毒分离株的序列信息,分析、阐明暴发的流行学特点及影响因素;从感染者体内分离病毒并进... 目的调查分析2007年福建省莆田市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影响因素,并对病原体的可能来源进行追踪。方法利用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报告数据以及病毒分离株的序列信息,分析、阐明暴发的流行学特点及影响因素;从感染者体内分离病毒并进行病毒序列测定,分析本次暴发可能的病毒来源。结果本次暴发为登革II型病毒引起的登革热暴发流行。共报告确诊病例103例,波及5个乡镇,发病主要集中在9月8日-10月8日,多数病例发生在1-2个村(街道),发病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聚集性特征,病例临床表现均为典型登革热特征,无临床严重或死亡病例。从病毒分离株的序列分析表明,导致暴发的病毒来源可能为东南亚。外界病毒传入、高白纹伊蚊密度和临床漏诊可能是导致该起登革热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结论本次暴发流行为一起由输入性病例引起,在当地扩散造成的登革II型病毒暴发,病毒的来源可能是东南亚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流行病学调查 序列分析 传染源追踪
下载PDF
2008年福建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分析 被引量:25
3
作者 林耀莹 张山鹰 +2 位作者 谢汉 杨发柱 欧阳榕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09年第8期639-639,I0001,共2页
2008年福建省共诊断输入性疟疾病例68例。其中病原学确诊28例(间日疟18例,恶性疟9例,混合感染1例),临床诊断40例;境外输入性疟疾62例,以非洲国家输入为主,占79.03%(49/62);大多数病例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未出现死亡病例。
关键词 输入性疟疾 现状 福建省
原文传递
福建省2015年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调查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林陈鑫 谢汉 +2 位作者 张榕燕 江典伟 谢贤良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11-615,共5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流行现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4-2015年根据生态区、经济水平、地理方位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择福建省10个地市25县63个调查点。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对受检者进行粪检(一粪两... 目的了解福建省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流行现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4-2015年根据生态区、经济水平、地理方位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择福建省10个地市25县63个调查点。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对受检者进行粪检(一粪两检),检查肠道蠕虫卵感染情况。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12岁以下儿童蛲虫卵。感染率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共调查17 090人,检出土源性线虫感染560例,感染率为3.28%,与1992年第一次(77.30%, 41 290/53 416)和2003年第二次(36.01%, 7 300/20 195)调查的结果比较,分别下降了95.76%和90.89%。3种土源性线虫中,钩虫感染率最高,为3.03%(518/17 090),鞭虫和蛔虫的感染率分别为0.20%(34/17 090)和0.05%(8/17 090)。各地市中,三明的感染率最高,为9.21%(154/1 673);宁德最低,为0.20%(3/1 514)。女性感染率为3.72%(325/8 728),高于男性的2.81%(235/8 362)(P <0.01)。浙闽山地丘陵生态区的感染率为3.52%(271/7 701),滇、桂、粤中部鄄闽南山地丘陵生态区为3.08%(289/9 389),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年龄组人群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大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3~9年龄组人群的感染率最低,为0.43%(9/2 076); 60~69年龄组人群的感染率最高,为7.34%(180/2 453);不同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职业分布以农民的感染率最高,为4.33%(524/12 095);不同职业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文化程度以小学文化人群感染率最高,为4.09%(322/7 875);不同文化程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检查12岁以下儿童共3 472人,检出蛲虫感染205例,感染率为5.90%。结论福建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呈持续下降趋势,处于较低流行水平,但农民群体、儿童和老年人为重点防治人群,钩虫和蛲虫为重点防治虫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土源性线虫 感染 调查
原文传递
视神经和视交叉的临床解剖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王守森 王如密 +5 位作者 章翔 张发惠 郑和平 谢汉 张锡增 荆俊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71-274,共4页
目的 :研究视神经和视交叉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 15个尸体标本的视神经和视交叉的形态特征及毗邻关系。结果 :镰状皱襞沿视神经的长度为 0 .4~ 4.6mm ,1/3的视神经前段隆突 ,鞍结节均较平坦 ,多数视... 目的 :研究视神经和视交叉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 15个尸体标本的视神经和视交叉的形态特征及毗邻关系。结果 :镰状皱襞沿视神经的长度为 0 .4~ 4.6mm ,1/3的视神经前段隆突 ,鞍结节均较平坦 ,多数视交叉后缘位于鞍背后方。视神经主要由垂体上前动脉供血 ,半数有分支沿视神经前行。视交叉的上面多由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供血 ,下面的内侧部多为垂体上动脉供血 ,外侧部多为颈内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的分支供血。视神经上面覆有一层蛛网膜 ,再上面为直回下面的软脑膜 ,二膜间多数分开。结论 :国人鞍结节边界不易确定 ,按传统方法将视交叉分型有困难 ,所以宜按蝶棱与视交叉前缘间距判断前置或后置。手术中易损伤沿视神经行走的小动脉 ,电凝须特别小心。贴视神经上抬直回 ,实际上是沿粘着较少的界面分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 视交叉 镰状皱襞 局部解剖 神经外科手术
下载PDF
福建省首例人附红细胞体病报告 被引量:18
6
作者 谢汉 朱明 +1 位作者 李莉莎 林金祥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4-365,共2页
关键词 人附红细胞体病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福建省 首例 2004年 抗感染治疗 头痛症状 内蒙古 感冒药
下载PDF
2011-2017年福建省输入性疟疾流行态势及防控策略 被引量:18
7
作者 欧阳榕 陈朱云 +3 位作者 谢汉 林耀莹 肖丽贞 张山鹰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59-362,共4页
目的分析福建省2011-2017年输入性疟疾流行特征,为福建省顺利实现消除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7年福建省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运用SPSS 18.0软件对输入性疟疾的虫种、输入来源以及三间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对输入性疟疾... 目的分析福建省2011-2017年输入性疟疾流行特征,为福建省顺利实现消除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7年福建省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运用SPSS 18.0软件对输入性疟疾的虫种、输入来源以及三间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对输入性疟疾首诊确诊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011-2017年福建省共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632例,以恶性疟为主,占总病例数的67.6%(427/632)。输入来源地主要为非洲,占总比例数的85.1%(533/632);病例主要分布在福州,占总病例数的50.6%(320/632),其余地区散在分布。发病时间无明显季节性,全年均有输入性病例报告;发病人群多为青壮年,约占总病例的85.1%(533/632),男女性别比例为9.2∶1(570/62)。从发病到确诊的时间大多在10 d以内,占总病例数的82.9%(524/632);首诊确诊455例,约占总比例的72%.首诊确诊的影响因素中,患者就诊前服用抗疟药物与首诊确诊率呈负相关[OR=0.175,95%CI(0.061~0.509)],就诊前告知去过疟区[OR=132.964,95%CI(41.601~424.973)]及首诊机构为县级以上医疗机构[OR=27.951,95%CI(13.285~58.806)]这两个因素与首诊确诊率呈正相关;就诊前是否患过疟疾对首诊确诊率无影响(OR=1.496,95%CI(0.735~3.044))结论为适应我省目前的疟疾流行态势,制定了相应的防控策略:做好传染源的管理和控制,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的疟疾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提高基层首诊医生对疟区回国人员的疟疾诊断意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最大限度降低继发性传播风险,确保我省消除疟疾目标的顺利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性疟疾 流行态势 防控策略 福建省
下载PDF
2017—2019年福建省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及防治效果 被引量:17
8
作者 陈云虹 谢汉 +2 位作者 谢贤良 江典伟 张榕燕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4-87,93,共5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与防治成果,为制订土源性线虫病的传播控制与阻断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肝吸虫病和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试行)》要求,2017—2019年,在福建省10个市的29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按地理方位... 目的了解福建省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与防治成果,为制订土源性线虫病的传播控制与阻断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肝吸虫病和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试行)》要求,2017—2019年,在福建省10个市的29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个片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为调查点,每个行政村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不少于200人,每个监测点不少于1000人。收集调查对象的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一粪二检)镜检粪样中的虫卵,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度。采用试管滤纸培养法鉴定钩虫种类。感染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共检查30614人,检出土源性线虫感染326例,总感染率为1.1%。其中,钩虫、鞭虫和蛔虫的感染率分别为1.0%(295/30614)、0.1%(28/30614)和0.0%(3/30614)。2017—2019年,福建省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1.3%(130/9668)、1.0%(109/10417)和0.8%(87/10529),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各年度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9,P<0.01)。10个地级市中,感染率居前3位的分别为三明(3.5%,154/4343)、平潭(2.0%,22/1113)和南平(1.6%,49/3054);其余7个市的感染率均小于1.0%。钩虫感染者中,轻、中、重度感染者分别占71.5%(211/295)、26.4%(78/295)和2.0%(6/295);28例鞭虫感染者中,轻、中度感染者分别占85.7%(24/28)和14.3%(4/28);3例蛔虫感染者中,2例为轻度感染,1例为中度感染。未发现鞭虫和蛔虫重度感染者。男性、女性感染率分别为0.8%(139/14782)、1.1%(187/1583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P<0.05);≥65岁年龄组人群的感染率最高,为3.2%(171/5373),不同年龄组人群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Z=30.32,P<0.01);农民的感染率最高,为1.8%(289/15644),不同职业人群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7.91,P<0.01);文盲人群的感染率最高,为1.5%(113/7351),不同文化程度人群感染率随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源性线虫 感染 监测 福建省
原文传递
福建省1例人巴贝虫病的诊断与鉴定 被引量:15
9
作者 欧阳榕 陈朱云 +2 位作者 林耀莹 肖丽贞 谢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92-494,共3页
目的分析1例人感染巴贝虫的实验室资料,提高对巴贝西虫病的诊断水平。方法观察外周血中虫体的形态;从患者外周血中提取的DNA核酸,采用田鼠巴贝虫种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采用PCR扩增田鼠巴贝虫18S rRNA片段,取阳性PCR产物... 目的分析1例人感染巴贝虫的实验室资料,提高对巴贝西虫病的诊断水平。方法观察外周血中虫体的形态;从患者外周血中提取的DNA核酸,采用田鼠巴贝虫种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采用PCR扩增田鼠巴贝虫18S rRNA片段,取阳性PCR产物送测序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外周血中见大量疑似恶性疟原虫虫体;PCR产物测序结果经过BLAST比对,与田鼠巴贝虫18s核糖体DNA序列有99%的同源性。结论感染的虫体为田鼠巴贝虫。福建省部分地区鼠类(尤其是野鼠)存在田鼠巴贝虫感染,是巴贝虫病的自然疫源地,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巴贝虫病 田鼠巴贝虫 感染 诊断
下载PDF
福建省沿海鱼类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情况调查及虫种鉴定 被引量:15
10
作者 林陈鑫 黄姝玲 +2 位作者 林诗涵 江典伟 谢汉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7-421,共5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沿海鱼类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情况。方法于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福建省沿海3大渔场(闽东、闽中和闽南)随机采购海鱼,鉴定鱼种后,解剖镜下分离海鱼内脏和肌肉内的异尖线虫幼虫,光学显微镜下鉴定虫种。统计不同鱼种、不同脏... 目的了解福建省沿海鱼类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情况。方法于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福建省沿海3大渔场(闽东、闽中和闽南)随机采购海鱼,鉴定鱼种后,解剖镜下分离海鱼内脏和肌肉内的异尖线虫幼虫,光学显微镜下鉴定虫种。统计不同鱼种、不同脏器中异尖线虫幼虫分布情况。结果共解剖海鱼32种810尾,检出异尖线虫幼虫感染19种277尾,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率为34.2%,平均感染度为11.2条/尾。带鱼、马鮫鱼、海鲫鱼和包公鱼等4个鱼种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率较髙,分别为85.6%(95/111)、63.5%(47/74)、36.7%(67/162)和36.7%(18/49),平均感染度分别为23.1、7.6、4.5和4.2条/尾。不同鱼种体内异尖线虫幼虫的分布不同,多数寄生于海鱼的肠系膜及肠壁、体腔和胃壁,其次是肝、胰脏器、生殖器,肌肉中极少发现。检获的异尖线虫鉴定出4种异尖线虫幼虫,分别是异尖属[型幼虫(Anisakis type I),异尖属II型幼虫(Anisakis type Ⅱ)、厦门宫脂线虫(Hysterothylacium amoyense)幼虫和宫脂线虫(Hysterothylacium sp.)幼虫。结论福建省沿海海鱼类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率较高,应加强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尖线虫 感染率 虫种鉴定 福建省
原文传递
福州和厦门市售螺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莉莎 张榕燕 +6 位作者 方彦炎 欧阳榕 谢汉 江典伟 谢贤良 陈朱云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64-466,共3页
目的调查福州、厦门两市销售的食用螺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情况。方法于2009-2012年每月2次对福州、厦门菜市场各2个点和餐馆各5个点出售的生鲜食用福寿螺、铜锈环棱螺和圆田螺进行定点监测。每点每次采集福寿螺和圆田螺各50只以上,铜锈... 目的调查福州、厦门两市销售的食用螺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情况。方法于2009-2012年每月2次对福州、厦门菜市场各2个点和餐馆各5个点出售的生鲜食用福寿螺、铜锈环棱螺和圆田螺进行定点监测。每点每次采集福寿螺和圆田螺各50只以上,铜锈环棱螺500 g。用肺检法检查福寿螺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匀浆法检查铜锈环棱螺和圆田螺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结果采集福州、厦门两地菜市场销售的福寿螺共112份5 744只,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为13.8%(753/5 744),以2009年感染率最低,为8.4%(28/334),2011年感染率最高,为16.7%(361/2 160),感染率总体呈逐年增高趋势(P<0.05);采集厦门餐馆出售的福寿螺共176份6 879只,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为12.8%(877/6 879),不同年份感染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菜市场和餐馆出售的福寿螺,一年四季均可检出广州管圆线虫,不同季节的感染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两地菜市场销售的铜锈环棱螺共73份19 843只,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为0.2%(31/19 843),其中以2011年感染率最高,为0.3%(16/5 953),2010年感染率最低,为0.04%(2/4 706)。采集两市圆田螺共7份361只,均未检出阳性螺。结论福州、厦门菜市场和餐馆不同季节销售的福寿螺和铜锈环棱螺均检出广州管圆线虫,存在食品安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管圆线虫 菜市场 餐馆 螺类 感染率
下载PDF
2004-2020年全国棘球蚴病疫情分析 被引量:14
12
作者 韩帅 蒉嫣 +16 位作者 薛垂召 张雅兰 张本光 李启扬 王婷 戴洋 袁熠 陶薇 朱爱娅 李正祥 王子江 唐磊 吴文婷 谢汉 姚立农 杨益超 伍卫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75-480,共6页
目的了解我国棘球蚴病疫情分布状况及流行病学特点,为优化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2020年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全国棘球蚴病报告病例的数据,采用Microsoft Office 2016软件对报告病例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 目的了解我国棘球蚴病疫情分布状况及流行病学特点,为优化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2020年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全国棘球蚴病报告病例的数据,采用Microsoft Office 2016软件对报告病例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04—2020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报告棘球蚴病病例66040例,其中9个流行省份[新疆(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四川、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内蒙古、陕西和云南]报告65340例,占全国总报告病例数的98.9%,22个非流行省份报告700例,占全国报告病例的1.1%。男性31494例,女性34546例。全国报告棘球蚴病例数从2004年的991例上升至2020年的3650例,呈逐年增多的趋势(z=2.27,P<0.05)。非流行省份报告棘球蚴病例数从2004年的17例上升至2020年的56例,亦呈逐年增多趋势(z=4.1675,P<0.05)。报告病例年龄分布主要以≥20岁年龄组为主,占91.3%(60271/66040),年龄不足1岁11例,≥85岁200例;职业分布中牧民和农民占全国报告病例数的72.8%(48074/66040),其他主要为家务及待业者(5.5%,3606/66040),学生(4.6%,3034/66040)。2020年非流行区共报告56例,河南报告最多(16例);其中输入性病例38例,由新疆输入24例;10个省份存在疑似本地感染病例。结论我国西部9个省份的棘球蚴病流行仍然十分严重,报告病例数呈增多趋势。牧民和农民、青中年为高发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疫情 流行区 非流行区
原文传递
福建省2006-2012年疟疾监测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欧阳榕 谢汉 +1 位作者 杨发柱 林耀莹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73-74,共2页
目的分析福建省2006-2012年疟疾监测结果,为深入开展疟疾监测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分析2006-2012年福建省疟疾疫情报表和个案病例调查等资料。结果福建省2006-2012年报告疟疾共417例,死亡2例,均为省外和国外输入性病例,病例多分布... 目的分析福建省2006-2012年疟疾监测结果,为深入开展疟疾监测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分析2006-2012年福建省疟疾疫情报表和个案病例调查等资料。结果福建省2006-2012年报告疟疾共417例,死亡2例,均为省外和国外输入性病例,病例多分布在福州和宁德等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地区,无本地病例。蚊媒监测结果显示,捕获的按蚊以中华按蚊为主,未捕获主要传播媒介嗜人按蚊。结论近年来福建省疟疾流行控制在较低水平,病例均为输入性,因此,要加强流动人口的监测和管理,防止疟疾暴发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疫情监测 寄生虫病 疾病控制 福建省
原文传递
2014-2018年福建省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肖丽贞 欧阳榕 +3 位作者 谢汉 陈朱云 林耀莹 张山鹰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01-404,共4页
目的了解2014-2018年福建省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输入性疟疾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专报系统,收集2014-2018年福建省疟疾病例流行病学资料,对病例... 目的了解2014-2018年福建省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输入性疟疾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专报系统,收集2014-2018年福建省疟疾病例流行病学资料,对病例分型、感染来源、三间分布、报告单位和就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4-2018年福建省共报告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540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中恶性疟398例、间日疟88例、卵形疟38例、三日疟14例、混合感染2例。感染来源包括非洲27个国家(90.56%,489/540)、亚洲5个国家(5.92%,32/540)和大洋洲1个国家(3.52%,19/540);病例无明显季节分布特征,地区分布以福州市(80.00%,432/540)为主,年龄主要集中在20~49岁(81.48%,440/540)。病例首诊机构以地市级医疗机构为主,在首诊机构即被诊断为疟疾的病例占77.96%(421/540);从发病到初诊时间间隔中位数为2d,发病后3d内就诊占70.19%(379/540);从初诊到确诊时间间隔中位数为0d,初诊后3d内确诊占85.37%(461/540)。结论福建省面临的境外输入性疟疾压力持续存在,应提高患者就诊意识与医务人员诊断能力,并加强对出国务工人群的监测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性疟疾 流行特征 防控策略 福建省
原文传递
2016-2020年福建省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谢贤良 陈云虹 +1 位作者 高澜琳 谢汉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CAS 2021年第3期135-138,共4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土源性线虫病流行动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全国肝吸虫病和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试行)》要求,根据福建省寄生虫病历史流行情况,2016—2020年选取全省9个地市46个县(市、区)作为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采... 目的了解福建省土源性线虫病流行动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全国肝吸虫病和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试行)》要求,根据福建省寄生虫病历史流行情况,2016—2020年选取全省9个地市46个县(市、区)作为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检查蠕虫感染情况,试管滤纸培养法鉴定钩虫虫种,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3~9岁儿童蛲虫感染情况。结果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共调查9个地市46个县(市、区)48103人,检查出钩虫、蛔虫和鞭虫感染604人,总感染率为1.26%,其中钩虫、蛔虫、鞭虫的感染率分别为1.11%(535/48103)、0.01%(7/48103)、0.13%(62/48103);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3~9岁儿童7813人,感染者497人,感染率为6.36%。9个地市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福州0.49%(31/6269)、厦门0.19%(10/5249)、漳州1.11%(46/4127)、泉州0.51%(31/6083)、莆田0.63%(27/4256)、南平1.33%(55/4125)、三明4.16%(352/8470)、宁德0.31%(13/4210)、龙岩0.73%(39/5314),各地市间总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5.44,P<0.05)。男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00%,女性感染率为1.49%,女性高于男性,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92,P<0.01)。各年龄组人群均有感染,80岁及以上年龄组、70~79岁组的感染率较高,分别达4.31%、3.71%。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中文盲或半文盲、小学感染率较高,分别为2.92%、1.82%,其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7.13,P<0.01)。儿童及学生感染主要以蛲虫为主,农民感染则以钩虫为主。结论福建省人群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呈下降趋势,并处于低感染状态。小学低年级学生和学龄前儿童的蛲虫感染率仍呈较高水平,应加强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源性线虫 感染 监测 福建省
下载PDF
垂体柄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守森 张发惠 +4 位作者 章翔 王如密 郑和平 谢汉 张锡增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1-63,共3页
目的 :探讨垂体柄的显微解剖特点及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 1 5个成人尸颅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垂体柄的大小、形态及周围关系。结果 :垂体柄上粗下细 ,平均长度约为 1cm ,血管丰富 ,有径直、“V”形和螺旋状三种形态。其上端含有... 目的 :探讨垂体柄的显微解剖特点及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 1 5个成人尸颅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垂体柄的大小、形态及周围关系。结果 :垂体柄上粗下细 ,平均长度约为 1cm ,血管丰富 ,有径直、“V”形和螺旋状三种形态。其上端含有漏斗隐窝 ,隐窝下端呈圆顶状而非锥状。垂体柄常通过一些纤维小梁与周围结构相连 ,上端前面与视交叉间的连系尤为紧密。结论 :垂体柄中点均较基底动脉细 ,是影像判定垂体柄增粗的重要指标。在视交叉池内操作时 ,对纤维小梁网的处理要轻柔 ,防止垂体柄的粗暴牵拉损伤。经翼点入路手术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 垂体柄 显微解剖 神经外科
下载PDF
2015年福建省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现状调查 被引量:11
17
作者 陈宝建 谢汉 +5 位作者 张榕燕 林陈鑫 李燕榕 谢贤良 江典伟 张山鹰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掌握福建省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现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根据全国统一调查方案,按病种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调查点,土源性线虫和肠道原虫感染调查分别抽取15个县(市、区) 41个和75个调查点,华支睾吸... 目的掌握福建省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现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根据全国统一调查方案,按病种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调查点,土源性线虫和肠道原虫感染调查分别抽取15个县(市、区) 41个和75个调查点,华支睾吸虫感染调查分别抽取7个城区(城市) 12个调查点和5个镇区(农村) 10个调查点,每个调查点调查3岁以上常住居民不少于250人。采集居民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一粪二检)检查肠道蠕虫卵感染情况。土源性线虫调查点粪样,除采用加藤片粪检外,各加做1张碘液和生理盐水涂片,分别检查原虫包囊和原虫滋养体。结果共调查27县(市、区) 138个调查点16 799人,发现各种重点寄生虫感染者619例,总感染率为3.68%。其中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3.67%(391/10 652),共检出3种线虫,分别为蛔虫(7例)、鞭虫(29例)和钩虫(358例,占91.6%),感染率分别为0.07%、 0.27%和3.36%;肠道原虫感染率为2.08%(222/10 652),共检出6种肠道原虫,分别为人芽囊原虫(85例)、微小内蜒阿米巴(62例)、结肠内阿米巴(44例)、哈门氏内阿米巴(19例)、波列基内阿米巴(10例)和蓝氏贾第鞭毛虫(2例)。华支睾吸虫感染共调查6 147人,感染者6例,感染率为0.09%,其中城区感染率为0.05%(2/3 418),镇区感染率为0.15%(4/2 72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土源性线虫感染人群中,男性和女性感染率分别为3.31%(172/5 194)和4.01%(219/5 45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年龄分布以65岁及以上年龄组感染率最高,为7.87%(125/1 588);职业分布以农民感染率最高,为4.63%(376/8 121);文化程度分布以小学文化人群感染率最高,为4.85%(238/4 907);不同年龄组间、职业间、文化水平间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地区分布以宁化县感染率最高,为16.59%(135/820),周宁县未检出感染者;生态功能区分布,浙闽山区丘陵区的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重点寄生虫 感染率 调查 福建省
原文传递
部分腓骨短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12
18
作者 方义湖 吴解万 谢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0-211,共2页
目的:为部分腓骨短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成人下肢标本,对腓骨短肌腱进行形态学观测。结果:在踝关节平面上1cm处,腓骨短肌腱上长(12.5±2.2)cm,下长(9.5±1.0)cm,腓骨前后径为(2.1±... 目的:为部分腓骨短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成人下肢标本,对腓骨短肌腱进行形态学观测。结果:在踝关节平面上1cm处,腓骨短肌腱上长(12.5±2.2)cm,下长(9.5±1.0)cm,腓骨前后径为(2.1±0.5)cm,胫骨前后径为(3.4±0.4)cm,胫、腓骨前缘之间距离为(2.8±0.4)cm,腓骨短肌腱距腓骨外缘(1.3±0.3)cm,胫骨内缘距离腓骨外缘(5.3±0.4)cm。结论:部分腓骨短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短肌腱 下胫腓联合分离 转位 修复 骨隧道
下载PDF
1982~2001年福建省微小按蚊分布区疟疾流行态势及防治效果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莉莎 吴金俊 +4 位作者 张山鹰 谢汉 欧阳榕 刘庆生 徐保海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3年第5期284-286,共3页
目的 了解福建省微小按蚊分布区疟疾流行态势 ,评价防治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收集1982~ 2 0 0 1年闽南微小按蚊分布区 13个县 (市、区 )的疟疾疫情及媒介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982~ 1994年 2 5个疟疾暴... 目的 了解福建省微小按蚊分布区疟疾流行态势 ,评价防治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收集1982~ 2 0 0 1年闽南微小按蚊分布区 13个县 (市、区 )的疟疾疫情及媒介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982~ 1994年 2 5个疟疾暴发点均发生在流动人口聚居的采石场、砖瓦厂及邻近村庄。 1992年疟疾以外地输入及外来民工聚居地感染为主 ,之后逐渐扩散到本地居民感染。 1995年本地感染占病例总数的 91.79% (917/999) ,经采取治疗传染源和灭蚊并重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至 2 0 0 1年本地感染仅占 16.67% (4 /2 4) ,而输入病例则由 1996年的 14 .95 % (4 8/3 2 1)上升为83 .3 3 % (2 0 /2 4)。 1985年以来在 13个县 3 6个村 (点 )捕到微小按蚊 ,微小按蚊数占按蚊总数的 2 4.85 % ,1996年以后仅在 2个县 2个村 (点 )捕到微小按蚊。 结论 福建省微小按蚊分布区疟疾流行趋于控制 ,所采取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按蚊 疟疾 流行态势 防治效果
下载PDF
福建省第三次儿童蛲虫感染调查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谢贤良 谢汉 +2 位作者 江典伟 陈云虹 陈宝建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07-610,共4页
按全国第三次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要求,福建省于2015-2017年,以生态区为基础,根据当地经济条件和地理方位将全省的县(市)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方位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每个片区抽取1~2所幼儿园,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3~6... 按全国第三次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要求,福建省于2015-2017年,以生态区为基础,根据当地经济条件和地理方位将全省的县(市)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方位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每个片区抽取1~2所幼儿园,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3~6岁儿童蛲虫感染情况。结果共调查15个县(市)区3 472名儿童,检出蛲虫感染205例,感染率为5.90%,较第一、第二次寄调分别下降87.38%、 73.21%。男童蛲虫感染率为7.24%(128/1 769),高于女童的4.52%(77/1 703)(P <0.05),且随年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以6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为7.39%(95/1 285),各年龄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济条件发达县的儿童蛲虫感染率为4.27%(86/2 016),低于中等水平县的7.22%(52/720)和不发达县的9.10%(67/736)(P <0.05)。浙、闽山地丘陵生态区的儿童蛲虫感染率为4.48%(58/1 294),低于滇、桂、粤中部、闽南山地丘陵生态区的6.75%(147/2 178)(P <0.05)。公立幼儿园儿童蛲虫感染率为4.40%(59/1 340),低于私立幼儿园的6.85%(146/2 132)(P <0.05)。蛲虫感染率以漳州市最高,为15.59%(63/404),厦门市最低,为2.51%(10/398)。提示福建省儿童蛲虫感染率较第二次调查有显著下降,仍需加强监测与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蛲虫 儿童 感染率 福建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