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滑坡诱发因素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246
1
作者 张茂省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30-540,共11页
近年来,黄土滑坡灾害发生频率呈现增加的趋势,研究黄土滑坡诱发因素及其形成机理是有效减缓黄土滑坡灾害风险的基础。据西北黄土高原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黄土滑坡的诱发因素有自然和人为2类。自然因素包括地震、河流及沟谷侵蚀、降雨及冻... 近年来,黄土滑坡灾害发生频率呈现增加的趋势,研究黄土滑坡诱发因素及其形成机理是有效减缓黄土滑坡灾害风险的基础。据西北黄土高原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黄土滑坡的诱发因素有自然和人为2类。自然因素包括地震、河流及沟谷侵蚀、降雨及冻融等;人为因素有堆载与开挖、农业灌溉、修建水库等。研究表明,降水和人类工程活动是最积极的诱发因素。地震加速度引起的抛射作用和粉尘化效应以及振动液化效应是地震诱发黄土滑坡的主要原因。河流的侧向和下切侵蚀作用在河流的不同发育期诱发机理有所不同,导致斜坡变形破坏模式也有所区别。冻融作用诱发黄土滑坡的机理类型分为冻结滞水效应型和融化强度降低型等。降水作用诱发黄土滑坡的机理按触发滑坡的降水特征分为暴雨型和淋雨型,按地下水的作用方式分为优势通道-局部地下水型、地下水位上升型和增重型等。诱发黄土滑坡的人类工程活动分为斩坡型、灌溉型、水库型、堆载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滑坡 降雨 地震 诱发因素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三维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被引量:71
2
作者 王艳霞 邓宏科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11-614,共4页
在现有的边坡稳定性三维极限平衡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法,该方法考虑了条间作用力和底滑面剪切力方向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在假定条柱分界面也处于极限平衡状态的条件下,通过每一条柱三个方向的静力平衡条件,推导出边坡稳定... 在现有的边坡稳定性三维极限平衡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法,该方法考虑了条间作用力和底滑面剪切力方向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在假定条柱分界面也处于极限平衡状态的条件下,通过每一条柱三个方向的静力平衡条件,推导出边坡稳定系数的计算公式。通过模型计算反映出边坡按二维和三维问题分析时的边界条件,并进一步证实了潘家铮先生提出的极大和极小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稳定性 三维极限平衡分析法 理论模型 岩土工程
下载PDF
黄土滑坡发育类型及其空间预测方法 被引量:65
3
作者 龙建辉 新生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7年第4期500-505,共6页
现场调查了黄土地区的大量滑坡,按运动方式将其分成错落式滑坡、高速远程滑坡、低速缓动滑坡和滑坡泥流四种类型,并以4个典型滑坡为例,分析了各类滑坡的形成条件和运动学特征。提出了在各类运动方式下黄土滑坡的空间预测指标、影响因子... 现场调查了黄土地区的大量滑坡,按运动方式将其分成错落式滑坡、高速远程滑坡、低速缓动滑坡和滑坡泥流四种类型,并以4个典型滑坡为例,分析了各类滑坡的形成条件和运动学特征。提出了在各类运动方式下黄土滑坡的空间预测指标、影响因子和建模思想。为黄土地区的滑坡灾害空间预测提供了整体思路,为滑坡的预测理论建模提供了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滑坡 空间预测 滑坡类型
下载PDF
黄土抗剪强度与含水率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70
4
作者 邢鲜丽 +2 位作者 付昱凯 习羽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3-59,97,共8页
利用三轴固结不排水试验测出了不同含水率下黄土的抗剪强度参数。原状试样取自陕西省黄陵县一高边坡的第五层黄土,将含水量配制为3%、6%、11%、16%、21%、26%、30%和32%,围压设置为0、100、200、300、400和500 kPa进行试验。结果表明,... 利用三轴固结不排水试验测出了不同含水率下黄土的抗剪强度参数。原状试样取自陕西省黄陵县一高边坡的第五层黄土,将含水量配制为3%、6%、11%、16%、21%、26%、30%和32%,围压设置为0、100、200、300、400和500 kPa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含水量对黄土有效残余抗剪强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粘聚力上,当含水率低于塑限时,有效残余粘聚力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明显降低,但是当含水率大于塑限时,有效残余粘聚力基本保持不变;有效残余内摩擦角和含水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黄土强度参数随含水量的这种变化规律体现了黄土的非饱和特性,由于有效内摩擦角体现的是有效应力和抗剪强度之间的线性关系,排除了孔隙水压力的影响,与含水率无关;粘聚力随含水量减小而增加是由于基质吸力增大而引起,黄土的粘聚力中包含了基质吸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率 粘聚力 内摩擦角 三轴试验 基质吸力
下载PDF
层状岩体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滑坡稳定性数值分析 被引量:52
5
作者 范文 俞茂宏 +1 位作者 彭建兵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期383-386,共4页
论述了层状岩体的地质特征及其物理力学特征 ,在此基础上 ,归纳了层状岩体构成的边坡几种变形破坏模式 ,然后对边坡破坏后形成的滑坡进行了稳定性数值分析。最后得出一些结论及认识。
关键词 层状岩体 变形破坏 滑坡稳定性 数值分析
下载PDF
黄土中降雨入渗规律的现场监测研究 被引量:54
6
作者 张常亮 +1 位作者 张茂省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28-734,共7页
已有许多人工降雨试验确定的黄土入渗深度有限,一般很少超过4 m,由此认为降雨难以通过正常渗流途径到达地下水位,而是通过裂隙、落水洞等通道灌入深部补给地下水的。然而调查发现,这种入水通道仅在黄土塬边的卸荷区常见,塬的中部很少。... 已有许多人工降雨试验确定的黄土入渗深度有限,一般很少超过4 m,由此认为降雨难以通过正常渗流途径到达地下水位,而是通过裂隙、落水洞等通道灌入深部补给地下水的。然而调查发现,这种入水通道仅在黄土塬边的卸荷区常见,塬的中部很少。为了了解黄土地区地表水是以何种方式补给地下水的,在甘肃正宁县建立了一个监测站,通过在一深度为10 m的探井井壁上埋设土壤水分计,对天然降雨入渗条件下不同深度黄土层的体积含水率变化情况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连续监测,同时采用雨量计记录其间的日降雨量。结果表明:2 m以内的浅部土层,土壤水分具有周年的背景变化趋势,该趋势和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吻合。当日降雨量小于18 mm/d时,水分仅在表层循环,对地表以下(>20 cm)的含水率几乎没有影响。当日降雨量大于18 mm/d时,才会引起土壤含水率骤增,降雨量越大,土壤含水率增幅越大,影响深度越大,随着深度增加,增幅减小,时间上渐有滞后。观测点黄土的浸润带约为2 m,2 m以下的非饱和黄土中,水分以非饱和渗流或水汽形式迁移,水汽迁移量很小,但不可忽视,当遇到透水性差的古土壤层时,会在其顶部富集,长期作用则可能形成软弱带,诱发黄土滑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迁移 入渗深度 体积含水率 非饱和黄土 降雨
原文传递
黄土中水分迁移规律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51
7
作者 +3 位作者 王阿丹 张亚国 梁燕 赵纪飞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31-1339,共9页
黄土地区降雨诱发滑坡是不争的事实,但黄土地区地下水位很深,降雨入渗地面后如何运移,与地下水有无直接联系,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为此设计了人工滴水试验模拟天然降雨条件,通过在一深度为10 m的探井井壁上埋设土壤水分计,观测人工滴水入... 黄土地区降雨诱发滑坡是不争的事实,但黄土地区地下水位很深,降雨入渗地面后如何运移,与地下水有无直接联系,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为此设计了人工滴水试验模拟天然降雨条件,通过在一深度为10 m的探井井壁上埋设土壤水分计,观测人工滴水入渗过程中不同深度土体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以确定其入渗影响深度。监测结果显示:降雨量为3.82 mm/d(小雨)时,0.5 m内土体含水率变化明显,0.5 m以下土层含水率几乎没有变化;降雨量为10.31 mm/d(中雨)时,1 m内土体含水率有所增加;降雨量达25.21 mm/d(大雨)时,1 m内土体含水率增长明显,1.0~1.6 m范围内有微弱增长;随着深度增加,土体含水率变化逐渐滞后,增幅逐渐减小。这说明在干旱的黄土地区,若无明显入水通道,短期内降雨的入渗深度有限,很难到达地下水位;但深部古土壤层的观测结果表明,即使在其上部黄土中含水率变化极其微弱的情况下,古土壤中的含水率上升明显,表明黄土中非饱和渗流或水汽迁移是存在的。通过试验还表明,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中水分循环主要发生在浅层0.7 m以内的蒸发带。降雨入渗到蒸发带以内,若无后续降雨补给,则向上蒸发排泄;若入渗至蒸发带以下,则不受蒸发影响,得以继续向下迁移;当遇到不透水面时,会在层面附近富集,有限元模拟也较好地反映了这一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体积含水率 入渗 降雨 黄土 土-水特征曲线 渗透系数
下载PDF
西安地裂缝活动趋势分析 被引量:26
8
作者 新生 闫文中 +1 位作者 孙国梁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1年第1期39-43,共5页
西安地裂缝的形成及活动主要受构造活动及人类活动因素影响 ,而近来地裂缝的超常活动主要与过量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不均匀沉降有关。根据对抽水及地面荷载引起地层压密固结过程的分析、地下水位变化趋势的分析以及应用 Ver-hulst模型... 西安地裂缝的形成及活动主要受构造活动及人类活动因素影响 ,而近来地裂缝的超常活动主要与过量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不均匀沉降有关。根据对抽水及地面荷载引起地层压密固结过程的分析、地下水位变化趋势的分析以及应用 Ver-hulst模型计算、预测结果 ,西安地裂缝的强烈活动将有减缓或逐渐稳定的趋势。有关地裂缝活动的最新实际监测数据已显示出一些相应的征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活动趋势分析 西安市 构造活动 人类活动 地下水 地面沉降 形成机制
下载PDF
黄土物理性质与湿陷性的关系及其工程意义 被引量:40
9
作者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7年第4期506-512,共7页
以陇东地区黄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湿陷系数与各种物理指标的内在联系,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建立了湿陷系数与含水量、孔隙比、塑性指数(粘粒含量)的分析模型,结果显示湿陷系数与物理指标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采用物理指标计算的湿陷总量与... 以陇东地区黄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湿陷系数与各种物理指标的内在联系,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建立了湿陷系数与含水量、孔隙比、塑性指数(粘粒含量)的分析模型,结果显示湿陷系数与物理指标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采用物理指标计算的湿陷总量与实验测试总量较为接近,计算结果更好的反映湿陷性随取样深度变化的规律,对评价湿陷性黄土地基具有工程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 黄土 湿陷性 物理性质
下载PDF
非饱和黄土土-水特征曲线与渗透系数Childs & Collis-Geroge模型预测 被引量:42
10
作者 +1 位作者 王红 梁燕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184-189,共6页
我国黄土厚度大,黄土地区地下水位深,降雨量少,黄土多处于非饱和状态,土-水特征曲线是非饱和黄土应力状态、强度及渗透性研究的基础。以陇东高原马兰黄土为试验对象,采用张力计法测定原状土样的土-水特征曲线,采用三种理论模型对试验数... 我国黄土厚度大,黄土地区地下水位深,降雨量少,黄土多处于非饱和状态,土-水特征曲线是非饱和黄土应力状态、强度及渗透性研究的基础。以陇东高原马兰黄土为试验对象,采用张力计法测定原状土样的土-水特征曲线,采用三种理论模型对试验数据拟合,其中Gardner模型简单、参数少,但Fredlund&Xing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基于已测得的土-水特征曲线,采用Childs&Collis-Geroge预测非饱和渗透系数的模型,计算得到非饱和黄土渗透系数与基质吸力或含水率的关系,发现黄土从饱和到非饱和,其渗透系数急剧降低,黄土非饱和渗透系数与基质吸力或体积含水率的关系均可用指数函数表示。本文对典型黄土土-水特征曲线的研究及渗透性的预测为黄土工程问题,如降雨入渗的边坡稳定性评价、非饱和地基湿陷变形计算等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黄土 土-水特征曲线 张力计法 基质吸力 体积含水率 渗透系数函数
下载PDF
黄土滑坡滑带土的蠕变特性 被引量:41
11
作者 龙建辉 郭文斌 +1 位作者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23-1028,共6页
从陕西泾阳泾河南塬11个新近发生和临滑的黄土滑坡不同深度位置采取原状土样,根据滑坡所处的地质环境和灌溉水诱发条件,按不同应力水平和不同含水率情况,分别对滑带黄土和古土壤进行了三轴蠕变实验和直剪蠕变实验,获得了该类滑带土的蠕... 从陕西泾阳泾河南塬11个新近发生和临滑的黄土滑坡不同深度位置采取原状土样,根据滑坡所处的地质环境和灌溉水诱发条件,按不同应力水平和不同含水率情况,分别对滑带黄土和古土壤进行了三轴蠕变实验和直剪蠕变实验,获得了该类滑带土的蠕变特性:蠕变形变均包含等速蠕变、加速蠕变和蠕变破坏3个阶段,但从加速蠕变到蠕变破坏均历时短暂;滑带土均表现为塑性破坏特征;滑带土发生蠕变破坏时对应的应变量ε基本在10%以下,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蠕变破坏相应的应变量也随之降低;而直剪蠕变在不同含水率下的破坏应变量都在4%以内;历时(t>0 min)的应力–应变等时曲线族几乎为一束曲线簇,均具有"归一化"现象,反映出该区滑带土具有良好的一致的蠕变变形特性。讨论了滑带土蠕变特性与边坡失稳时间预报模型之间的内在联系,为黄土滑坡的临滑预报作了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滑坡 蠕变特性 三轴蠕变试验 剪切蠕变试验 失稳时间预测
下载PDF
黄土滑坡滑带土的物理特性研究 被引量:37
12
作者 龙建辉 +1 位作者 雷晓锋 杨社强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9-293,共5页
以陕西泾阳县泾河沿岸4个典型黄土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勘察和采样试验,探寻滑带土的物理特性和结构特征差异,以期在实践中为确定滑动面位置提供可靠依据。研究结果显示:黄土滑坡滑带土的主要物理性质指标、电阻率特性、细观结构特... 以陕西泾阳县泾河沿岸4个典型黄土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勘察和采样试验,探寻滑带土的物理特性和结构特征差异,以期在实践中为确定滑动面位置提供可靠依据。研究结果显示:黄土滑坡滑带土的主要物理性质指标、电阻率特性、细观结构特征、微观结构特征与滑坡体及滑床有显著差异,在实践中可作为鉴别滑动面的标志;而滑带土的矿物、化学成分没有明显的差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滑坡 滑带土 电阻率 物理特性
下载PDF
陕西地区黄土路堑高边坡可靠度研究 被引量:36
13
作者 王秉纲 +2 位作者 徐平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8-25,共8页
以极限状态坡作为输入坡型,将陕西黄土地区公路勘察中实测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作为主要随机变量参考值,采用Monte-Carlo法抽样,简化Bishop法公式作为控制方程,对陕西地区3个地段的黄土高边坡进行了可靠度模拟,获得黄土高边坡的失效概率... 以极限状态坡作为输入坡型,将陕西黄土地区公路勘察中实测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作为主要随机变量参考值,采用Monte-Carlo法抽样,简化Bishop法公式作为控制方程,对陕西地区3个地段的黄土高边坡进行了可靠度模拟,获得黄土高边坡的失效概率与可靠指标。经过对参数变异性与失效概率关系的系统分析,并考虑陕西地区黄土强度参数变异系数的分布特点和工程可接受水平,提出了陕西地区黄土路堑高边坡可靠度设计标准。结果表明:对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设计失效概率为7%-10%,相应可靠指标为1.28-1.48;对于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设计失效概率为14%-16%,相应可靠指标为0.99-1.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黄土边坡 MONTE-CARLO法 可靠度 失效概率
原文传递
晚更新世黄土渗透性的各向异性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37
14
作者 梁燕 邢鲜丽 +2 位作者 徐平 刘树林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13-1318,共6页
非饱和黄土的渗透性是非饱和黄土性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黄土不同方向的渗透性对确定其湿陷范围和由于水的渗透引起的黄土滑坡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研究了黄土渗透性的各向异性特征及其机制。以具有明显各向异性的西安Q3原状黄土为... 非饱和黄土的渗透性是非饱和黄土性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黄土不同方向的渗透性对确定其湿陷范围和由于水的渗透引起的黄土滑坡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研究了黄土渗透性的各向异性特征及其机制。以具有明显各向异性的西安Q3原状黄土为研究对象,用TEN型张力计测量了黄土试样不同方向的、不同含水率下的吸力;用变水头渗透试验测量了黄土竖直和水平方向的饱和渗透系数。结果表明,当体积含水率在23%~41%时,张力计沿不同方向插入土样所测吸力相差不大;竖直方向的饱和渗透系数是水平方向的4.02倍。在吸力测量的基础上,根据土-水特征曲线,确定了竖直和水平方向的非饱和黄土的渗透系数。得出在黄土不同方向,随着吸力的增大或减小,渗透系数减小或增大;竖直方向的渗透系数普遍地大于水平方向的渗透系数;当吸力小于57 kPa时,随着吸力的增大,竖向渗透系数与水平向渗透系数的差值减小。通过观测黄土的结构,得出黄土结构对其渗透性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状Q3黄土 各向异性 非饱和土 渗透性 微观结构 机制
下载PDF
非饱和黄土中降雨入渗规律的现场监测研究 被引量:31
15
作者 +3 位作者 付昱凯 常维 侯晓坤 梁燕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551-3560,共10页
在甘肃省正宁县建立一监测站,对天然降雨入渗后的10.0 m深度范围内土壤含水率变化进行全年观测,结合降雨量、蒸发量及气温数据分析黄土中的水分迁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水分通过降雨补给,蒸发排泄;1.2 m内土壤水分受降雨和... 在甘肃省正宁县建立一监测站,对天然降雨入渗后的10.0 m深度范围内土壤含水率变化进行全年观测,结合降雨量、蒸发量及气温数据分析黄土中的水分迁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水分通过降雨补给,蒸发排泄;1.2 m内土壤水分受降雨和蒸发影响较大,具有周年的背景变化趋势,当降雨量小于18mm/d时,水分仅在表层循环,土壤含水率在其背景趋势上波动很小,大于该值时,才会引起土壤含水率骤升,该趋势和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吻合;降雨量越大,土壤含水率增幅越大,影响深度越大,随着深度增加,增幅减小,时间上渐有滞后。深部的非饱和黄土中,水分以非饱和渗流或水汽形式迁移,水汽迁移量很小,因此土壤含水率增幅小且非周年性变化,遇到透水性差的土层时,会在其顶部富集,利用有限元软件模拟降雨入渗过程,模拟结果也很好地反映了这一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降雨入渗 影响深度 水分迁移 降雨量 蒸发量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搜索简单土坡潜在滑动面的一种新方法 被引量:27
16
作者 邓宏科 +2 位作者 赵剑丽 邓小鹏 《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3年第3期56-59,共4页
 圆弧条分法是分析土坡稳定性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但在确定潜在滑动面时较为繁琐,需反复试算。在圆弧条分法的基础上,将匀质简单土坡的稳定安全系数转化为一个一元函数,求稳定系数的极小值及其所对应的滑动圆弧的位置,由此可以快...  圆弧条分法是分析土坡稳定性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但在确定潜在滑动面时较为繁琐,需反复试算。在圆弧条分法的基础上,将匀质简单土坡的稳定安全系数转化为一个一元函数,求稳定系数的极小值及其所对应的滑动圆弧的位置,由此可以快速搜索到最危险滑动面,并得到相应的稳定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弧条分法 稳定性 滑动面 土坡 系数
下载PDF
水致黄土深层滑坡灾变机理 被引量:29
17
作者 习羽 侯晓坤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13-1120,共8页
在黄土地区,雨后观测和人工降雨试验均表明地表水在黄土中的入渗深度有限,并不影响黄土深部的含水率。因此水分入渗是否直接造成斜坡深层滑移颇受争议。本文通过黄土地区自然降雨条件下的现场观测,发现地表水在黄土中的入渗沿垂直剖面... 在黄土地区,雨后观测和人工降雨试验均表明地表水在黄土中的入渗深度有限,并不影响黄土深部的含水率。因此水分入渗是否直接造成斜坡深层滑移颇受争议。本文通过黄土地区自然降雨条件下的现场观测,发现地表水在黄土中的入渗沿垂直剖面可以划分为3个带:即活动带,稳定带和饱和带。活动带受大气降雨和蒸发的影响,为瞬态流,向下则转化为稳定流;稳定带含水率不变,但仍有稳定的水分运移至地下水位。地下水以下降泉的形式排泄。在入渗和排泄条件长期不变的情况下,地下水位可维持动态平衡。若地表入渗量加大,如灌溉或管道漏水等,稳定带含水率升高,并伴随地下水位抬升,以达到新的平衡,此水文动态转化过程会诱发滑坡。以延炼滑坡为例,分析了长期地表水间歇性滴渗条件下,边坡的水力动态变化过程,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观测及分析结果表明,黄土深层滑坡主要与地表水入渗导致的地下水位抬升有关,由于其过程缓慢,容易被忽视而致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黄土 水分入渗 稳定带 深层滑坡
下载PDF
自然类比法在黄土路堑边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6
18
作者 王秉纲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共5页
根据目前黄土地区公路路堑边坡设计仍以自然类比法为主要设计依据的现状,以陕西黄土自然边坡为调查研究对象,提出极限状态坡的定义及鉴别标志。测量了79个陕北至关中黄土极限状态坡,并将其按地形地貌、粒度组成和抗剪强度特征等的差异,... 根据目前黄土地区公路路堑边坡设计仍以自然类比法为主要设计依据的现状,以陕西黄土自然边坡为调查研究对象,提出极限状态坡的定义及鉴别标志。测量了79个陕北至关中黄土极限状态坡,并将其按地形地貌、粒度组成和抗剪强度特征等的差异,划分为3个地段进行对数线性模型回归和不同置信度下的统计分析,给出3个地段不同置信度下坡高与坡度的相关关系,将自然类比法从各工点的定性分析转化为系统的定量分析。结果与目前已修建的黄土路堑边坡对比,认为量化的自然类比法可以作为黄土路堑边坡设计的一个系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黄土边坡 自然类比法 极限状态坡
下载PDF
击实黄土孔隙结构对土水特征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6
19
作者 范江文 +2 位作者 习羽 谢潇 侯晓坤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19-1026,共8页
土水特征曲线是非饱和土的基本土物理-力学关系,即将含水率这一物理参数转化为土粒间力的作用,土水特征曲线受土的结构控制。为了探讨击实黄土孔隙结构对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本文在3种不同的初始含水率(小于最优含水率8%、最优含水率17... 土水特征曲线是非饱和土的基本土物理-力学关系,即将含水率这一物理参数转化为土粒间力的作用,土水特征曲线受土的结构控制。为了探讨击实黄土孔隙结构对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本文在3种不同的初始含水率(小于最优含水率8%、最优含水率17%和大于最优含水率19%)下制备不同结构的击实黄土试样,分别用压汞试验测其孔隙分布曲线,用滤纸法测其土水特征曲线,并用扫面电镜获得其微观结构图像。对以上测试结果的分析表明,3种击实土样的孔隙分布曲线在相应的大孔径范围内相差较大,在小孔径范围内趋于一致;土水特征曲线在低吸力区差异较大,小于最优含水率的击实黄土土水特征曲线最陡;在高吸力区,3种击实土样的土水特征曲线趋于一致,这与孔隙分布特征一致。对比孔隙密度分布曲线与土水特征区曲线发现,土的土水特征受孔隙分布的控制,孔隙密度越大,土水特征曲线的斜率越陡。SEM图像也显示出3种击实土样的结构特点,小于最优含水率的土样有较多架空孔隙,优势孔径最大;高于最优含水率的土样,大孔隙减少,小孔隙增多,优势孔径最小。而最优含水率的击实黄土的孔隙分布较均匀,优势孔径覆盖范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击实含水率 非饱和黄土 压汞法 孔隙分布曲线 土水特征曲线
下载PDF
川藏公路102滑坡群2^#滑坡发育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1
20
作者 赵剑丽 《灾害学》 CSCD 2003年第4期40-45,共6页
位于川藏公路的102滑坡群以2#滑坡的规模最大,在上世纪50年代公路修建初期,该滑坡就有变形的迹象,1991年2#滑坡整体滑动。该滑坡在强烈的自然营力作用下,对公路仍有潜在危害。本文介绍了该滑坡的发育特征,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计算,提出了... 位于川藏公路的102滑坡群以2#滑坡的规模最大,在上世纪50年代公路修建初期,该滑坡就有变形的迹象,1991年2#滑坡整体滑动。该滑坡在强烈的自然营力作用下,对公路仍有潜在危害。本文介绍了该滑坡的发育特征,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计算,提出了综合治理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藏公路 滑坡 稳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