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5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初探 被引量:337
1
作者 广 张新时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93-200,共8页
本文根据植物的生理生态学特点及联系能量平衡方程和水量平衡方程的区域蒸散模式建立了联系植物生理生态学特点和水热平衡关系的植物的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该模型的建立为宏观地确定地带性景观的生产潜力、植物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区域分... 本文根据植物的生理生态学特点及联系能量平衡方程和水量平衡方程的区域蒸散模式建立了联系植物生理生态学特点和水热平衡关系的植物的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该模型的建立为宏观地确定地带性景观的生产潜力、植物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区域分布和全球分布,以及全球变化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气候生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植被 植被 净第一性生产力 模型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349
2
作者 广 张新时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1-19,共9页
本文根据巳建立的植物生理生态学特点与水热平衡关系的植物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对中国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现状及全球变化后的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在全球气候变化... 本文根据巳建立的植物生理生态学特点与水热平衡关系的植物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对中国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现状及全球变化后的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变化图景,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及监测和预测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及应采取的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净第一性生产力 全球气候变化
下载PDF
土壤有机碳的主导影响因子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365
3
作者 李保国 广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9-105,共7页
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积累和分解的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碳平衡。理解土壤有机碳蓄积过程对生物、物理和人为因素的响应,把握关键的控制因子是准确预测土壤有机碳在全球变化情景下对大气CO2的源/汇方向及准确评估碳... 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积累和分解的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碳平衡。理解土壤有机碳蓄积过程对生物、物理和人为因素的响应,把握关键的控制因子是准确预测土壤有机碳在全球变化情景下对大气CO2的源/汇方向及准确评估碳收支的关键。综述了土壤有机碳主导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并针对陆地碳循环特点,提出未来土壤有机碳研究应加强土壤有机碳过程与状态的定量化、土壤有机碳分解对环境因子的敏感性、氮沉降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土壤有机碳对气候变率的响应及其反馈作用,以及土壤有机碳动态的综合模拟5个方面的研究,为准确评估陆地碳收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碳库 土壤有机碳 全球变化 影响因子
下载PDF
标准化降水指标与Z指数在我国应用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70
4
作者 袁文平 广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23-529,共7页
利用分布于我国不同气候区的 7个气象台站 195 1~ 1995年的月降水资料 ,比较分析了标准化降水指标(Standardizedprecipitationindex,SPI)和在我国已成熟应用的Z指数。结果表明 ,SPI计算简单 ,资料容易获取 ,而且计算结果与Z指数有极好... 利用分布于我国不同气候区的 7个气象台站 195 1~ 1995年的月降水资料 ,比较分析了标准化降水指标(Standardizedprecipitationindex,SPI)和在我国已成熟应用的Z指数。结果表明 ,SPI计算简单 ,资料容易获取 ,而且计算结果与Z指数有极好的一致性。同时 ,由于SPI是通过概率密度函数求解累积概率 ,再将累积概率标准化而得 ,具有稳定的计算特性 ,消除了降水的时空分布差异 ,在各个区域和各个时段均能有效地反映旱涝状况 ,优于在我国广泛应用的Z指数。此外 ,SPI还可以计算不同时间尺度的指标值 ,能够满足不同水资源状况分析的要求。以北京为例 ,探讨了应用 4种时间尺度的SPI值反映 195 1~ 1995年期间的旱涝事件 ,发现SPI能准确地反映北京4 5年间的旱涝趋势 ,对于旱涝灾害有着良好的预测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降水指标 Z指数 干旱 中国 水资源评估
下载PDF
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公益的评估 被引量:248
5
作者 蒋延玲 广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26-432,共7页
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的量化指标 ,以我国森林为研究对象 ,根据全国第 3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 ( 1 984~ 1 988)及 Costanza等 ( 1 997)的森林生态系统公益资料计算了我国 38种主要森林类型生态系统公益的总价值约为 1 1 7.40 1亿美元 ... 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的量化指标 ,以我国森林为研究对象 ,根据全国第 3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 ( 1 984~ 1 988)及 Costanza等 ( 1 997)的森林生态系统公益资料计算了我国 38种主要森林类型生态系统公益的总价值约为 1 1 7.40 1亿美元 ,其中以森林营养循环的贡献最大 (约占 40 % ) ,而原材料 (包括木材、燃料、饲料 )的贡献仅占 1 5% ,反映出森林生态系统公益的显著性。研究发现 ,各森林类型的生态系统公益 ( Va)与其总生产力 ( Tp)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 :Ln( Va) =1 0 8.2 1 ( Tp) 0 .93,R2 =0 .844。这对于简化生态系统公益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为合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森林资源提供了科学的量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生态系统公益 评估
下载PDF
干旱指标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展望 被引量:327
6
作者 袁文平 广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6期982-991,共10页
干旱作为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已经对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尽管关于干旱和干旱指标已有大量研究,但是由于干旱自身的复杂特性和对社会影响的广泛性,干旱指标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地域和时间范围内,难以准确反映干旱发生的... 干旱作为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已经对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尽管关于干旱和干旱指标已有大量研究,但是由于干旱自身的复杂特性和对社会影响的广泛性,干旱指标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地域和时间范围内,难以准确反映干旱发生的内在机理。为此有必要对干旱定义及国内外主要的干旱指标加以综述和评价,为干旱的监测和评估,特别是为全球变化中的气候—植被关系研究提供方法和依据。将干旱分为4种类型: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并对当前国内外主要的干旱指标进行介绍,指出了其适用范围,并在归纳现有干旱指标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干旱指标的研究方向和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干旱指标 气象干旱指标 农业干旱指标 水文干旱指标 社会经济干旱指标
下载PDF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贮量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277
7
作者 赵敏 广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0-54,共5页
利用中国第四次 (1989~ 1993年 )森林资源清查资料 ,指出中国森林植被的总碳贮量和碳密度分别为3778.1Tg(1Tg =10 12 g)和 4 1.32 1Mg/hm2 (1Mg =10 6g) ,其分布很不均衡 ,东北和西南各省的碳贮量和碳密度较大。中国森林碳贮量约占世界... 利用中国第四次 (1989~ 1993年 )森林资源清查资料 ,指出中国森林植被的总碳贮量和碳密度分别为3778.1Tg(1Tg =10 12 g)和 4 1.32 1Mg/hm2 (1Mg =10 6g) ,其分布很不均衡 ,东北和西南各省的碳贮量和碳密度较大。中国森林碳贮量约占世界的 1.1% ,森林碳密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但中国森林以中、幼龄林为主 ,占 80 %以上 ,表明中国森林植被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 ,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作用。同时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标准系数法定量分析了气候因子对森林植被碳贮量的影响程度 ,指出气温对森林植被碳贮量的贡献大于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清查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标准系数法 因子分析法 森林植被碳密度
下载PDF
锡林河流域羊草草原群落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201
8
作者 李凌浩 王其兵 +2 位作者 白永飞 广 邢雪荣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80-686,共7页
采用碱液吸收法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羊草 (L eymus chinensis)草原群落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了连续 2年的野外测定 ,并通过多元回归手段对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 1998~ 1999年两个生长季羊草群落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动态均为单... 采用碱液吸收法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羊草 (L eymus chinensis)草原群落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了连续 2年的野外测定 ,并通过多元回归手段对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 1998~ 1999年两个生长季羊草群落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动态均为单峰型曲线 ,最大值出现在 7月下旬 ;2 ) CO2 释放速率、气温和土壤含水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L n Res=5 .85 96 + 0 .0 12 5 M+ 0 .0 394T+ 0 .0 0 49M× T,R2 =0 .70 96 ,表明约有 70 %的土壤呼吸量变化是由气温和土壤含水量共同决定的 ,其中以温度为主 (Res=2 5 6 .75 T0 .6 5 5 7,R2 =0 .5 779) ,Q1 0 在 2 .0~ 3.0之间 ;3)羊草无放牧群落生长季的土壤呼吸总量在 2 49.4~ 32 0 .7g C.m- 2 .a- 1之间 ,放牧群落在 2 37.0~ 30 5 .6 g C.m- 2 .a- 1之间 ,放牧对土壤呼吸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速率 CO2释放量 羊草草原 过度放牧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研究展望 被引量:243
9
作者 广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5年第1期80-94,共15页
综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干旱、洪涝、高温热浪、低温灾害)和农业病虫害的变化趋势与规律,从农业生产潜力变化、作物种植制度变化和作物品质变化等方面阐明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事实,分析了气候... 综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干旱、洪涝、高温热浪、低温灾害)和农业病虫害的变化趋势与规律,从农业生产潜力变化、作物种植制度变化和作物品质变化等方面阐明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事实,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和中国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在此基础上,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农业生产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指出了当前中国关于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研究需要重视的方面,为确保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农业生产安全及粮食安全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业生产 影响 中国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192
10
作者 潘根兴 高民 +5 位作者 胡国华 魏钦平 杨晓光 张文忠 广 邹建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698-1706,共9页
未来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的稳定事关中国的长远持续发展,国内外气候变化研究界和农业气象研究界对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的评估未有一致的认识。本文从农业科学角度讨论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涉及的气象资源、土地资源、农业... 未来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的稳定事关中国的长远持续发展,国内外气候变化研究界和农业气象研究界对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的评估未有一致的认识。本文从农业科学角度讨论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涉及的气象资源、土地资源、农业生物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从作物生长和经济产量形成的角度讨论和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种植业、养殖业不同产业行业的影响,气候变化中一些趋势性变化因不同作物和不同区域而异,例如温度和CO_2浓度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不同作物和不同时相而异,反之,极端性气候/天气事件对农业不同行业的生产都显得危害很大,而气候变化中区域性干旱将成为我国未来农业生产愈来愈严重的挑战。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甚为复杂,一些气候变化因子的实际影响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当前,定量评价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存在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中国农业 农业生产 农业气象
下载PDF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生物量估算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被引量:156
11
作者 赵敏 广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8期1468-1472,共5页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森林生物量估算是在景观、区域甚至全球尺度上评估森林碳收支的重要手段 ,且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全球变化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 3种常见的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估算生物量的方法及其不足进行较为系统...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森林生物量估算是在景观、区域甚至全球尺度上评估森林碳收支的重要手段 ,且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全球变化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 3种常见的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估算生物量的方法及其不足进行较为系统概述的基础上 ,指出了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1)综合考虑森林生物学因素与非生物学因素对森林生物量的影响 ,特别是蓄积量和林龄 ,以及气候因子在估算生物量中的作用 ;2 )明确森林总生物量与活立木生物量的关系 ;3)建立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遥感驱动生物量估算模型 ,为森林生物量的准确估算提供方法和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清查资料 森林生物量 模型
下载PDF
放牧强度对羊草草原的影响 被引量:128
12
作者 王玉辉 何兴元 广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45-49,共5页
研究放牧强度对羊草草原植物群落组成、数量特征、生物量及土壤特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 ,羊草草原的植被盖度和生物量随之降低 ,优势羊草群落将逐渐被盐生植物所替代 ,群落结构趋于简化 ,物种向旱生化和盐生化演替... 研究放牧强度对羊草草原植物群落组成、数量特征、生物量及土壤特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 ,羊草草原的植被盖度和生物量随之降低 ,优势羊草群落将逐渐被盐生植物所替代 ,群落结构趋于简化 ,物种向旱生化和盐生化演替。同时土壤容重、含水量、有机质和氮、磷、钾、钙、镁等营养元素含量亦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春季过度放牧对土壤表层的水分、有机质和钙、镁等元素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因此 ,制定科学的草原管理措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强度 羊草草原 群落特征 土壤特性
下载PDF
土壤水分胁迫对玉米形态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0
13
作者 白莉萍 隋方功 +3 位作者 孙朝晖 葛体达 吕银燕 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556-1560,共5页
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加剧的干旱化将对我国主要粮食和最重要的饲料作物玉米产生严重影响。为增进玉米对干旱化响应与适应的理解及制定应对策略 ,利用大型活动遮雨棚及池栽对玉米进行了全程水分控制试验研究。对不同土壤水分胁迫下的玉米形... 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加剧的干旱化将对我国主要粮食和最重要的饲料作物玉米产生严重影响。为增进玉米对干旱化响应与适应的理解及制定应对策略 ,利用大型活动遮雨棚及池栽对玉米进行了全程水分控制试验研究。对不同土壤水分胁迫下的玉米形态表征、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分析表明 ,玉米受干旱胁迫的影响程度因受旱轻重、持续时间以及生育进程的不同而不同 ,受旱越重 ,持续时间越长 ,影响越甚。大喇叭口期前 ,玉米株高和生物产量受有限供水或轻度干旱影响不算很大 ,但从大喇叭口期后直至抽雄和灌浆期 ,轻度干旱胁迫持续久了也会对株高和生物产量产生较大不良影响。严重干旱胁迫则从拔节始至灌浆期均对株高和生物产量影响更为不利。进而引起果穗性状恶化 ,穗粒数和百粒重减小 ,最终导致经济产量大幅下降。说明玉米生育前期(大喇叭口期前 )进行有限的控水可行。而玉米生育前期干旱胁迫将使生育进程明显延缓 ,严重干旱胁迫可使抽雄、吐丝期较水分充足滞后 4 d左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胁迫 玉米 形态 产量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中国东北样带(NECT)土壤碳、氮、磷的梯度分布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32
14
作者 王淑平 广 +1 位作者 吕育财 邹建军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13-517,共5页
以中国东北样带 (NECT)为依托 ,基于沿样带的野外观测和土壤实测数据 ,分析了沿样带的土壤碳、氮、磷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年降水、年均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样带内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有效氮、土壤全磷、土壤有效磷沿经度... 以中国东北样带 (NECT)为依托 ,基于沿样带的野外观测和土壤实测数据 ,分析了沿样带的土壤碳、氮、磷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年降水、年均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样带内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有效氮、土壤全磷、土壤有效磷沿经度均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趋势 ;降水量和温度对土壤碳、氮、磷的作用强度顺序分别为土壤有效氮、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和土壤有效磷 ;并建立了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有效氮、土壤全磷、土壤有效磷与年降水、年均温之间的多项式回归方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样带 梯度分布 气候因子 土壤碳 土壤氮 土壤磷 回归分析 陆地生态系
下载PDF
水分胁迫下夏玉米根叶保护酶活性变化及其对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26
15
作者 葛体达 隋方功 +2 位作者 白莉萍 吕银燕 广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22-928,共7页
利用防雨旱棚,研究了水分胁迫下夏玉米根叶保护酶系活性变化及其对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下,玉米根系、叶片保护酶系SOD、CAT、POD活性均在生长发育前中期显著升高而后期下降,根系SOD、CAT和POD活性小于叶片。膜脂... 利用防雨旱棚,研究了水分胁迫下夏玉米根叶保护酶系活性变化及其对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下,玉米根系、叶片保护酶系SOD、CAT、POD活性均在生长发育前中期显著升高而后期下降,根系SOD、CAT和POD活性小于叶片。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随水分胁迫程度加剧而增加,且根系MDA含量小于叶片MDA含量。研究还表明,在水分胁迫下,玉米根系保护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作用对水分胁迫的反应和叶片保护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作用对水分胁迫的反应呈正相关关系,且绝大多数的相关系数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此外,叶片与根系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水分胁迫导致夏玉米果穗性状恶化,经济产量大幅下降。造成减产的主要原因是每穗粒数的减少和百粒重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胁迫 夏玉米 根系 叶片 保护酶活性 膜脂过氧化作用
下载PDF
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118
16
作者 广 郑元润 +1 位作者 陈四清 罗天祥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11,共10页
本文利用中国125组天然成熟林森林资料及Efimova在IBP期间获得的世界各地的23组森林、草地及荒漠等自然植被资料及相应的气候资料对目前流行的气候生产潜力模型:Miami模型、ThornthwaiteMemori... 本文利用中国125组天然成熟林森林资料及Efimova在IBP期间获得的世界各地的23组森林、草地及荒漠等自然植被资料及相应的气候资料对目前流行的气候生产潜力模型:Miami模型、ThornthwaiteMemorial模型、Chikugo模型、综合模型及北京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hikugo模型、北京模型与综合模型都能较好地反应森林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状况,但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北京模型与综合模型能较好地反应自然植被的NPP,而Chikugo模型的计算值偏小;同时,根据综合模型对中国自然植被NPP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国自然植被NPP的分布趋势是东南沿海最高,依次向西北内陆递减,直至西北沙漠荒漠区最低;在全球增温条件下,自然植被NPP均有所增加,在湿润地区增加幅度较大,而在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增加幅度较小。研究还表明,限制我国自然植被NPP的主要原因在于水分供应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全球变化 自然植被 生产力模型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与碳循环 被引量:101
17
作者 广 王玉辉 +1 位作者 蒋延玲 杨利民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50-254,共5页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对于全球碳循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总结国内外有关森林砍伐以及森林、草地转变成农田对于碳循环的影响 ,阐述了可能引起全球“未知汇”现象的重要原因 ,强调未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对于全球碳循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总结国内外有关森林砍伐以及森林、草地转变成农田对于碳循环的影响 ,阐述了可能引起全球“未知汇”现象的重要原因 ,强调未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应充分重视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对于全球碳循环的影响研究 ,包括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的不同发展阶段 (自然与退化生态系统 )、利用方式的改变 (森林转化为人工林或农田 ,草地转化为农田、退耕还林草等 )所引起的碳库类型转换的增汇机理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 ,并指出了建立统一观测方法与规范的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网络 ,发展针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特点、具有自主产权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陆地生态系统 类型转变 碳源 全球变化
下载PDF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大针茅草原土壤呼吸和凋落物分解的CO_2排放速率研究 被引量:82
18
作者 陈四清 崔骁勇 +1 位作者 广 李凌浩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9年第6期645-650,共6页
根据静态气室法对大针茅(StipagrandisSmirn)草原整个生长季土壤呼吸和地表凋落物分解释放CO2量的测定结果,分析了大针茅草原土壤呼吸和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季节动态,并探讨了其与地上、地下生物量及环境因子的关... 根据静态气室法对大针茅(StipagrandisSmirn)草原整个生长季土壤呼吸和地表凋落物分解释放CO2量的测定结果,分析了大针茅草原土壤呼吸和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季节动态,并探讨了其与地上、地下生物量及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整个观测期内,大针茅草原由土壤呼吸和地表凋落物分解所释放CO2速率的季节动态呈梯形曲线,8月下旬达到最大值2.51gC·m-2·d-1;(2)CO2排放速率的季节变化趋势与地上生物量,尤其是地上绿色生物量部分的季节动态有一定同步性,而与地下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趋势不同步,甚至相反;(3)地表凋落物层有减缓土壤向大气排放CO2的作用;(4)土壤呼吸和地表凋落物分解释放CO2的速率(y)与土壤湿度(x)显著相关,其对数回归模型为:y=3.469log10x-2.053(r=0.92,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针茅草原 土壤呼吸 凋落物分解 生物量
下载PDF
植物氮代谢及其环境调节研究进展 被引量:111
19
作者 许振柱 广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511-516,共6页
氮代谢是植物的基本生理过程之一 ,也是参与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物氮素同化的主要途径是经过硝酸盐还原为铵后直接参与氨基酸的合成与转化 ,期间硝酸还原酶 (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酰胺合酶 (GOGAT)、天冬酰胺转氨酶... 氮代谢是植物的基本生理过程之一 ,也是参与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物氮素同化的主要途径是经过硝酸盐还原为铵后直接参与氨基酸的合成与转化 ,期间硝酸还原酶 (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酰胺合酶 (GOGAT)、天冬酰胺转氨酶 (AspAT)等关键酶参与了催化和调节 .以氨基酸为主要底物在细胞中合成蛋白质 ,再经过对蛋白质的修饰、分类、转运及储存等 ,成为植物有机体的组成部分 ,同时与植物的碳代谢等协调统一 ,共同成为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 .文中概述了植物氮素同化的途径、几种关键酶的特性和调控机制 ,简述了氮素代谢的信号传导、植物细胞蛋白质的形成、转运、储存和降解过程 .基于水分胁迫等关键生态因子对氮代谢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的评述 ,强调了未来需加强研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理学 氮代谢 环境调节机制 水分胁迫 关键酶
下载PDF
全球变化的中国气候-植被分类研究 被引量:107
20
作者 广 张新时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6年第1期8-17,共10页
区域潜在蒸散具有作为植被-气候相关分析与分类的综合气候指标的功能。根据区域潜在蒸散对气候-植被分类的热量与水分指标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中国气候-植被分类进行了初步的定量研究。根据该模式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 区域潜在蒸散具有作为植被-气候相关分析与分类的综合气候指标的功能。根据区域潜在蒸散对气候-植被分类的热量与水分指标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中国气候-植被分类进行了初步的定量研究。根据该模式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应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我国自然植被在气温增加2℃或4 ℃、降水增加20% 时, 森林和草原的面积都有所减少,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沙漠化趋势增强。特别是青藏高原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因而可以作为全球变化的先兆区或预警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气候 气候-植被分类 全球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