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凝治疗对脓毒症凝血和炎症指标的影响及其意义 被引量:35
1
作者 韩宇 高传玉 +6 位作者 秦秉玉 徐红党 宋先荣 李斌 彭帮田 程兆云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2-105,共4页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将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收治的60例脓毒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将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收治的60例脓毒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以脓毒症确诊为始点,观察7d为终点。所有患者参照2008年国际脓毒症治疗指南及其他治疗策略进行治疗,观察组于入ICU当日即应用低分子肝素钙0.6mL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续7d10各组于治疗1、3、5、7d清晨空腹取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CD62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同时计算当日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并统计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1d时血中CD62p、D-二聚体、IL-6、TNF-dα和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均逐渐下降,治疗3d时CD62p及治疗5d时D-二聚体、IL-6、TNF-α、APACHEⅡ评分即明显低于治疗1d时;而对照组各指标呈先降后升趋势,治疗5d时D-二聚体、IL-6、TNF-α水平已明显高于1d时。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治疗7d时CD62p、D-二聚体、IL-6、TNF-α及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降低[CD62p(μL):22.64±2.88比31.52±2.81,D-二聚体(g/L):1.32±0.46比4.79±0.82,IL-6(ng/L):5.84±1.87比49.64±3.12,TNF-α(ng/L):21.04±3.15比130.58±6.26,APACHEⅡ评分(分):9.71±2.02比14.17±2.38,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CD62p、D-二聚体、IL-6、TNF-α与APACHEⅡ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907、0.868、0.880、0.693,均P=0.000)。观察组MOD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6.7%(8/30)比46.7%(14/30),x^2=3.943,P=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抗凝 P-选择素 D-二聚体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
原文传递
右美托咪定复合艾司氯胺酮滴鼻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镇静的效果 被引量:26
2
作者 曹泷尹 邱林 +4 位作者 郎志斌 李雪 林洪启 纪宏文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91-1494,共4页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复合艾司氯胺酮滴鼻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镇静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全身麻醉下行心脏手术的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50例,年龄1~3岁,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2组(n=25):右美托咪定滴鼻...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复合艾司氯胺酮滴鼻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镇静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全身麻醉下行心脏手术的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50例,年龄1~3岁,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2组(n=25):右美托咪定滴鼻组(D组)鼻内滴入右美托咪定3.9μg/kg;右美托咪定复合艾司氯胺酮滴鼻组(DK组)鼻内滴入右美托咪定3.3μg/kg、艾司氯胺酮2 mg/kg。于给药前和给药后30 min时记录威斯康星州儿童医院镇静量表评分(CHW评分)、SpO_(2)、HR、肺动脉收缩压(PAP),并计算给药后SpO_(2)、HR、PAP的下降率。记录镇静起效时间,镇静过程中恶心呕吐、心动过缓、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均未见镇静不足和镇静过深。与D组比较,DK组给药后30 min时CHW评分降低,镇静起效时间缩短,HR下降率降低(P<0.05),给药前后HR、SpO_(2)、P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K组发生恶心呕吐2例,症状轻微,无需给药干预。2组均未见心动过缓、呼吸抑制等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艾司氯胺酮滴鼻可优化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镇静效果,艾司氯胺酮有诱发恶心呕吐的可能,镇静时应严格把握禁饮食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啶 氯胺酮 投药 鼻内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儿童 术前用药法 清醒镇静
原文传递
先天性心脏病漏诊及误诊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吴开元 李斌 +1 位作者 石磊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6年第2期207-208,共2页
目的总结临床易误诊、漏诊的先天性心脏病,以期提高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术前、术后漏诊、误诊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漏诊61例、术后漏诊24例,术前误诊13例、术后误诊1例;漏诊较多的疾病为右心... 目的总结临床易误诊、漏诊的先天性心脏病,以期提高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术前、术后漏诊、误诊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漏诊61例、术后漏诊24例,术前误诊13例、术后误诊1例;漏诊较多的疾病为右心室流出道梗阻(26例)、动脉导管未闭(18例)和部分型肺静脉异位连接(10例);误诊较多的疾病为主动脉弓缩窄(5例)、主动脉弓中断(4例)。结论室间隔缺损、动静脉血管畸形、远端主动脉问题和右心室流出道梗阻是先天性心脏病术前易漏诊、误诊的常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漏诊 误诊
原文传递
右腋下切口外科微创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 被引量:13
4
作者 宋书波 +5 位作者 梁维杰 董好举 吴开元 李斌 刘琳 彭帮田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38-540,共3页
目的 探讨经右腋下小切口外科微创封堵房间隔缺损(ASD)的方法及早期随访结果.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7月在河南省儿童心脏中心经胸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筛选后适合封堵的ASD患者,共30例.男12例,女18例.全麻成功后,放置食管超声探头... 目的 探讨经右腋下小切口外科微创封堵房间隔缺损(ASD)的方法及早期随访结果.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7月在河南省儿童心脏中心经胸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筛选后适合封堵的ASD患者,共30例.男12例,女18例.全麻成功后,放置食管超声探头,取左侧卧位,沿腋中线在第3肋间与第5肋间之间做垂直小切口,经第4肋间入胸,在食管超声引导下释放封堵器关闭ASD.结果 28例患者封堵成功,有2例因房间隔缺损较大和下缘短而封堵失败,经原切口改行体外循环手术.1例首次安放不牢固,术中更换大号封堵器;2例双孔ASD采取大号封堵器经大孔一次性封堵成功.心内操作时间3-20(5.0±3.5) min.封堵成功患者均于术后5-9d痊愈出院.随访1-14个月,效果良好,无封堵器脱落、新增瓣膜反流、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右侧腋下切口外科微创封堵是一种治疗ASD的新术式,该术式创伤更小,术后渗出少,瘢痕小,切口更隐蔽,若封堵不成功,可经原切口改为体外循环手术,是极具推广价值的创新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微创 封堵器 右腋下
原文传递
左腋下途径外科微创封堵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随访结果 被引量:13
5
作者 周司杰 +7 位作者 宋书波 梁维杰 董好举 李斌 胡曼曼 赵力运 刘琳 彭帮田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993-995,共3页
目的探讨经左腋下干下型室间隔缺损(VSD)外科封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8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心脏中心经胸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筛选后适合封堵的干下型VSD患儿45例,男39例,女6例;年龄(2.2±2.1)岁(... 目的探讨经左腋下干下型室间隔缺损(VSD)外科封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8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心脏中心经胸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筛选后适合封堵的干下型VSD患儿45例,男39例,女6例;年龄(2.2±2.1)岁(0.5~8.0岁);体质量(13.8±7.1) kg(7.0~34.1 kg);缺损大小(4.5±1.0) mm(3.0~8.0 mm)。全身麻醉成功后,取平卧位,经食管超声评估适合封堵,变换体位为右侧卧位,沿腋中线在第3肋间与第5肋间之间行2~3 cm垂直小切口,经第4肋间入胸,经右心室流出道穿刺建立输送轨道在食管超声引导下释放封堵器闭合VSD。结果41例(91.1%)患儿封堵成功,封堵器大小(6.0±1.5) mm(4~10 mm),均为非对称伞。2例(4.4%)因术中封堵器释放后明显残余分流转为体外循环直视手术,1例(2.2%)因封堵器释放后主动脉瓣明显反流转为体外循环下直视手术,1例(2.2%)术后封堵器脱落至肺动脉,后体外循环下直视封堵器取出并直视修补。4例封堵失败,其中2例(4.4%)发生轻微残余漏,分别于1个月和3个月随访时自行闭合。封堵成功患儿均于术后5~8 d出院。随访(10.4±5.0)个月(3~24个月),效果良好,无心包积液、封堵器脱落、房室传导阻滞、新增瓣膜功能异常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左腋下食管超声引导对干下型VSD进行外科微创封堵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术式创伤更小,术后渗出少,瘢痕小,切口更隐蔽、美观,但仍需长期随访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下型室间隔缺损 左腋下 外科微创封堵
原文传递
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分离回输在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血液保护作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韩宇 徐红党 +5 位作者 高传玉 彭帮田 程兆云 梁凯 赵晖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89-392,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分离回输在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连续入选2013-01至2015-10期间择期手术的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59例,平均年龄(50±6)岁,平均体重(80±12)kg。5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 目的:探讨术前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分离回输在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连续入选2013-01至2015-10期间择期手术的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59例,平均年龄(50±6)岁,平均体重(80±12)kg。5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组(n=31)和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分离回输组(回输组,n=28)。分别在麻醉诱导前、心肺转流(CPB)开始前、CPB结束前、术后1 h、24 h、48 h测定血红蛋白(Hb)水平、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记录术中和术后48 h异体输血情况和术后48 h引流量。记录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回输组PRP分离处理的全血容量(1269±197)ml,PRP容量(753±78)ml,PRP分离时间(35±9)min,分离血小板数量占全身总数的(22±3)%。与传统组比较,回输组血红蛋白水平CPB开始前明显降低[(131.0±15.0)g/L vs(101.0±10.0)g/L,P〈0.05],血小板计数在CPB结束前明显减少[(115.0±51.0)×10~9/L vs(83.0±23.0)×10~9/L,P〈0.05],在术后1 h、24 h、48 h明显增加[(103.0±25.0)×10~9/L vs(151.0±27.0)×10~9/L、(105.0±25.0)×10~9/L vs(147.0±39.0)×10~9/L、(101.0±26.0)×10~9/L vs(149.0±35.0)×10~9/L,P均〈0.05],PT和APTT在术后1 h、24h明显缩短[(17.6±2.1)s vs(14.1±1.1)s、(17.6±2.7)s vs(13.5±0.8)s,P均〈0.05]。回输组术中血小板、血浆和冷沉淀输入量和术后红细胞、血小板、血浆和冷沉淀输入量及术后48 h引流量显著少于传统组(P〈0.05)。与传统组比较,回输组术后急性肺损伤明显减少(32.1%vs19.4%,P〈0.05),机械通气时间和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69.1±5.9)h vs(43.1±1.5)h、(8.1±2.8)d vs(5.3±1.1)d,P〈0.05]。结论:术前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分离回输能显著减少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出血量和异体输血量,具有明显的血液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 心肺转流 血液保护
下载PDF
单纯食管超声引导经股动脉逆行封堵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 被引量:12
7
作者 韩宇 高传玉 +6 位作者 徐红党 彭帮田 李斌 刘琳 潘湘斌 程兆云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1131-1133,共3页
目的探讨单纯食管超声引导经股动脉逆行插管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可行性。方法人选室间隔缺损患者12例(含室间隔缺损残余漏4例),均为2015年3—10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儿童心脏中心住院患儿,年龄(11.58±6.57)岁,体质量(31.... 目的探讨单纯食管超声引导经股动脉逆行插管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可行性。方法人选室间隔缺损患者12例(含室间隔缺损残余漏4例),均为2015年3—10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儿童心脏中心住院患儿,年龄(11.58±6.57)岁,体质量(31.85±13.28)kg,室间隔缺损直径(5.50±2.20)mm。患者均仅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股动脉逆行插管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后即刻采用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价手术效果,术后24h及1、3、6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x线平片及心电图进行随访。结果12例患者均在单纯食管超声引导下完成VSD经皮封堵术,手术操作时间为50~100(66.0±15.4)min,封堵器型号5~14(7.08±2.35)mm,围手术期未见封堵器脱落、心包积液、瓣膜损伤返流及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术后即可1例存在微量残余分流。随访中均未见残余分流、封堵器移位、外周血管损伤及心脏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对于合适患者,单纯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股动脉逆行插管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安全可行,不仅能避免放射线及对比剂损伤,又可简化操作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导管插入术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经食管
原文传递
影响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术病死率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0
8
作者 徐红亮 顺阳 +2 位作者 王峰峰 杨玉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74-476,共3页
目的分析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纠治术的手术结果,探讨影响其病死率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比分析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小儿先心病诊疗中心2001年9月至2011年9月收集的TAPVC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20例;年龄15d-6.5... 目的分析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纠治术的手术结果,探讨影响其病死率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比分析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小儿先心病诊疗中心2001年9月至2011年9月收集的TAPVC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20例;年龄15d-6.5岁[(4.27±8.63)个月];体质量4.0~21.0(6.33±2.70)kg。收集患儿住院病历、超声心动图和手术记录等资料。应用x^2检验和Logistic多变量回归分析对患者的手术年龄、体质量、TAPVC分型、术前急症、主动脉钳夹时间、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监护时间、住院时间等因素进行分析,分析影响病死率的危险因素。结果57例TAPVC患儿纠治术中,围手术期死亡7例(12.2%)。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与TAPVC纠治术病死率相关的因素有体质量(P=0.035)、TAPVC分型(P=0.037)、术前急症(P=0.021)、主动脉钳夹时间(P=0.046)。Logistic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急症是影响TAPVC纠治术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3)。结论TAPVC患儿术前急症会增加患儿术后的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病死率 手术
原文传递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法洛四联症手术前后右心室收缩功能 被引量:9
9
作者 崔存英 张连仲 +3 位作者 刘琳 彭帮田 葛振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81-584,共4页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评价法洛四联症(TOF)患者手术前后右心室收缩功能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30例TOF患者术前3 d、术后7 d及3个月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及右心室射...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评价法洛四联症(TOF)患者手术前后右心室收缩功能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30例TOF患者术前3 d、术后7 d及3个月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及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分析术前RVEF与Nakata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30例TOF患者术前平均RVEF为(53.71±4.98)%,其中7例(23.33%)RVEF<50%。与术前比较,TOF患者术后7 d及3个月RVEDV、RVESV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3、1.334、0.437、1.706,P>0.05);RVEF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2、2.263,P<0.05);TOF患者术后3个月与术后7 d的RVEDV、RVESV、R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4、0.372、0.031,P>0.05)。RVEF与Nakata指数相关性良好(r=0.683,P<0.01)。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可以定量评价TOF患者右心室容积及收缩功能,重复性好,对术后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洛四联症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三维 心脏外科手术 心室功能
下载PDF
经右侧腋下途径小切口外科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8
10
作者 梁维杰 +3 位作者 李斌 董好举 宋书波 刘琳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1037-1038,共2页
目的探讨经右侧腋下切口-右心房途径行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外科封堵术的临床效果,评价其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采用右侧腋下切口-右心房途径,经食道超声引导,中空探条辅助下行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外科封堵治疗。结果40例右侧腋下切口外... 目的探讨经右侧腋下切口-右心房途径行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外科封堵术的临床效果,评价其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采用右侧腋下切口-右心房途径,经食道超声引导,中空探条辅助下行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外科封堵治疗。结果40例右侧腋下切口外科封堵患者中37例封堵成功,在前期手术中有2例嵴下型室间隔缺损因探条设计不合理未能进入室间隔缺损,1例术中封堵器释放后出现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3例均改行原切口适当延长后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术,手术顺利。封堵成功的37例患儿均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随访,分别复查心电图及心脏彩超,均提示心电图较术前无明显改变,无房室传导阻滞发生,封堵器无脱落及移位,无新发三尖瓣反流病例,2例术后1周复查彩超提示1mm残余分流(术毕即刻经食道超声未提示),但在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彩超消失,其余35例术后均未见残余分流。结论开展经右侧腋下切口-右心房途径行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微创封堵术,手术创伤小、术后渗出少、瘢痕小、切口更隐蔽,具有较好的美容效果,若封堵不成功,可适当延长切口改为体外循环下修补术,避免正中开胸手术,为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的新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右侧腋下切口 外科封堵术 小切口 直视修补术 经食道超声 室性期前收缩 心脏彩超
原文传递
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重症监护室滞留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崔存英 张连仲 +5 位作者 刘琳 彭帮田 黄丹青 张娟 秦芸芸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27-530,共4页
目的探讨导致法洛四联症(TOF)根治术后重症监护室(ICU)滞留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TOF一期根治术患者189例,按ICU时间分为A组31例(ICU≥7d)和B组158例(ICU〈7d)。收集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关因素和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 目的探讨导致法洛四联症(TOF)根治术后重症监护室(ICU)滞留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TOF一期根治术患者189例,按ICU时间分为A组31例(ICU≥7d)和B组158例(ICU〈7d)。收集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关因素和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Z=-2.489,P〈0.05)、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Z=-4.126,P〈0.01)、McGoon比值(Z=-2.615,P〈0.01)、Nakata指数(Z=-2.031,P〈0.05)、升主动脉阻断时间(Z=-4.602,P〈0.01)、体外循环时间(Z=-3.888,P〈O.01)、呼吸机辅助时间(Z=-7.360,P〈0.01)、升主动脉与主肺动脉直径比值(AO/PA,Z=-2.528,P〈0.05)、跨瓣环补片(x^2=44.874,P〈0.01)、术后并发症(x^2=54.64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McGoon比值〈1.2[比值比(OR)=20.907(1.759~248.525),P〈0.05]、LVEDVI〈30ml/m^2[OR=7.114(1.178—42.984),P〈0.05]、呼吸机辅助时间≥48h[OR=66.350(5.438—809.594),P〈0.01]、出现术后并发症[OR=15.534(2.961~81.486),P〈0.01]为导致ICU滞留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左室容积小、肺动脉发育不良、呼吸机辅助时间长及出现术后并发症是导致ICU滞留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洛四联症 重症监护室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经右侧腋下途径微创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经验和近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8
12
作者 宋书波 +4 位作者 李斌 梁维杰 董好举 吴开元 韩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2-275,共4页
目的:总结应用食管超声引导经右侧腋下途径微创封堵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经验和近期随访结果。方法:2014-01至2015-07采用右侧腋下途径微创封堵术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共122例,男54例,女68例,年龄0.5~9.7(2.7±2.2)岁,... 目的:总结应用食管超声引导经右侧腋下途径微创封堵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经验和近期随访结果。方法:2014-01至2015-07采用右侧腋下途径微创封堵术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共122例,男54例,女68例,年龄0.5~9.7(2.7±2.2)岁,体重6.1~38.0(13.9±6.0)kg,缺损大小2.5~7.0(3.8±0.8)mm,患者取左侧卧位,沿右腋中线在第3至第4肋骨之间做约2~3 cm的切口,经第4肋间进胸,于右心房表面缝荷包,穿刺,在食管超声引导下,插入中空探条,经三尖瓣入右心室,再将探条对准或穿过室间隔缺损入左心室,沿探条送入导丝,再送入输送鞘管建立输送轨道,常规释放封堵器。术后定期随访,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X线胸片。结果:122例患者中119例封堵成功(97.5%);封堵失败的3例(2.4%)术中直接经原切口中转为体外循环手术。封堵器大小为4~10(4.9±1.1)mm,均为对称伞。围手术期间:12例(10.1%)发生新的微量至轻度三尖瓣反流,16例(13.4%)术后发生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3.4%)术后发生残余漏,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随访1个月和3个月时自行闭合。定期随访1.0~19.8(8.3±5.0)个月中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新发主动脉瓣反流及封堵器脱落。结论:食管超声引导下经右侧腋下途径微创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和更美观的治疗方法,但长期结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室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下载PDF
经腋下途径微创封堵术治疗常见先天性心脏病近中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8
13
作者 宋书波 +5 位作者 李斌 梁维杰 董好举 吴开元 韩宇 刘琳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2016年第11期680-682,共3页
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等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是体外循环下直视手术和内科介入封堵术,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治疗方法 中期随访结果 微创封堵术 腋下 动脉导管未闭 房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术
原文传递
婴幼儿危重先心病急诊手术价值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群 +4 位作者 徐红亮 石磊 顺阳 丁文祥 苏肇伉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39-841,共3页
目的 :探讨婴幼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急诊手术的必要性及提高手术疗效的措施。方法 :收集婴幼儿危重先心病 32例的急诊手术资料 ,其中男 18例 ,女 14例 ,患儿术前有反复肺炎心衰史或持续缺氧发作。动脉导管未闭 (PDA)并肺动脉高压 4例 ,... 目的 :探讨婴幼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急诊手术的必要性及提高手术疗效的措施。方法 :收集婴幼儿危重先心病 32例的急诊手术资料 ,其中男 18例 ,女 14例 ,患儿术前有反复肺炎心衰史或持续缺氧发作。动脉导管未闭 (PDA)并肺动脉高压 4例 ,室间隔缺损 (VSD) 7例 ,VSD伴肺动脉高压 6例 ,VSD合并房间隔缺损 4例 ,VSD合并PDA 3例 ,严重肺动脉狭窄合并PDA、房间隔缺损 1例 ,PDA并肺高压术后导管再通假性动脉瘤形成 1例 ,法洛四联症 6例。均行急诊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并发气胸 2例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3例 ,拔管后再插管 7例 ,乳糜胸并导管再通假性动脉瘤形成 1例。全组病例均痊愈。结论 :婴幼儿危重先心病急诊手术效果较好。合理的围术期管理、合适的体外循环方法及手术方案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急诊手术 婴幼儿
下载PDF
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的产前超声诊断分型及预后评估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琳 王红丹 +5 位作者 崔存英 李亚南 刘园园 王莹 彭帮田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93-499,共7页
目的探讨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PA/VSD)产前超声诊断分型及预后评估。方法根据Boston分型将31例确诊为PA/VSD的胎儿分为Ⅰ~Ⅳ型,计算肺动脉McGoon指数,是否合并畸形及染色体异常,并进行随访。结果Ⅰ型PA/VSD共13例,其中合并畸形6例... 目的探讨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PA/VSD)产前超声诊断分型及预后评估。方法根据Boston分型将31例确诊为PA/VSD的胎儿分为Ⅰ~Ⅳ型,计算肺动脉McGoon指数,是否合并畸形及染色体异常,并进行随访。结果Ⅰ型PA/VSD共13例,其中合并畸形6例,染色体异常2例,7例McGoon指数>1.20,6例McGoon指数<1.20,8例行手术治疗(6例行根治术且术后随访良好,2例行姑息术且目前等待二次根治术),5例孕妇选择终止妊娠。Ⅱ型PA/VSD共6例,其中合并畸形5例,染色体异常1例,1例McGoon指数>1.20,5例McGoon指数<1.20,2例行手术治疗(1例行根治术且术后随访良好,1例行姑息术且目前等待二次根治术),4例孕妇选择终止妊娠。Ⅲ型PA/VSD共4例,其中合并畸形3例,无染色体异常,4例McGoon指数<1.20,1例行姑息术且目前等待二次根治术,3例孕妇选择终止妊娠。Ⅳ型PA/VSD共8例,其中合并畸形3例,染色体异常3例,1例行单源化手术,于术后1 d死亡,7例孕妇选择终止妊娠。胎儿McGoon指数提示PA/VSD产后行根治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1.000(P=0.002,95%CI:1.0000~1.000),最佳分界值为1.255,相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85.7%。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够对产前PA/VSD进行诊断分型,胎儿McGoon指数>1.255可以考虑产后行根治术,Ⅳ型PA/VSD、PA/VSD合并畸形及染色体异常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产前 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 预后 McGoon指数
原文传递
3D打印在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7
16
作者 韩宇 高传玉 +3 位作者 郑宏 彭帮田 程兆云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10-812,共3页
国外,3D打印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诊治方面已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国先心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超声心动图、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及心血管造影等检查,缺乏直观和立体实物效果。3D打印技术在先心病尤其复杂先心病的诊治方面有独特优势,3... 国外,3D打印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诊治方面已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国先心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超声心动图、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及心血管造影等检查,缺乏直观和立体实物效果。3D打印技术在先心病尤其复杂先心病的诊治方面有独特优势,3D打印模型既可以明确诊断又可以供术前模拟操作,但国内尚处于尝试阶段,其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模型
下载PDF
以多学科协作为基础的视频宣教联合科普图册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孕产妇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薛海娜 张林虹 +3 位作者 李晓红 赵丽娜 崔存英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年第14期1868-1873,共6页
目的探讨以多学科协作为基础的视频宣教联合科普图册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CHD)孕产妇中的应用。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以2019年12月组建多学科协作健康教育团队为界线,将2019年2—1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和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妇产科、心外... 目的探讨以多学科协作为基础的视频宣教联合科普图册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CHD)孕产妇中的应用。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以2019年12月组建多学科协作健康教育团队为界线,将2019年2—1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和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妇产科、心外科门诊就诊的60例胎儿CHD孕妇纳入对照组,将2019年12月—2020年10月就诊的60例胎儿CHD孕妇纳入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以多学科协作为基础的视频宣教联合科普图册干预。比较两组胎儿CHD孕产妇干预前后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状态焦虑量表(S-AI)、特质焦虑量表(T-AI)、贝克抑郁量表(BID)和疾病相关知识掌握度问卷得分,比较两组CHD新生儿Apgar评分及分娩方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孕产妇的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观察组孕产妇S-AI、T-AI及BID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观察组孕产妇疾病相关知识掌握度问卷各维度得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CHD新生儿1、5 min的Apgar评分及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频宣教联合科普图册确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胎儿CHD孕产妇的心理状态,提升其疾病相关知识掌握度及自我护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胎儿 孕妇 视频宣教 科普图册 妊娠结局
原文传递
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的产前超声诊断分型及预后评估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琳 王红丹 +5 位作者 崔存英 李亚南 刘园园 王莹 彭帮田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63-670,共8页
目的探讨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的产前超声诊断分型及预后评估。方法根据右心室发育和心室-冠脉交通情况将39例确诊为PA/IVS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分型,计算三尖瓣Z值,并对是否合并心脏畸形及染色体异常等进行随访分析。结果39例P... 目的探讨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的产前超声诊断分型及预后评估。方法根据右心室发育和心室-冠脉交通情况将39例确诊为PA/IVS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分型,计算三尖瓣Z值,并对是否合并心脏畸形及染色体异常等进行随访分析。结果39例PA/IVS中Ⅰ型15例,Ⅱ型14例,Ⅲ型10例,其中仅有1例Ⅰ型PA/IVS合并右位主动脉弓,余38例均无合并心脏畸形。39例PA/IVS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均正常。Ⅰ型PA/IVS的右室流入部、小梁部及漏斗部均存在,无心室-冠脉交通,三尖瓣Z值-0.07^-2.82,产后行双心室矫治9例,终止妊娠6例。Ⅱ型PA/IVS的右室小梁部缺如,流入部和漏斗部存在但腔小,无心室-冠脉交通,三尖瓣Z值-3.35^-5.21,产后7例行单心室矫治,2例行宫内介入治疗术,5例终止妊娠。Ⅲ型PA/IVS的右室小梁部及漏斗部均缺如,仅有较小的流入部,有心室-冠脉交通,三尖瓣Z值-4.33^-6.01,产后4例行单心室矫治,6例终止妊娠。胎儿三尖瓣Z值诊断PA/IVS产后行双心室矫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1.000(P<0.01,95%CI:1.00~1.00),最佳分界值为-3.08,相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100%。结论胎儿超声心动图能够对产前PA/IVS进行诊断分型,胎儿三尖瓣Z值>-3.08时诊断产后行双心室矫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PA/IVS的产前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胎儿 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 预后 三尖瓣Z值
原文传递
经左腋下小切口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8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9
作者 梁维杰 +3 位作者 宋书波 董好举 吴开元 李斌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7年第11期1084-1086,共3页
目的探讨左腋下小切口途径镶嵌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效果。方法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儿8例,采用左腋下小切口途径先行动脉导管结扎术,再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右心室表面穿刺行室间隔缺损经胸微创封... 目的探讨左腋下小切口途径镶嵌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效果。方法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儿8例,采用左腋下小切口途径先行动脉导管结扎术,再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右心室表面穿刺行室间隔缺损经胸微创封堵术。术后4d行X线胸片观察有无胸腔积液,术后4d及出院后2周、3个月、6个月、1a行心脏超声观察室间隔有无残余分流、有无瓣膜反流及封堵器脱落,行心电图检查观察有无心律失常。结果 8例均成功实施动脉导管结扎+经胸微创封堵术,手术均顺利;6例一次性封堵成功;1例膜周室间隔缺损选伞偏小,封堵后出现残余分流,术中更换大号封堵器后封堵成功;1例嵴内型室间隔缺损取5mm对称伞封堵后出现主动脉瓣轻度反流,术中更换偏心伞封堵成功;术后4dX线胸片复查均未见明显胸腔积液;术后4d及出院后2周、3个月、6个月、1a复查心脏超声示封堵器无脱落及异位,未见动脉导管残余分流,无新发三尖瓣反流及主动脉瓣反流,复查心电图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结论经左腋下小切口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手术创伤小,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左腋下小切口 动脉导管结扎术 微创封堵术 小儿
原文传递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的诱导分化 被引量:5
20
作者 袁心刚 顺阳 +3 位作者 石磊 董松波 刘会琼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6期71-72,共2页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Cs)的体外培养及向血管内皮细胞的诱导分化结果。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将HBMCs从人骨髓中分离出来,体外扩增。将培养至第3代的HBMCs加入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培养基...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Cs)的体外培养及向血管内皮细胞的诱导分化结果。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将HBMCs从人骨髓中分离出来,体外扩增。将培养至第3代的HBMCs加入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培养基定向诱导,使其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用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诱导后的细胞表型。结果原代HBMCs培养3周后细胞呈梭形,诱导后第7天的细胞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第14天细胞大致呈"铺路石"样改变,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发现其CD31、CD34、vWF因子呈阳性,流式细胞仪测定CD31、vWF因子阳性细胞分别占87.5%、82.6%,CD31、vWF因子均阳性的细胞占71.2%。结论 HBMCs在VEGF、bFGF的诱导下向血管内皮细胞方向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