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9篇文章
< 1 2 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级诊疗、基层首诊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被引量:187
1
作者 申曙光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8-57,共10页
分级诊疗、基层首诊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是我国"新医改"的重要内容,对建立新的居民就医格局和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确立分级诊疗、基层首诊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者互为因果关系,并据... 分级诊疗、基层首诊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是我国"新医改"的重要内容,对建立新的居民就医格局和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确立分级诊疗、基层首诊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者互为因果关系,并据此建立起统一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大医院"人满为患"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可罗雀"并存这一医改困境的成因与后果,并以广州市为实证案例分析了我国推行分级诊疗和基层首诊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最后分析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对实施分级诊疗和基层首诊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并从落实基层首诊、有效实施分级诊疗的角度提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及其配套改革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分级诊疗 基层首诊
下载PDF
基于Mann-Kendall法的张掖市降水量时空分布规律分析 被引量:125
2
作者 康淑媛 +1 位作者 柳景峰 杨明金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01-508,共8页
本文依据张掖市6县(区)6个气象观测站点近50年(1956年~2004年)来逐月的降水量观测资料,运用非参数检验方法(Mann-Kendall法),分析了张掖市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张掖市的降水量总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β值为4.7mm/a),其中... 本文依据张掖市6县(区)6个气象观测站点近50年(1956年~2004年)来逐月的降水量观测资料,运用非参数检验方法(Mann-Kendall法),分析了张掖市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张掖市的降水量总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β值为4.7mm/a),其中秋季降水量增加明显(β值为3.9mm/a),春夏季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但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的59.1%;②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而且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大;③春季和夏季都形成以民乐县为中心的降水量高值区;春季只有高台和临泽县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夏季甘州区降水量下降趋势最明显(β值为-5.1mm/a),秋季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地区位于山丹县(β值为4.2mm/a),冬季降水量民乐县增加趋势最明显(β值为0.65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分布 MANN-KENDALL法 张掖市
原文传递
浑善达克沙地全新世沉积特征与环境演变 被引量:102
3
作者 李森 孙武 +1 位作者 李孝泽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23-331,共9页
浑善达克沙地全新世沉积主要有风成砂-古土壤和河湖相-古土壤-风成砂沉积序列,其中保存了大量粒度,化学元素,孢粉及披毛犀化石等环境变化证据。据此可把全新世气候划分为8个旋迥,经历了升温波动期(10~7.1kaB.P.)... 浑善达克沙地全新世沉积主要有风成砂-古土壤和河湖相-古土壤-风成砂沉积序列,其中保存了大量粒度,化学元素,孢粉及披毛犀化石等环境变化证据。据此可把全新世气候划分为8个旋迥,经历了升温波动期(10~7.1kaB.P.)、温暖期(7.1~3.2kaB.P.)和温干冷干频繁波动期(3.2kaB.P.至今)三个演变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环境演变 浑善达克沙地 沉积特征
下载PDF
额济纳旗生态系统服务恢复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与应用 被引量:95
4
作者 徐中民 志强 +5 位作者 龙爱华 陈东景 巩增泰 苏志勇 石惠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841-1850,共10页
条件价值评估法是国际上衡量环境物品非利用经济价值的主要方法之一,其调查的问卷格式主要有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类型。以黑河流域额济纳旗生态系统恢复为研究对象,在投标卡格式调查的基础上,以开放式、封闭式(单边界和双边界两分式)的... 条件价值评估法是国际上衡量环境物品非利用经济价值的主要方法之一,其调查的问卷格式主要有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类型。以黑河流域额济纳旗生态系统恢复为研究对象,在投标卡格式调查的基础上,以开放式、封闭式(单边界和双边界两分式)的问卷格式各设计了500份调查问卷,调查分析了黑河流域居民对额济纳旗生态系统服务恢复的支付意愿。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类型的调查方法得到的结论有较大差异,其中:开放式问卷的调查结果与投标卡式问卷的分析结果相差不大;封闭式问卷格式的调查结果是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的3~4倍;同时,双边界两分式问卷比单边界两分式问卷更能逼近参与者的真实支付意愿。在综合比较多种不同的调查方法的基础上,认为以双边界两分式的评估结果作为额济纳旗生态系统服务恢复的总经济价值比较合适。因此,仅就黑河流域居民来说,用20a的时间将额济纳旗的生态系统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其总经济价值的现值为3.674×108元。最后,讨论了条件价值评估的各种方法,并指出了今后研究中需加强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价值评估法(CVM) 支付意愿(WTP) 开放式 封闭式 经济价值 额济纳旗
下载PDF
基于SPEI的西南地区近53a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13
5
作者 王东 +3 位作者 安美玲 调风 季定民 任培贵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03-1016,共14页
论文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统计分析西南地区128个测站1960—2012年的气象数据,从干旱年际变化趋势、四季变化趋势、干旱强度、干旱事件频次、干旱频率以及与ENSO的关系,对西南地区近半个世纪的干旱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 论文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统计分析西南地区128个测站1960—2012年的气象数据,从干旱年际变化趋势、四季变化趋势、干旱强度、干旱事件频次、干旱频率以及与ENSO的关系,对西南地区近半个世纪的干旱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西南地区及子区域近53 a来呈干旱化趋势,21世纪初干旱发生最频繁,干旱强度、极端干旱及中等干旱的频次均呈增加趋势;②四季大部分区域呈干旱化趋势,以秋季最为突出;③春季,干旱发生频率最高且集中在横断山地、四川盆地东部和云贵高原中部,夏季,横断山地北部、若尔盖高原和广西丘陵西北部易发生干旱,秋季,云贵高原、广西丘陵及四川盆地部分区域干旱频率较高,冬季,干旱易发区集中在若尔盖高原、四川盆地西南部一线;④各区域四季的干旱指数与ENSO指数相关性不同,并且ENSO事件强度与四川盆地和横断山地的SPEI在年变化趋势方面存在明显负相关,与其他区域呈正相关。此外,西南地区在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都会出现干旱,但前者爆发干旱灾害的概率比后者高。而且各区域存在差异,四川盆地、若尔盖高原在厄尔尼诺年易发生干旱,而云贵高原在拉尼娜年发生频率较高,广西丘陵、横断山地没有明显规律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干旱 ENSO事件
原文传递
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的陕西省近50a干旱特征分析 被引量:84
6
作者 周丹 +3 位作者 任培贵 春玲 杨尚武 季定民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77-688,共12页
基于陕西省1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实测气象资料,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通过计算各站历年逐月的SPEI指数值,统计近50 a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分析了陕西省历年、历年各季及月尺度上的干旱发生频率、覆盖面积和干旱发生强度,... 基于陕西省1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实测气象资料,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通过计算各站历年逐月的SPEI指数值,统计近50 a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分析了陕西省历年、历年各季及月尺度上的干旱发生频率、覆盖面积和干旱发生强度,揭示了陕西省干旱发生的时空和强度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50 a来陕西省干旱发生频率呈明显的增长趋势,尤其是1990年以来的近20 a;陕西省在年、春、夏、秋、冬及月尺度上均有干旱发生。其中,秋季干旱最为严重,春季次之。在年代际变化方面,全省以20世纪90年代干旱最为严重,2000年以来的干旱次之;干旱出现既有全省性的大范围干旱,也有区域性的局部干旱,分布极不均匀,总体分布特征是北多南少;干旱发生强度分布呈现出关中最强、陕南次之、陕北最弱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陕西省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干旱强度
原文传递
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植被覆盖变化与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68
7
作者 王强 +4 位作者 戴声佩 芳芳 赵一飞 尹海霞 何旭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02-1308,共7页
利用1982~2006年间GIMMSAVHRR NDVI植被覆盖数据和气象站点气候数据,分析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区25a来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降水变化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采用残差分析法探讨了人类活动对研究区植被覆盖变化影响的空间格... 利用1982~2006年间GIMMSAVHRR NDVI植被覆盖数据和气象站点气候数据,分析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区25a来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降水变化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采用残差分析法探讨了人类活动对研究区植被覆盖变化影响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25a的年植被变化量增加幅度略大于减少幅度,植被覆盖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中Ⅰ区和Ⅳ区NDVI值上升最明显(P〈0.001),Ⅱ区则呈微弱下降趋势,而四大建设区植被覆盖度有不同程度提高;研究区植被和气温、降水整体呈正相关关系,17.74%的地区植被与气温呈负相关,而6.84%的地区呈正相关,10.60%的地区植被与降水呈负相关,19.53%的地区则呈正相关,植被与降水正相关面积明显大于植被与气温正相关面积,说明降水是研究区植被生长的关键因子;研究区植被残差年际变化显著正相关面积大于显著负相关面积,人类活动对植被建设作用要强于破坏作用,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带来的生态效益正在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北防护林工程区 NDVI 植被覆盖 气候因子 人类活动 相关分析
下载PDF
基于SPOT NDVI的祁连山草地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66
8
作者 戴声佩 +3 位作者 王海军 王亚敏 李丹 王兴梅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75-1080,共6页
基于RS、GIS技术和SPOT VGT-NDVI数据,运用累积平均法、均值法、趋势线分析法和影像差异法,分析了祁连山草地植被覆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并用Hurst指数动态预测祁连山草地植被覆盖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1999-2007年祁连山草... 基于RS、GIS技术和SPOT VGT-NDVI数据,运用累积平均法、均值法、趋势线分析法和影像差异法,分析了祁连山草地植被覆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并用Hurst指数动态预测祁连山草地植被覆盖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1999-2007年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呈缓慢增加趋势。典型草原和平原草地植被年均NDVIy和生长期NDVIg增加速率高于高寒草甸草地和沙漠草地。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增加和减少的面积分别为69776 km2和15928 km2,植被NDVI增加的区域分布在冷龙岭、拉脊山、大通山、达坂山、青海南山、走廊南山、托来山、托来南山等地区,减少的区域分布在乌鞘岭、大通河、石羊河、黑河、北大河、疏勒河等河流河谷以及青海湖周边地区。②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年内月和旬变化曲线均呈单峰型。③冷龙岭、宗务隆山、青海南山、镜铁山、拉脊山、乌鞘岭、大通河、黑河、北大河、疏勒河等河流河谷以及青海湖周边等地区未来草地植被覆盖有改善的趋势;走廊南山、托来山、托来南山、大通山以及湟水、石羊河等河流河谷地区未来草地植被覆盖有退化的趋势。沙漠草地、高寒草甸草地未来有改善的趋势;而典型草原和平原草地未来则有退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TNDVI 草地 时空变化 HURST指数 祁连山
原文传递
中国西北地区植被NDVI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63
9
作者 戴声佩 王海军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5-321,共7页
利用GIMMS/NDVI数据分析了中国西北地区1982-2006年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近25年来,中国西北地区年均植被NDVI增速为0.5%/10a,并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青海的中东部等地区植被NDVI显著增加;青海南... 利用GIMMS/NDVI数据分析了中国西北地区1982-2006年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近25年来,中国西北地区年均植被NDVI增速为0.5%/10a,并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青海的中东部等地区植被NDVI显著增加;青海南部地区、陕西和宁夏交界地区、甘肃部分地区,以及新疆部分地区的植被NDVI下降。从不同植被类型看:林地、草地和耕地的年均NDVI都在提高。研究表明:中国西北地区植被NDVI变化是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植被NDVI与气温、降水的年际变化整体上都呈弱的正相关。但与其年内变化则都呈显著的线性关系,当月均温量超过20℃时,植被NDVI呈下降趋势;当月降水量在0~100mm期间,植被NDVI随降水线性增长,当月降水量超过100mm之后,不再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和植被生态建设等人类活动对西北地区植被NDVI增加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植被 气候因子 人为影响 中国西北
原文传递
基于SPEI的华北地区近50年干旱发生强度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62
10
作者 周丹 +3 位作者 罗静 春玲 安美玲 王东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92-202,共11页
基于华北地区67个气象站1962-2011年的实测资料,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统计了近50 a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探讨了华北地区干旱发生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中度以上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干旱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来... 基于华北地区67个气象站1962-2011年的实测资料,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统计了近50 a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探讨了华北地区干旱发生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中度以上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干旱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来华北地区干旱发生强度呈明显的增强趋势,尤其是在20世纪80、90年代;华北地区干旱发生强度的整体特征是西北和东南部地区较强,东北和中西部地区较弱;造成华北干旱的最主要因素是降水量的起伏变化,这在20世纪80,90年代表现得特别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 干旱发生强度 时空分布
下载PDF
中国北方近57年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58
11
作者 王海军 +7 位作者 赵传燕 靳晓华 王兴梅 戴声佩 王亚敏 康淑媛 刘艳艳 李丹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43-650,共8页
通过分析中国北方近57年来气温时空变化特征,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理论,对中国北方气温变化进行定量化分析,阐述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57年来中国北方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升温趋势最快的是东北地区(0.25℃/10a),最慢的... 通过分析中国北方近57年来气温时空变化特征,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理论,对中国北方气温变化进行定量化分析,阐述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57年来中国北方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升温趋势最快的是东北地区(0.25℃/10a),最慢的是西北东区(0.12℃/10a)。各区年均、1月、7月气温的增温趋势呈非对称性,年均气温的升高主要得益于1月气温的贡献,7月各区升温趋势普遍较慢;中国北方年均气温变化存在突变现象,东北区是在1994年(a=0.05),华北区是在1997年(a=0.05),西北西和西北东分别为在1996年和1997年(a=0.05);年均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东北区分别以21a、6a、11a为第一、第二、第三主周期,华北区气温周期为22a,西北西区周期为12a,西北东区第一、第二、第三主周期分别为15a、8a、5.5a;中国北方各区气温变化一致性较强,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各区之间相关关系存在差异,东北和华北年均气温相关系数达到0.79(a=0.01),1月东北区和西北西区相关系数为0.19,7月东北区和西北东区的相关系数为0.26,未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气温 时空变化 突变 周期
下载PDF
生态脆弱带波动性、人口压力、脆弱度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41
12
作者 孙武 侯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69-373,共5页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经济系统的高波动性是生态脆弱带的显著特征之一。系统的波动性、人口压力、脆弱性三者之间在空间分布和成因上均有密切的联系。坝上后山地区粮食单产的波动性高 ,并自南向北递增 ;而以农牧业总产值为代表的土地...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经济系统的高波动性是生态脆弱带的显著特征之一。系统的波动性、人口压力、脆弱性三者之间在空间分布和成因上均有密切的联系。坝上后山地区粮食单产的波动性高 ,并自南向北递增 ;而以农牧业总产值为代表的土地生产力的波动性与粮食的波动性正好相反 ,从牧区向农牧区逐渐加大 ,在张北尚义一带形成高中心。在温饱型的热量营养标准下 ,人口的绝对和相对超载状况同土地生产力的波动性成正比 ,线性相关在 0 .83以上 ,空间分布规律与土地生产力的波动性一致。由此表明 ,草场开垦面积大 ,作物结构单一 ,种植业比重高 ,人口超载严重 ,波动性就高 ,农牧业的不稳定性就增强。生态脆弱带自然经济系统的高波动性是气候同社会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第一性生产力受气候特别是高跃变降水的强烈制约 ,另一方面人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尤其是滥垦给予了加强和放大。所以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波动性的高低实质上是对农林牧土地利用方式、产业结构、人口超载状况和整个系统稳定性的综合反映。因而 ,也是度量生态脆弱带脆弱度的实用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动性 土地生产力 人口 脆弱度指标 生态系统
下载PDF
1982—2015年中国北方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6
13
作者 何航 +3 位作者 侯启 李帅 马彬 马尚谦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0-80,共11页
基于中国北方1982—2015年GIMMS NDVI数据及408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采用极点对称模态分解(ESMD)方法、M K趋势检验、相关分析、趋势分析和极端气候指数,分析了1982—2015年中国北方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植被覆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 基于中国北方1982—2015年GIMMS NDVI数据及408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采用极点对称模态分解(ESMD)方法、M K趋势检验、相关分析、趋势分析和极端气候指数,分析了1982—2015年中国北方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植被覆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的响应。结果表明:1982—2015年中国北方植被NDVI以0.002(10 a)-1速度呈增加趋势(P<0.05),ESMD方法显示生长季NDVI呈波动上升;NDVI显著增加区域包括新疆北部天山及塔里木盆地北缘、甘肃祁连山区及陇南山地、黄土高原和河套平原、辽西低山丘陵一带、吕梁山及太行山区,NDVI显著减少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一带;从植被类型上来看,植被覆盖增加最多的是栽培植被、草地和荒漠植被;生长季NDVI与温度和降水整体呈正相关且对气温的响应更强烈,NDVI空间分布格局存在异质性;1982—2015年极端气温指数均呈极显著增加或减少趋势,极端降水指数中仅1日最大降水量、异常降水总量呈显著增加趋势;气温极值对NDVI的影响强于降水极值,最低气温和暖夜日数与NDVI关系最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GIMMS NDVI 3G V1.0数据集 时空变化 气候因子 极端气候 响应 极点对称模态分解(ESMD)
下载PDF
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生态经济研究 被引量:29
14
作者 苏志勇 徐中民 +3 位作者 志强 陈东景 龙爱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00-406,共7页
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是联系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纽带 ,从生态经济的角度 ,给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在总结水资源承载力的特点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将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纳入了生态经济系统的背景下进行综合集成研究 .以黑河流... 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是联系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纽带 ,从生态经济的角度 ,给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在总结水资源承载力的特点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将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纳入了生态经济系统的背景下进行综合集成研究 .以黑河流域中游为例 ,提出了研究水资源承载力的多目标模型和纳入生态价值模块的途径和方法 ,从价值量的角度对流域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进行了初步的耦合研究 ,并根据模型的优化分析结果分析了未来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 多目标分析 黑河流域 生态价值
下载PDF
干旱区绿洲荒漠带土壤水盐异质性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黑河中游张掖绿洲为例 被引量:45
15
作者 孟宝 +1 位作者 郝建秀 丁文晖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1-84,共4页
对黑河中游地区典型绿洲的土壤含水量与含盐量分析表明,在无灌溉情况下,绿洲及绿洲边缘过渡带表层土壤含水量水平分异明显,由绿洲区的20%左右递减到绿洲-荒漠生态过渡带的2.9%。绿洲-荒漠带土壤水分变化反映了人类利用绿洲水资源... 对黑河中游地区典型绿洲的土壤含水量与含盐量分析表明,在无灌溉情况下,绿洲及绿洲边缘过渡带表层土壤含水量水平分异明显,由绿洲区的20%左右递减到绿洲-荒漠生态过渡带的2.9%。绿洲-荒漠带土壤水分变化反映了人类利用绿洲水资源的程度,在绿洲地下水资源开发过度和绿洲边缘人类活动剧烈的区域均存在着生态裂谷,对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极为不利。绿洲-荒漠带土壤可溶性盐分含量的水平分异表现为绿洲土壤可溶性盐分含量比绿洲-荒漠生态过渡带和荒漠区低;绿洲界外区不同荒漠类型土壤含盐量变化不同,在绿洲外围沙质荒漠区,土壤含盐量较低,在绿洲外围砾质荒漠(戈壁)区,土壤含盐量明显高于绿洲区;荒漠区土壤含盐量的垂直变化表明,含盐量最高的聚集层一般不在表层,而在40~60cm的亚表层。受土壤水盐分异的影响,绿洲外围荒漠植被类型出现分异,从高位绿洲到中位绿洲,外围区荒漠植被的耐旱性和耐盐性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效应 土壤水盐分异 黑河中游 张掖绿洲
下载PDF
基于GIMMS AVHRR NDVI数据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 被引量:52
16
作者 王强 +3 位作者 戴声佩 邹悦 马中华 亚宁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613-1620,共8页
本文基于1982年-2006年连续25a的GIMMS AVHRR NDVI植被覆盖指数,采用了最大化NDVI均值法、提取植被覆盖度法和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方法,对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区的四大建设区(风沙区,西北荒漠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东北、华北平原区)... 本文基于1982年-2006年连续25a的GIMMS AVHRR NDVI植被覆盖指数,采用了最大化NDVI均值法、提取植被覆盖度法和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方法,对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区的四大建设区(风沙区,西北荒漠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东北、华北平原区)连续25a的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①近25a来,研究区植被NDVI平均值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增速为0.007/10a,其中风沙区和东北、华北平原区植被增速最明显,而西北荒漠区植被呈微弱下降趋势;②四大建设区植被覆盖度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覆盖度上升最快,比1982年提高了9.66%;③在1982年-1991年、1992年-2001年、2002年-2006年三个时期内,大兴安岭中、南部,小兴安岭中部,长白山东北段,燕山,辽西低山丘陵区,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东段,西北荒漠区东部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南部等地区的植被覆盖面积分别增加了472994km2、451032km2、435196km2;而在相同的三个时期,大兴安岭两侧,呼伦贝尔高原西部,三江平原北部,科尔沁沙地南端,西北荒漠区南部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北部等地区的植被覆盖面积分别减少了197717km2、270192km2、182690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三北防护林工程区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动态研究
原文传递
传统节日与当代社会 被引量:47
17
作者 刘魁立 萧放 +2 位作者 刘晓峰 周星 《民间文化论坛》 2005年第3期1-13,共13页
在全球化、现代化的浪潮中,中国正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世界格局之中,中国社会正经历着重大的历史变迁,民族文化传统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洗礼与考验。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它的命运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节日是否适应当代社... 在全球化、现代化的浪潮中,中国正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世界格局之中,中国社会正经历着重大的历史变迁,民族文化传统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洗礼与考验。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它的命运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节日是否适应当代社会生活,信息社会是否需要农业社会形成的节日传统,民间节日是否一定要进入官方假日体系,民族节日是否具有世界意义等,都是值得讨论的话题。为了让这些既具有理论性、又有着现实意义的前沿话题得到较为深入的研讨,并将研讨的内容传达给社会,受《民间文化论坛》编辑部的委托,我约请了几位一向关注中国传统节日研究方面的同仁,其中有我们的前辈学者,也有年轻的同道,从各自的角度发表了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看法。其中,刘魁立先生作为中国民俗学会的理事长,他的笔谈是针对当前社会上有人提出以立春替代传统春节(大年)的观点的文化思考,认为春节是一个重大的民族节日,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负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它是否变化要靠民众自己决定,不能用所谓“科学定日”来解决,用“科学”解决文化问题,是一种科学主义的表现,它不能真正解决节日文化问题,只能造成对节日文化的伤害;张勃对传统节日复兴过程中政府的职责进行了古今相比较的议论,认为我们应该强调政府干预的社会功效;刘晓峰则从中国传统节日的世界意义上进行了讨论,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在东亚具有广泛影响,在现实社会随着华人的脚步,中国传统节日也要扩展到世界主要地区,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成分;周星将当代中国节日分成“传统节庆体系”、“国家或政府主导的节庆体系”和“外来嵌入的节庆”三大“板块”,具体分析了三大板块动态关系,认为三者关系的变化可以看做是中国文化整体格局之动态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资源 节俗 民族文化内涵 民间文化 世界多元文化 刘魁立 中国民俗学会 动态趋势 张勃 历史过程
下载PDF
基于CLUE-S模型的黑河中游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研究——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 被引量:47
18
作者 戴声佩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36-348,共13页
由于传统的土地利用空间统计分析问题中存在固有的空间自相关效应,进而影响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概率模拟的精度。研究在CLUE-S模型中传统的二值Logistics回归的基础之上引入了空间自相关因子形成Autologistic回归模型,并将其用... 由于传统的土地利用空间统计分析问题中存在固有的空间自相关效应,进而影响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概率模拟的精度。研究在CLUE-S模型中传统的二值Logistics回归的基础之上引入了空间自相关因子形成Autologistic回归模型,并将其用于区域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结果表明:(1)考虑了土地利用类型空间自相关性的Autologistic回归模型在模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时能更好地反映真实土地利用分布格局。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及未利用地的空间格局拟合优度ROC值分别从0.914、0.820、0.697、0.635和0.798提高到0.924、0.892、0.766、0.716和0.835;(2)基于Autologistic回归分析的建模对CLUE-S模型的模拟精度有一定的提高。Autolo-gistic回归分析下模拟结果的Kappa指数0.935 4大于Logistic回归模拟结果 0.888 0;(3)通过模拟2020年研究区5种情景方案下土地利用格局,表明在不同情景方案下的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①自然增长情景方案下,耕地的增加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而建设用地的扩张则会促进研究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但林地和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地会加剧土地的退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②在3种水资源约束情景方案下,水资源对干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制约非常明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是改善干旱区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措施;③土地结构优化情景方案下土地利用比较全面地考虑到了流域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以及经济发展等需要,具有较强的合理性;④经济发展情景方案下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大量侵占周边耕地和草地,粮食安全会受到较大的威胁;⑤生态保护情景方案下林地、草地和水域等生态保护用地面积呈显著扩张,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 CLUE—S模型 情景模拟 空间自相关 黑河中游 甘州区
原文传递
紫花苜蓿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19
作者 赵桂琴 慕平 《草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6期9-18,共10页
牧草基因工程是近年来国内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紫花苜蓿是世界范围内栽培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大、研究最深入的优良豆科牧草,以其品质好、产量高而被誉为“牧草之王”。本研究结合国内外苜蓿基因工程研究动态,从生物胁迫、非生物胁迫、... 牧草基因工程是近年来国内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紫花苜蓿是世界范围内栽培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大、研究最深入的优良豆科牧草,以其品质好、产量高而被誉为“牧草之王”。本研究结合国内外苜蓿基因工程研究动态,从生物胁迫、非生物胁迫、品质改良等方面系统介绍了苜蓿转基因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对已有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就目前苜蓿基因工程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基因工程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47
20
作者 戴声佩 +4 位作者 王海军 王亚敏 郭玲霞 王兴梅 李丹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36-643,共8页
利用GIMMS/NDVI数据分析了中国西北地区1982-2006年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近25 a来,中国西北地区年均植被NDVI增速为0.5%/10 a,并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青海的中东部等地区植被NDVI显著增加;青海... 利用GIMMS/NDVI数据分析了中国西北地区1982-2006年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近25 a来,中国西北地区年均植被NDVI增速为0.5%/10 a,并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青海的中东部等地区植被NDVI显著增加;青海南部地区、陕西和宁夏交界地区、甘肃的部分地区以及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吐鲁番、塔里木河、托里等地区植被NDVI下降。从不同植被类型来看:林地、草地和耕地的年均NDVI都在提高。研究表明:中国西北地区植被NDVI变化是各种自然和人为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植被(林地等)变化更大程度上反映了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而人工植被(耕地等)变化更多体现的是人类活动的作用。不同高程、坡度、坡向上的植被NDVI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当海拔超过4 000 m时,植被NDVI增加趋势很小;坡度低于25°的坡地植被NDVI增加主要是由于近年来的植被建设;阳坡植被变化比阴坡活跃,植被改善趋势较强。植被NDVI与气温、降水的年际变化整体上都呈弱的正相关,温度上升使蒸发量增大,促进了土壤的干化,不利于植被生长,并且灌溉农业区的河水灌溉会降低农业植被NDVI和降水的相关程度。农业生产水平和植被生态建设等人类活动对西北地区植被NDVI增加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植被覆盖 气候因子 人为影响 中国西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