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老中国土地上的新兴神话──海派小说都市主题研究 |
吴福辉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48
|
|
2
|
新市民传奇:海派小说文体与大众文化姿态 |
吴福辉
|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
1994 |
34
|
|
3
|
“主流型”的文学史写作是否走到了尽头?——现代文学史质疑之三 |
吴福辉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9
|
|
4
|
“五四”白话之前的多元准备 |
吴福辉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7
|
|
5
|
关于都市、都市文化和都市文学 |
吴福辉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8
|
|
6
|
作为文学(商品)生产的海派期刊 |
吴福辉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14
|
|
7
|
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京派小说选》前言 |
吴福辉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7 |
16
|
|
8
|
京派海派小说比较研究 |
吴福辉
|
《学术月刊》
|
1987 |
13
|
|
9
|
现代文学:学科历史与未来走向——吴福辉先生访谈录 |
吴福辉
邵宁宁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3
|
|
10
|
莫言的“‘铸剑’笔意” |
吴福辉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3
|
|
11
|
城乡、沪港夹缝间的生命回应——从徐(讠于)后期小说看一类中国现代作家 |
吴福辉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8
|
|
12
|
寻找多个起点,何妨返回转折点——现代文学史质疑之一 |
吴福辉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1
|
|
13
|
海派文学与现代媒体:先锋杂志、通俗画刊及小报 |
吴福辉
|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
2005 |
10
|
|
14
|
多棱镜下有关现代上海的想象——都市文学笔记 |
吴福辉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6
|
|
15
|
施蛰存对“新感觉派”身份的有限认同 |
吴福辉
|
《汉语言文学研究》
|
2010 |
9
|
|
16
|
大陆文学的京海冲突构造 |
吴福辉
|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
1989 |
9
|
|
17
|
汪曾祺坦然欣然自认属于京派 |
吴福辉
|
《现代中文学刊》
|
2011 |
8
|
|
18
|
今日研究胡风与沈从文的意义 |
吴福辉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4
|
|
19
|
背负历史记忆而流离的中国人——白先勇小说新论 |
吴福辉
|
《文艺争鸣》
CSSCI
|
1993 |
9
|
|
20
|
赵树理的文学影响力何在 |
吴福辉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