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8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177
1
作者 袁桂琴 熊盛青 +7 位作者 孟庆敏 周锡华 林品荣 王书民 高文利 徐明才 史大年 李秋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744-1805,共62页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需求与保障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金属矿勘查已成为当前地质工作的重要任务。找矿深度的不断增加,使得找矿难度也随之加大,这就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提供了发展空间。本文对高精度航空磁测技术、航...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需求与保障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金属矿勘查已成为当前地质工作的重要任务。找矿深度的不断增加,使得找矿难度也随之加大,这就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提供了发展空间。本文对高精度航空磁测技术、航空电磁测量技术、航空放射性测量技术、航空重力测量技术、地面电磁测量技术、井中地球物理测量技术、金属矿地震勘探技术、天然地震流动台阵技术和深地震主动源剖面探测技术等进行了总结,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这些方法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这些方法技术是当前矿产勘查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或是近年来研发的新方法、新技术,在新一轮的矿产勘查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地球物理勘查观测结果的多解性,又困扰着资料的正确推断解释,因此,如何正确选择和合理运用这些方法,充分发挥方法技术各自的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围绕方法技术概况、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应用范围和应用条件、应用实例及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金属矿勘查实践有所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磁法 航空电磁法 航空放射性 航空重力 地面电磁法 金属矿地震 井中物探 天然地震流动台阵观测法 深地震主动源剖面法
下载PDF
西昆仑—塔里木—天山岩石圈深地震探测综述 被引量:86
2
作者 高锐 肖序常 +4 位作者 高弘 李秋生 刘训 姜枚 史大年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18,T001,T002,共10页
沿新疆地学断面走廊域实施了3种深地震探测方法:近垂直深地震反射剖面、宽角反射与折射深地震测深剖面和移动式宽频地震观测,揭露出西昆仑—塔里木—天山岩石圈的结构与横向变化,发现了塔里木大陆地块与青藏高原西北部西昆仑造山带碰撞... 沿新疆地学断面走廊域实施了3种深地震探测方法:近垂直深地震反射剖面、宽角反射与折射深地震测深剖面和移动式宽频地震观测,揭露出西昆仑—塔里木—天山岩石圈的结构与横向变化,发现了塔里木大陆地块与青藏高原西北部西昆仑造山带碰撞的地震学证据,揭示出天山与塔里木、天山与准噶尔,以及昆仑山与塔里木之间的岩石圈尺度盆山耦合关系。阶段成果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注意,本文结合相关资料对这些新成果进行了系统综述,旨在对比研究青藏高原南北两缘不同的碰撞变形之深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地学断面 青藏高原 西昆仑 天山 塔里木 深地震探测 陆-陆碰撞 盆山耦合
下载PDF
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一步法试剂的钩状效应分析 被引量:89
3
作者 单桂秋 李秋生 肖韶英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7-108,共2页
关键词 乙型肝炎 HBEAG HBCAB 一步法试剂 钩状效应
原文传递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的地壳结构与深部构造 被引量:71
4
作者 崔作舟 李秋生 +2 位作者 吴朝东 尹周勋 刘宏兵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A02期15-18,共4页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震测深剖面,横跨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和北山地区.主剖面长1050km,共获14条单支波形记录剖面和2条非纵剖面.确认了Pg,Pm,P1,P2,P3,P4及Pn波组.据各记录剖面各波组的时距曲线进行了反...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震测深剖面,横跨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和北山地区.主剖面长1050km,共获14条单支波形记录剖面和2条非纵剖面.确认了Pg,Pm,P1,P2,P3,P4及Pn波组.据各记录剖面各波组的时距曲线进行了反演计算和二维正演拟合,建立了二维速度结构模型.波场特征表明,地壳层状结构明显.地壳分为3层:上地壳由5.5-6.0km/s的梯度层和6.1-6.3km/s的常速层组成,平均速度为5.8-6.1bm/s,厚度为13.5-20km;中地壳由5.8-5.9km/s的低速层和6.4km/s的常速层组成,平均速度为6.1-6.3km/s,厚18km左右;下地壳速度为6.6-7.4km/s,厚约12-26km.上地幔速度为8.1-8.2km/s,局部为7.8km/s.地壳结构在横向上变化较大.将全线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构造单元:1.柴达木地块:地壳厚度为50-53km,中部薄、边缘厚.地壳平均速度为6.1-6.2km/s,相对较低,中地壳有低速层,有稳定的上地幔和活动的地壳.2.祁连山构造带:地壳厚度较大,一般大于60km,哈拉湖地区为70km左右.地壳平均速度为6.35km/s,有低速层,且厚度较大,下地壳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结构 深部构造 地学断面 格尔木地区
下载PDF
横过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盆地结合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 被引量:65
5
作者 高 锐 黄东定 +7 位作者 卢德源 钱桂 英康 匡朝阳 李秋生 朋武 冯如进 管 烨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7期1874-1879,共6页
横过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盆地结合地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 揭示出青藏高原西北缘山-盆结合地带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精细结构, 发现了青藏高原西北缘岩石圈向北俯冲, 并与向南俯冲的塔里木岩石圈在西昆仑山下相碰撞的证据. 这种大陆岩石... 横过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盆地结合地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 揭示出青藏高原西北缘山-盆结合地带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精细结构, 发现了青藏高原西北缘岩石圈向北俯冲, 并与向南俯冲的塔里木岩石圈在西昆仑山下相碰撞的证据. 这种大陆岩石圈相向俯冲碰撞图像, 确定了西昆仑山与塔里木盆地在岩石圈尺度的耦合关系, 反映出陆内大陆-大陆的碰撞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造山带 塔里木盆地 深部地震反射 结合带
原文传递
松潘地块与西秦岭造山带下地壳的性质和关系——深地震反射剖面的揭露 被引量:65
6
作者 高锐 马永生 +6 位作者 李秋生 朱铉 张季生 王海燕 鹏武 卢占武 管烨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361-1367,共7页
松潘地块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处于中国大陆东西向构造与南北向构造的结合部位,特殊的构造环境使其长期控制并影响着中国大陆的形成与演化。探测松潘地块的岩石圈细结构,揭示其与东昆仑-西秦岭造山带的关系,既可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板... 松潘地块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处于中国大陆东西向构造与南北向构造的结合部位,特殊的构造环境使其长期控制并影响着中国大陆的形成与演化。探测松潘地块的岩石圈细结构,揭示其与东昆仑-西秦岭造山带的关系,既可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板块碰撞的深部过程奠定基础,同时又关联着松潘地块的油气远景评价。2004年完成了第一条横过松潘地块北缘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的长约257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首次揭露出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的细结构,发现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同属统一的稳定的大陆地块,并且下地壳均以北倾的强反射为主要特征。这种北倾的反射为松潘地块向西秦岭下地壳俯冲提供了地震学证据。近于平坦的Moho反射特征反映出西秦岭造山带在造山后又经历了强烈的伸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松潘地块 西秦岭造山带 基底构造 深地震反射剖面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索伦林西缝合带封闭时代的古地磁分析 被引量:62
7
作者 朋武 高锐 +1 位作者 管烨 李秋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44-758,共15页
索伦-林西缝合带被认为是华北和西伯利亚地块间中亚洋(或古亚洲洋)最后闭合的界线。利用华北和西伯利亚地块的古地磁数据对比分析,结合相关地质资料,对两地块的碰撞拼合历史,以及位于两地块间相应的中亚洋盆最终闭合时代进行了分... 索伦-林西缝合带被认为是华北和西伯利亚地块间中亚洋(或古亚洲洋)最后闭合的界线。利用华北和西伯利亚地块的古地磁数据对比分析,结合相关地质资料,对两地块的碰撞拼合历史,以及位于两地块间相应的中亚洋盆最终闭合时代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分隔华北和西伯利亚地块的中亚洋在晓泥盆世至晚石炭世期间进一步张开,纬度宽度扩大,大约在早二叠世初期,中亚洋达到最大纬度宽度,约39°;(2)早二叠世以后西伯利亚地块开始快速向南漂移,二叠纪末期(~250Ma)和华北地块发生碰撞,导致索伦-林西缝合带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 中亚洋 华北 西伯利亚
下载PDF
横跨天山的人工爆炸地震剖面 被引量:47
8
作者 卢德源 李秋生 +4 位作者 高锐 英康 德兴 刘文 张之英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982-988,共7页
横跨天山的人工爆炸地震测深剖面揭示出天山的地壳结构.结果表明,天山地壳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两层结构,层速度和厚度纵向和横向变化都很大.上地壳底部断续分布低速层.莫霍面深度在奎屯地区为 47 km,沙雅地区为 50 km.天... 横跨天山的人工爆炸地震测深剖面揭示出天山的地壳结构.结果表明,天山地壳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两层结构,层速度和厚度纵向和横向变化都很大.上地壳底部断续分布低速层.莫霍面深度在奎屯地区为 47 km,沙雅地区为 50 km.天山之下莫霍面变深,北天山和南天山交界处之下达到最深,为 62 km.地壳P波平均速度6.1~6.3 km/s,上地幔顶部 P波速度为 8.15 km/s.奎屯炮记录的剖面识别出两组可靠的莫霍面反射波震相P_(m1)和P(m2).P_(m1)和P(m2)在炮检距190~210km段有 20~30 km的叠置和错断.计算结果表明,莫霍面在北天山之下发生 10 km左右的错断,南深达 62 km,北浅达 52 km,莫霍面北倾下插.天山莫霍面的结构样式与某些碰撞型造山带相比有类似的结构,这可解释为塔里木板块向天山之下俯冲.这个陆内俯冲是导致新生代天山隆升的动力学机制.P_(m1)和P_(m2)震相的发现是塔里木板块向北俯冲的地震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地壳结构 造山带 人工爆炸地震剖面 隆升
原文传递
中国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与地球动力学研究(1958—2004) 被引量:56
9
作者 卢占武 高锐 +4 位作者 李秋生 管烨 张季生 贺日政 黄立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53-770,共18页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中国学者在青藏高原进行的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累计完成长约45000km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取得了许多科学数据,为探讨高原地壳上地幔结构、隆升机制和动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为比较...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中国学者在青藏高原进行的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累计完成长约45000km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取得了许多科学数据,为探讨高原地壳上地幔结构、隆升机制和动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为比较全面反映中国学者多年来的工作成果,作者广泛收集资料,总结了中国学者在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工作程度,并按照方法分类绘制了系列工作程度图.文中分别对地壳结构、上地幔的横向不均匀性、岩石圈的电性结构、青藏高原隆升机制、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学模型等几个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做了概略的评述.已有资料表明:青藏高原的莫霍面埋深变化较大,且在几条重要缝合带莫霍面两侧都有断错;根据目前的探测结果,高原在20±5km埋深范围内普遍存在壳内低速高导层,速度一般为5.6—5.8km/s,电阻率约为1,10Ω·m,厚度一般为5~10km,但横向分布不连续.低速层与高导层的深度、厚度在趋势上一致,但不十分吻合.天然地震的研究结果表明,组成高原各个地块内部的地震各向异性方向大致相同,各地块的分界处各向异性方向往往有明显的变化;虽然对高原隆升机制还存在不同的看法,但至少认为高原是多期隆升、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点已达成共识.综合已有的地球物理调查成果,结合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建立的高原地球动力学模型,形象地表达出青藏高原岩石圈的双向挤压变形模式.这些工作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变形机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壳上地幔 地球物理探测 工作程度 地球动力学
下载PDF
松潘地块若尔盖盆地与西秦岭造山带岩石圈尺度的构造关系—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成果 被引量:51
10
作者 高锐 王海燕 +5 位作者 马永生 朱铉 李秋生 鹏武 匡朝阳 卢占武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11-418,共8页
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典型的新生代盆山构造,其接合部位的岩石圈结构及其深部构造关系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板块碰撞的深部过程等研究奠定基础。横过盆山结合部位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长约63km,记录时间30s(TWT),探测深... 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典型的新生代盆山构造,其接合部位的岩石圈结构及其深部构造关系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板块碰撞的深部过程等研究奠定基础。横过盆山结合部位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长约63km,记录时间30s(TWT),探测深度超过莫霍面深达岩石圈地幔。该剖面首次揭露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盆山结合部位地壳和上地幔盖层的结构,发现了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下地壳以北倾为主的强反射特征,这种北倾的反射特征提供了若尔盖盆地俯冲到西秦岭造山带之下,而西秦岭造山带逆冲推覆到若尔盖盆地之上的地震学证据,初步揭示出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在挤压构造体系下形成的岩石圈尺度的构造关系,近于平坦的Moho反射特征反映两者在造山后期又经历了强烈的伸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地块 若尔盖盆地 西秦岭造山带 深地震反射剖面 盆山构造关系
下载PDF
古亚洲洋和古特提斯洋的闭合时代--论二叠纪末生物灭绝事件的构造起因 被引量:51
11
作者 朋武 高锐 +1 位作者 管烨 李秋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21-527,共7页
通过对比分析华南地块和基墨里大陆(包括保山、缅泰和羌塘地块)间、华北和西伯利亚地块间的古纬度和纬度运移量,分别确定了古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的闭合时代。结果表明:(1)基墨里大陆东部的保山地块与华南地块于晚二叠世碰撞,然... 通过对比分析华南地块和基墨里大陆(包括保山、缅泰和羌塘地块)间、华北和西伯利亚地块间的古纬度和纬度运移量,分别确定了古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的闭合时代。结果表明:(1)基墨里大陆东部的保山地块与华南地块于晚二叠世碰撞,然后继续和华南地块、缅泰地块、羌塘地块一起向北漂移,直到晚三叠世,即在云南三江地区,古特提斯洋的闭合时代为晚二叠世晚期;(2)早二叠世西伯利亚地块开始快速向南漂移,并于二叠纪末期(~250Ma)和华北地块发生碰撞,即位于两地块间古亚洲洋最终闭合时代为二叠纪末;(3)峨眉山和西伯利亚两个大火成岩省的形成时代和大洋的闭合时代吻合,而大火成岩省在时间上又与全球生物灭绝事件吻合,进而推断二叠纪末的生物灭绝事件可能与古亚洲洋和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群灭绝 古地磁 古亚洲洋 古特提斯洋 大陆碰撞
下载PDF
新疆地学断面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西昆仑-塔里木结合带岩石圈细结构 被引量:42
12
作者 高锐 肖序常 +4 位作者 刘训 管烨 李秋生 卢德源 朋武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47-552,共6页
横过西昆仑 塔里木结合地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 ,首次揭露出新疆地学断面南部山盆结合部位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精细结构 ,发现了塔里木岩石圈下部南倾、西昆仑山岩石圈下部北倾的强反射特征 ,它们相向倾斜、相互交织 ,构成了塔里木岩石圈... 横过西昆仑 塔里木结合地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 ,首次揭露出新疆地学断面南部山盆结合部位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精细结构 ,发现了塔里木岩石圈下部南倾、西昆仑山岩石圈下部北倾的强反射特征 ,它们相向倾斜、相互交织 ,构成了塔里木岩石圈挤入到西昆仑北带之下 ,与青藏高原西北缘岩石圈相碰撞的地震证据。深地震反射剖面还揭示出西昆仑山与塔里木盆地在岩石圈尺度呈“V”型的盆山耦合关系 ,这种“V”型的耦合关系代表了陆内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西昆仑 塔里木 深地震反射 陆-陆碰撞 盆山耦合 岩石圈 细结构 新疆地学断面
下载PDF
新疆地学断面(泉水沟-独山子)深地震测深成果综合研究 被引量:43
13
作者 李秋生 卢德源 +6 位作者 高锐 张之英 刘文 英康 敬卫 范景义 熊贤明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34-540,共7页
新疆地学断面 (泉水沟 独山子 )深地震测深剖面的分段成果已经先期分别发表 ,根据已经发表的资料 ,本文着重全线震相的对比 ,并讨论地壳构造与地质演化的关系。该剖面全长约 12 0 0km ,南起西昆仑山 ,穿过塔里木盆地 ,跨越天山 ,止于准... 新疆地学断面 (泉水沟 独山子 )深地震测深剖面的分段成果已经先期分别发表 ,根据已经发表的资料 ,本文着重全线震相的对比 ,并讨论地壳构造与地质演化的关系。该剖面全长约 12 0 0km ,南起西昆仑山 ,穿过塔里木盆地 ,跨越天山 ,止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该剖面共设 12个炮点 ,共用炸药 2 0t,投入地震仪 12 0台 ,共获有效三分量记录 973个。在折合时间记录截面图上识别出 6个震相 (Pg,P2 ,P3,P4,Pm,Pn) ,经走时反演和射线追踪拟合获得速度结构模型。最终的模型显示塔里木盆地主体的地壳厚度为 3 8~ 4 6km ,而且塔里木南缘的Moho界面南倾 ,与结晶基底南倾的角度大体一致。从塔中隆起至西昆仑山前 ,Moho面深度从 4 0± 2km加深到 5 7km ,但继续向南深入到西昆仑北坡之下 ,Moho产状变平 ,深度减小到 5 4km。以西昆仑北坡基底抬升、下地壳增厚和山前凹陷内存在巨厚沉积的观测事实为依据 ,推断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壳向西昆仑山下俯冲 ,但俯冲的距离和深度可能有限。天山地区观测到了清楚的Pn 震相 ,速度为 8.15km/s。整个天山地区Moho平均深度为 5 2km ,地壳结构复杂 ,其中地壳为 3~ 7km厚 ,速度值 5 .6km/s的低速层。中天山之下的Moho略显隆起 ,中、北天山交界处Moho明显错断。地壳内部各层厚度横向变化较大 ,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山 塔里木盆地 天山 爆炸地震剖面 深地震测深 莫霍面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丁青蛇绿岩带东段侏罗纪盖层沉积的地层划分 被引量:39
14
作者 王建平 刘彦明 +2 位作者 李秋生 岳国利 裴放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405-410,共6页
根据对西藏班公湖—丁青缝合带东段丁青蛇绿岩及其盖层沉积研究,确定丁青蛇绿岩时代为晚三叠世,盖层沉积地层时代为中晚侏罗世,进一步划分为德极国组、德吉弄组和机末组,并建立了3个生物地层组合。据此首次提出班公湖—丁青缝合带东段... 根据对西藏班公湖—丁青缝合带东段丁青蛇绿岩及其盖层沉积研究,确定丁青蛇绿岩时代为晚三叠世,盖层沉积地层时代为中晚侏罗世,进一步划分为德极国组、德吉弄组和机末组,并建立了3个生物地层组合。据此首次提出班公湖—丁青缝合带东段于三叠纪打开,晚三叠世发育成为较成熟洋盆,并最终于早侏罗世末关闭。通过对班公湖—丁青缝合带东、西部地质特征的对比,指出该缝合带关闭时间从东部的早侏罗世末到西部的晚侏罗世末,从而为特提斯洋演化进程提供了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班公湖-丁青缝合带 蛇绿岩 侏罗纪 盖层沉积 地层划分 德极国组 德吉弄组 机末组
下载PDF
新型磷脂酶Lecitase Ultra用于大豆油脱胶的研究 被引量:38
15
作者 杨继国 杨博 +2 位作者 孟炯 李秋生 林炜铁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0-13,共4页
植物油的酶法脱胶是完全有希望取代化学脱胶的一种新方法。利用新型磷脂酶LecitaseUltra进行了大豆油脱胶的研究 ,确定了该酶较优的反应条件 :加酶量 2 0mg/kg ,pH5 .0 ,温度 4 8℃ ,加水量 2 % ,大豆油含磷量能降到 5mg/kg以下。研究认... 植物油的酶法脱胶是完全有希望取代化学脱胶的一种新方法。利用新型磷脂酶LecitaseUltra进行了大豆油脱胶的研究 ,确定了该酶较优的反应条件 :加酶量 2 0mg/kg ,pH5 .0 ,温度 4 8℃ ,加水量 2 % ,大豆油含磷量能降到 5mg/kg以下。研究认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酶 Lecitase-Ultra 大豆油 酶法脱胶 精炼
下载PDF
新疆天山(独山子)-西昆仑(泉水沟)地学断面地震与重力联合反演地壳构造特征 被引量:32
16
作者 贺日政 高锐 +2 位作者 李秋生 管烨 朋武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53-558,共6页
利用滑动平均的布格重力异常剖面结合地震资料和大地电磁资料 ,参考介质纵波速度与密度的经验转换关系 ,通过二维均匀介质模型人机交互式计算得到了新疆天山 (独山子 ) 西昆仑 (泉水沟 )地学断面走廊域中心剖面的地壳构造特征。所得的... 利用滑动平均的布格重力异常剖面结合地震资料和大地电磁资料 ,参考介质纵波速度与密度的经验转换关系 ,通过二维均匀介质模型人机交互式计算得到了新疆天山 (独山子 ) 西昆仑 (泉水沟 )地学断面走廊域中心剖面的地壳构造特征。所得的反演结果表明 ,准噶尔盆地与北天山地体、中天山地体为一整体 ;准噶尔盆地和天山构造带的中、下地壳之间存在低密度层 ,但塔里木盆地不存在低密度层 ;由于受到南北两侧板块挤压 ,造成塔里木盆地的地壳结构在横向上似一南陡北缓、中部隆起的不对称“拱形”弯曲 ;塔里木盆地南缘与西昆仑构造带间呈“V型盆山耦合关系” ,其下方恰好是莫霍面上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地学断面 地壳构造 天山 塔里木分盆地 西昆仑 地震 重力 联合反演 地壳构造特征
下载PDF
莫霍面地震反射图像揭露出扬子陆块深俯冲过程 被引量:37
17
作者 高锐 董树文 +9 位作者 贺日政 刘晓春 李秋生 管晔 白金 朋武1 黄东定 钱桂华 匡朝阳 三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43-49,共7页
近垂直深地震反射剖面对莫霍面变化的观测 ,强有力地说明大陆莫霍面的复杂特征记录了岩石圈的构造历史。横过大别山造山带前陆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长约 1 4 0km ,记录时间达 3 0s ,探测深度超过莫霍面深达岩石圈地幔。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 近垂直深地震反射剖面对莫霍面变化的观测 ,强有力地说明大陆莫霍面的复杂特征记录了岩石圈的构造历史。横过大别山造山带前陆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长约 1 4 0km ,记录时间达 3 0s ,探测深度超过莫霍面深达岩石圈地幔。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出扬子陆块与大别山造山带结合部位的岩石圈精细结构、清晰的莫霍面及其变化特征。作为相关解释的第一步 ,我们将探测到的莫霍面变化特征与其他特殊反映不同地质年代和岩石圈构造历史的深地震反射剖面进行对比 ,以追索扬子陆块与大别山造山带的岩石圈构造过程。总体北倾的莫霍面和同样北倾的下地壳结构记录了中生代扬子陆块的向北俯冲。北倾的莫霍面错断、叠置现象描述出扬子陆块的俯冲过程。大别山前向北和向南倾斜的交叉反射图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霍面反射 大别山造山带 前陆 扬子陆块 大陆深俯冲 深地震反射剖面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缘碰撞变形的深部过程——深地震探测成果之启示 被引量:35
18
作者 高锐 朋武 +4 位作者 李秋生 管烨 史大年 孔祥儒 刘宏兵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B12期66-71,共6页
3种深地震探测方法的调查结果,揭示了青藏高原北缘碰撞变形的深部过程.发现沿青藏高原北缘,正在发生大陆岩石圈的会聚碰撞作用.大陆岩石圈板块正向碰撞变形的深部过程不同于斜向碰撞变形的深部过程.研究还发现,青藏高原南、北两缘碰撞... 3种深地震探测方法的调查结果,揭示了青藏高原北缘碰撞变形的深部过程.发现沿青藏高原北缘,正在发生大陆岩石圈的会聚碰撞作用.大陆岩石圈板块正向碰撞变形的深部过程不同于斜向碰撞变形的深部过程.研究还发现,青藏高原南、北两缘碰撞变形的深部过程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碰撞变形 深部过程 深地震探测 会聚碰撞作用 岩石圈
原文传递
不同磷脂酶用于植物油脱胶的研究 被引量:38
19
作者 李秋生 杨继国 +2 位作者 杨博 林炜铁 余若黔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9-22,共4页
植物油的磷脂酶酶法脱胶,提供了一种经济节约、高效稳定、绿色环保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油脂脱胶方法。Lecitase10L、LecitaseNovo和LecitaseUltra是3种可以应用于植物油脱胶的磷脂酶,对3种酶运用于不同种类植物油的脱胶效果进行了研究... 植物油的磷脂酶酶法脱胶,提供了一种经济节约、高效稳定、绿色环保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油脂脱胶方法。Lecitase10L、LecitaseNovo和LecitaseUltra是3种可以应用于植物油脱胶的磷脂酶,对3种酶运用于不同种类植物油的脱胶效果进行了研究比较。研究结果表明,LecitaseUltra热稳定性好、酶活性高、应用于植物油脱胶效果好且稳定,是一种更适宜于工业化应用的酶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酶 植物油 酶法脱胶 LECITASE 10L LECITASE Novo LECITASE ULTRA
下载PDF
大别山造山带前陆深地震反射剖面 被引量:34
20
作者 董树文 高锐 +9 位作者 李秋生 刘晓春 钱桂华 黄东定 匡朝阳 三忠 管烨 白金 贺日政 朋武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95-601,共7页
在大别山南部和扬子地块前陆实施的深地震反射剖面(140 km)揭示出大别山造山带前陆地壳的精细结构。总体北倾的地壳内部结构与向北缓倾的叠瓦状莫霍面反射揭示出扬子陆块向北俯冲的行迹。莫霍面向北插入大别山造山带下与南大别山地壳内... 在大别山南部和扬子地块前陆实施的深地震反射剖面(140 km)揭示出大别山造山带前陆地壳的精细结构。总体北倾的地壳内部结构与向北缓倾的叠瓦状莫霍面反射揭示出扬子陆块向北俯冲的行迹。莫霍面向北插入大别山造山带下与南大别山地壳内南倾反射震相叠置,构成交叉反射图像,刻画出扬子前陆与大别山造山带的碰撞构造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造山带 前陆 深地震反射剖面 扬子陆块 超高压变质岩 大陆俯冲 精细结构 扬子地块 内部结构 碰撞构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