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别造山带地壳速度结构与动力学 被引量:89
1
作者 董树文 吴宣志 +7 位作者 高锐 卢德 李英康 何义权 汤加富 曹奋扬 侯明金 黄德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49-361,共13页
1994年完成的大别造山带深地震测深剖面(全长420km)穿越了华北地块,大别造山带和扬子地块三个构造单元.获得了垂向成层、横向分块的地壳纵、横波速度结构.结合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大别山地壳可分为三层:上地壳是多重叠覆的... 1994年完成的大别造山带深地震测深剖面(全长420km)穿越了华北地块,大别造山带和扬子地块三个构造单元.获得了垂向成层、横向分块的地壳纵、横波速度结构.结合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大别山地壳可分为三层:上地壳是多重叠覆的构造岩石层,中地壳为韧性变形层,下地壳整体成分偏酸性.大别山地表及浅部的超高压变质岩石具有典型的薄皮构造特征.本文提出大别山不同期双向俯冲造山模式和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反向加楔退拔折返机制;大别山腹地至今仍保留6-8km厚的山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造山带 超高压质带 地壳速度结构 动力学
下载PDF
横过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盆地结合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 被引量:65
2
作者 高 锐 黄东定 +7 位作者 卢德 钱桂 李英康 匡朝阳 李秋生 李朋武 冯如进 管 烨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7期1874-1879,共6页
横过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盆地结合地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 揭示出青藏高原西北缘山-盆结合地带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精细结构, 发现了青藏高原西北缘岩石圈向北俯冲, 并与向南俯冲的塔里木岩石圈在西昆仑山下相碰撞的证据. 这种大陆岩石... 横过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盆地结合地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 揭示出青藏高原西北缘山-盆结合地带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精细结构, 发现了青藏高原西北缘岩石圈向北俯冲, 并与向南俯冲的塔里木岩石圈在西昆仑山下相碰撞的证据. 这种大陆岩石圈相向俯冲碰撞图像, 确定了西昆仑山与塔里木盆地在岩石圈尺度的耦合关系, 反映出陆内大陆-大陆的碰撞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造山带 塔里木盆地 深部地震反射 结合带
原文传递
横跨天山的人工爆炸地震剖面 被引量:47
3
作者 卢德 李秋生 +4 位作者 高锐 李英康 李德兴 刘文 张之英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982-988,共7页
横跨天山的人工爆炸地震测深剖面揭示出天山的地壳结构.结果表明,天山地壳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两层结构,层速度和厚度纵向和横向变化都很大.上地壳底部断续分布低速层.莫霍面深度在奎屯地区为 47 km,沙雅地区为 50 km.天... 横跨天山的人工爆炸地震测深剖面揭示出天山的地壳结构.结果表明,天山地壳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两层结构,层速度和厚度纵向和横向变化都很大.上地壳底部断续分布低速层.莫霍面深度在奎屯地区为 47 km,沙雅地区为 50 km.天山之下莫霍面变深,北天山和南天山交界处之下达到最深,为 62 km.地壳P波平均速度6.1~6.3 km/s,上地幔顶部 P波速度为 8.15 km/s.奎屯炮记录的剖面识别出两组可靠的莫霍面反射波震相P_(m1)和P(m2).P_(m1)和P(m2)在炮检距190~210km段有 20~30 km的叠置和错断.计算结果表明,莫霍面在北天山之下发生 10 km左右的错断,南深达 62 km,北浅达 52 km,莫霍面北倾下插.天山莫霍面的结构样式与某些碰撞型造山带相比有类似的结构,这可解释为塔里木板块向天山之下俯冲.这个陆内俯冲是导致新生代天山隆升的动力学机制.P_(m1)和P_(m2)震相的发现是塔里木板块向北俯冲的地震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地壳结构 造山带 人工爆炸地震剖面 隆升
原文传递
新疆地学断面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西昆仑-塔里木结合带岩石圈细结构 被引量:42
4
作者 高锐 肖序常 +4 位作者 刘训 管烨 李秋生 卢德 李朋武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47-552,共6页
横过西昆仑 塔里木结合地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 ,首次揭露出新疆地学断面南部山盆结合部位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精细结构 ,发现了塔里木岩石圈下部南倾、西昆仑山岩石圈下部北倾的强反射特征 ,它们相向倾斜、相互交织 ,构成了塔里木岩石圈... 横过西昆仑 塔里木结合地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 ,首次揭露出新疆地学断面南部山盆结合部位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精细结构 ,发现了塔里木岩石圈下部南倾、西昆仑山岩石圈下部北倾的强反射特征 ,它们相向倾斜、相互交织 ,构成了塔里木岩石圈挤入到西昆仑北带之下 ,与青藏高原西北缘岩石圈相碰撞的地震证据。深地震反射剖面还揭示出西昆仑山与塔里木盆地在岩石圈尺度呈“V”型的盆山耦合关系 ,这种“V”型的耦合关系代表了陆内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西昆仑 塔里木 深地震反射 陆-陆碰撞 盆山耦合 岩石圈 细结构 新疆地学断面
下载PDF
新疆地学断面(泉水沟-独山子)深地震测深成果综合研究 被引量:43
5
作者 李秋生 卢德 +6 位作者 高锐 张之英 刘文 李英康 李敬卫 范景义 熊贤明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34-540,共7页
新疆地学断面 (泉水沟 独山子 )深地震测深剖面的分段成果已经先期分别发表 ,根据已经发表的资料 ,本文着重全线震相的对比 ,并讨论地壳构造与地质演化的关系。该剖面全长约 12 0 0km ,南起西昆仑山 ,穿过塔里木盆地 ,跨越天山 ,止于准... 新疆地学断面 (泉水沟 独山子 )深地震测深剖面的分段成果已经先期分别发表 ,根据已经发表的资料 ,本文着重全线震相的对比 ,并讨论地壳构造与地质演化的关系。该剖面全长约 12 0 0km ,南起西昆仑山 ,穿过塔里木盆地 ,跨越天山 ,止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该剖面共设 12个炮点 ,共用炸药 2 0t,投入地震仪 12 0台 ,共获有效三分量记录 973个。在折合时间记录截面图上识别出 6个震相 (Pg,P2 ,P3,P4,Pm,Pn) ,经走时反演和射线追踪拟合获得速度结构模型。最终的模型显示塔里木盆地主体的地壳厚度为 3 8~ 4 6km ,而且塔里木南缘的Moho界面南倾 ,与结晶基底南倾的角度大体一致。从塔中隆起至西昆仑山前 ,Moho面深度从 4 0± 2km加深到 5 7km ,但继续向南深入到西昆仑北坡之下 ,Moho产状变平 ,深度减小到 5 4km。以西昆仑北坡基底抬升、下地壳增厚和山前凹陷内存在巨厚沉积的观测事实为依据 ,推断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壳向西昆仑山下俯冲 ,但俯冲的距离和深度可能有限。天山地区观测到了清楚的Pn 震相 ,速度为 8.15km/s。整个天山地区Moho平均深度为 5 2km ,地壳结构复杂 ,其中地壳为 3~ 7km厚 ,速度值 5 .6km/s的低速层。中天山之下的Moho略显隆起 ,中、北天山交界处Moho明显错断。地壳内部各层厚度横向变化较大 ,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山 塔里木盆地 天山 爆炸地震剖面 深地震测深 莫霍面
下载PDF
横跨西昆仑-塔里木接触带的爆炸地震探测 被引量:32
6
作者 李秋生 卢德 +8 位作者 高锐 李敬卫 范井义 熊贤明 张之英 刘文 李英康 闫全人 李德兴 《中国科学(D辑)》 CSCD 2000年第B12期16-21,共6页
横跨西昆仑与塔里木接触带的爆炸地震宽角反射剖面,揭示了青藏高原北缘陆-陆碰撞带的深部地壳结构.剖面图显示,塔里木盆地的结晶基底与Moho面产状一致,整个地壳似厚板状向南倾,倾角 5℃-7℃,在塔里木南部 150 km的... 横跨西昆仑与塔里木接触带的爆炸地震宽角反射剖面,揭示了青藏高原北缘陆-陆碰撞带的深部地壳结构.剖面图显示,塔里木盆地的结晶基底与Moho面产状一致,整个地壳似厚板状向南倾,倾角 5℃-7℃,在塔里木南部 150 km的距离上, Moho面 深度由 40 km增加到 57 km.展现了一幅塔里木向西昆仑山下俯冲的几何图像.西昆仑 北坡的地壳结构具有明显的受挤压缩短的特征:基底抬升,界面北倾,Moho面突然抬 起并变平,下地壳厚达 20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山 塔里木盆地 爆炸地震剖面 地壳结构 莫霍面 地震探测
全文增补中
青藏高原北部沱沱河—格尔木地区的地壳结构和深部作用过程 被引量:20
7
作者 卢德 王香泾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0年第2期227-237,共11页
通过对沱沱河—格尔木地区地震测深资料的重新解释,给出了该区地壳的二维速度分布剖面及Q值分布。上地壳横向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区性。该分区范围大体与“亚东—格尔木项目”中所划分出的地体相一致。地震资料为本区划分地体提供了佐... 通过对沱沱河—格尔木地区地震测深资料的重新解释,给出了该区地壳的二维速度分布剖面及Q值分布。上地壳横向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区性。该分区范围大体与“亚东—格尔木项目”中所划分出的地体相一致。地震资料为本区划分地体提供了佐证。 本文讨论了地体的拼合、碰撞的深部作用过程。认为上地壳的逆冲、叠覆,中、下地壳的挤压增厚,以及岩浆的贯入,壳幔物质的混合导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沱沱河 地壳结构 格尔木地区 上地壳 逆冲 隆升 地震测深 青藏高原北部 低速层 地震资料
下载PDF
新疆地学断面(独山子-泉水沟)走廊域及邻区地球物理调查综合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高锐 管烨 +5 位作者 贺日政 史大年 李德兴 李秋生 卢德 李力军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27-533,共7页
沿新疆地学断面 (独山子 泉水沟 )走廊域实施了多种地球物理方法调查研究。对岩石圈现今活动性、位场异常图像处理与岩石圈变形踪迹、地体基底构造与边界断裂划分等进行了综合研究。整条地学断面处于近SN向的挤压环境中。挤压力一方面... 沿新疆地学断面 (独山子 泉水沟 )走廊域实施了多种地球物理方法调查研究。对岩石圈现今活动性、位场异常图像处理与岩石圈变形踪迹、地体基底构造与边界断裂划分等进行了综合研究。整条地学断面处于近SN向的挤压环境中。挤压力一方面来自印度板块向北的推挤 ,另一方面来自增厚岩石圈根带下沉的拖力。塔里木岩石圈呈刚性 ,且整体变形 ,对应力的传播起到放大的作用。阿尔金断裂向南延展进入西昆仑造山带 ,南端与泉水沟断裂相接 ,并且斜截了库地断裂和康西瓦断裂。中天山地体与北天山地体与准噶尔盆地统属同一基底构造区 ,南天山地体与北塔里木统属同一基底构造区。南北塔里木是 2个基底性质不同的地体。 4 0°N是分割南北塔里木的地体边界断裂。研究结果表明 ,新疆新构造运动不是古板块的简单复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地学断面 西昆仑 天山 塔里木 地球物理综合研究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壳结构构造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16
9
作者 崔作舟 尹周勋 +2 位作者 高恩元 卢德 傅维洲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0年第2期215-226,共12页
本文对1977—1983年间在青藏高原所进行11条爆炸地震剖面进行了重新解释;归纳了高原地壳结构9个方面的特点;论述了高原深部构造特征及与表层构造的相似性;讨论了高原的地震分布与地壳结构构造的关系。
关键词 地壳结构 地震测深 地震分布 震源机制解 莫霍面 地震剖面 地壳模型 主压应力轴 震源深度 震中分布
下载PDF
大别山造山带深部地质初探 被引量:9
10
作者 董树文 吴宣志 +7 位作者 高锐 卢德 李英康 何义权 汤加富 曹奋杨 侯明金 黄德志 《中国地质》 CAS CSCD 1997年第1期32-37,共6页
大别山造山带之所以成为造山带研究热点,是因为出露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以柯石英榴辉岩(见封3照片1)(Xu Z.Q.1987,Wang X.et al.1989.Okay et al.1989)和含金刚石榴辉岩(Xu S.T.et al.1992)为代表的超高压(UHP)
关键词 大别山 造山带 深部地质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地壳泊松比结构与超高压变质带——来自宽角反射与近垂直反射剖面的启示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英康 董树文 +2 位作者 张中杰 高锐 卢德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5-23,共9页
综合宽角反射、近垂直反射的探测结果和有关地质资料,对大别造山带地壳结构和超高压变质带研究显示:大别造山带地壳具有层块结构特征。沿安义—庄墓剖面,上地壳有7个弹性块体,中地壳有5个,下地壳有4个。扬子与华北地块的主缝合带是超高... 综合宽角反射、近垂直反射的探测结果和有关地质资料,对大别造山带地壳结构和超高压变质带研究显示:大别造山带地壳具有层块结构特征。沿安义—庄墓剖面,上地壳有7个弹性块体,中地壳有5个,下地壳有4个。扬子与华北地块的主缝合带是超高压变质带,扬子地块与大别造山带的现今分界线是与郯庐断裂相交的太湖—马庙断裂,磨子潭—晓天断裂是大别造山带的北界,北淮阳构造带呈楔状向下插入,它与华北地块的分界是肥中断裂。郯庐断裂在中、上地壳近于直立,下地壳向西倾斜。超高压变质带的厚度为5~7km,产状向北插入到北大别块体之下,折返过程是构造就位,不是大别山的均匀抬升,折返的主运动面是水吼—五河高温剪切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造山带 弹性特征 层块结构 超高压变质带 缝合带 地壳结构
下载PDF
藏南帕里至达吉地带的上地壳结构特征──REFTEK顺带广角地震观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黄立言 卢德 +2 位作者 赵文津 Yizhaq马可夫斯基 S.L.克来姆佩雷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1996年第2期165-176,共12页
本文主要介绍1992年中美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深剖面与综合研究项目第一阶段(INDEPTHI-1)广角地震观测资料利用Seis81程序(Cerveny,1981)进行二维解释所获得的帕里一达吉地带的上地壳结构特征。主要... 本文主要介绍1992年中美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深剖面与综合研究项目第一阶段(INDEPTHI-1)广角地震观测资料利用Seis81程序(Cerveny,1981)进行二维解释所获得的帕里一达吉地带的上地壳结构特征。主要成果为:(1)前寒武结晶基底之顶界表现为R1界面。据本项目地质调查,藏南拆离系(STDS)在帕里以北约10km处出露,向北缓倾并向地下延伸。认为R1界面不仅是结晶基底之顶界的反映,而且STD可能沿着R1界面展布,也即R1界面同时是一条沉积盖层和基底之间的拆离层。R1界面埋深3±0.6—11±0.6km。(2)上述拆离层在萨马达一达吉之间,以R1界面之上的负速度梯度楔状体(LVL)为特征。LVL可能是STDS活动时拖带下沉的中生代特提斯沉积,或可能是含水破碎带。(3)在结晶基底内部存在第二条拆离带(LVZ),表现为T2反射波组。LVZ在帕里埋深8.5±0.6km,向北陡倾,至萨马达为22.5±0.6km深;再向北,倾角变缓,至达吉之下,达27±0.6km深。LVZ在帕里─萨马达之间,厚仅0.5km;至达吉,增厚至5km;也具楔形负速度梯度带性质;它可能是花岗岩局部融熔体之反映。(4)在萨马达─达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测量 上地壳结构 拆离带 喜马拉雅地区
下载PDF
大别山造山带的横波特征与地壳结构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英康 李敬卫 +1 位作者 吴宣志 卢德 《中国地质》 CAS CSCD 1997年第8期40-45,共6页
安徽大别山造山带出露的大面积超高压(UHP)变质带是陆—陆碰撞造山作用的直接产物,成为窥视大陆造山带深部地质的窗口和认识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折返的场所。随着地表地质研究的深入和榴辉岩中柯石英与金刚石包体的确认。
关键词 造山带 横波特征 地壳结构 大别山
下载PDF
An explosive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 across 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west Kunlun Mts. and Tarim Basin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秋生 高锐 +7 位作者 卢德 李敬卫 范景义 张之英 刘文 李英康 闫全人 李德兴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1年第7期666-672,共7页
The explosive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 across the transition zone from the west Kunlun Mts. to the Tarim Basin revealed the complex deep structure formed by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 The explosive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 across the transition zone from the west Kunlun Mts. to the Tarim Basin revealed the complex deep structure formed by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profile shows that the attitude of the Moho is in agreement with that of the crystalline basement in the Tarim Basin and the whole crust dips as a thick slate southwards with an angle from 5° to 7°. Meanwhile, the Moho depth increases from 40 km to 57 km within a distance of 150 km in the southern Tarim region, depicting the subduction of the crust of this region towards the west Kunlun Mts. The crust of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west Kunlun Mts. shows an evident compressed and shortened feature, that is, the basement is uplifted, the interface dips northwards and the Moho rises abruptly to become flat, so that the lower crust is as thick as 20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plosive seismic sounding Tarim Basin west Kunlun Mts crust structure Moho interface
原文传递
康定-渡口南北向构造带爆破地震测深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卢德 崔作舟 +1 位作者 陈纪平 李小鹏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41-51,共11页
本文通过对康定-渡口地区的爆破地震测深资料的分析,将该区地壳结构划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它们在横向上被若干断裂所切割,而呈断块结构。地壳厚度由北向南减薄,在康定为56km,西昌54km,渡口52km。莫氏面由北向南也逐渐抬升。地壳平均速度... 本文通过对康定-渡口地区的爆破地震测深资料的分析,将该区地壳结构划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它们在横向上被若干断裂所切割,而呈断块结构。地壳厚度由北向南减薄,在康定为56km,西昌54km,渡口52km。莫氏面由北向南也逐渐抬升。地壳平均速度为6.2—6.25km/s,Pn速度为7.5—7.6km/s。上地幔顶部出现速度异常。西昌地区壳下存在一厚度为22—28km,层速度为7.5—7.6km/s的壳幔过渡带。区内某些地段近地表处存在有速度为6.1—6.3km/s的高速体。地壳中部9—14km处,存在5.7—5.8km/s的低速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带 爆破 地震测深
下载PDF
深地震测深数据子库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英康 高锐 +3 位作者 李敬卫 范景义 卢德 徐新忠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86-490,共5页
基于MicrosoftAccess 97数据库开发工具和支持ActiveX、OLE与自动化对象的通用语言VBA开发的以查询、调用、处理和共享为目的的深地震测深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基于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下发的深地震测深专业方法数据入库技术规定 ,... 基于MicrosoftAccess 97数据库开发工具和支持ActiveX、OLE与自动化对象的通用语言VBA开发的以查询、调用、处理和共享为目的的深地震测深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基于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下发的深地震测深专业方法数据入库技术规定 ,收集、抢救了原地质矿产部“九五”以前完成的 14条宽角深地震测深剖面的原始记录和文字资料 ,通过编辑、整理、统一地震道集记录存取格式与入库 ,建立了原始数字地震道集记录、成果目录与图形库及其数据管理、维护与预处理平台 ,实现了让深地震测深数据活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测深 数据库 数据共享
下载PDF
关于喜马拉雅地带深反射地震剖面数据采集参数的讨论 被引量:1
17
作者 卢德 徐中信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1996年第2期195-201,共7页
本文介绍了中美联合在喜马拉雅地区进行深反射地震测量中采用的数据采集参数,并分析其合理性及采集系统的局限性。结果表明,采用的参数大多是合理的,试验是成功的。激发条件是影响记录质量的关键,单井50m深50kg炸药的炮或者... 本文介绍了中美联合在喜马拉雅地区进行深反射地震测量中采用的数据采集参数,并分析其合理性及采集系统的局限性。结果表明,采用的参数大多是合理的,试验是成功的。激发条件是影响记录质量的关键,单井50m深50kg炸药的炮或者单井25m深双井组合,50kg炸药的炮能够获得来自70—75km深的Moho及Moho之下的反射震相。50s长的记录长度对于水平层的勘探深度可达150—180km。观测系统对低频干扰波不能进行有效的压制,但在数据处理时可用滤波的方法消除低频干扰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采集 喜马拉雅地区 深反射地震 地震勘探
下载PDF
山西水泥厂工程调整概算的体会 被引量:1
18
作者 卢德 杨滋文 《建材工业技术》 1995年第2期15-16,共2页
围绕山西水泥厂工程概算总值的调整,文中概述了调概工作的依据,从加强调研分析,坚持基建程序,注重用数据说话等方面,阐述了做好调概工作的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 水泥厂 建筑设计 概算 调整 山西
下载PDF
国内外深部地质研究概况
19
作者 徐景文 崔作舟 卢德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1979年第3期48-59,84,共13页
深部地质是在近十几年来地壳、上地幔深部地球物理方法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的基础上提出的。虽然迄今对深部地质的研究内容还有不同认识,例如有些研究者认为就目前地球物理的水平和资料推断的可靠程度,深部地质研究应以地壳为主要任务比... 深部地质是在近十几年来地壳、上地幔深部地球物理方法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的基础上提出的。虽然迄今对深部地质的研究内容还有不同认识,例如有些研究者认为就目前地球物理的水平和资料推断的可靠程度,深部地质研究应以地壳为主要任务比较合适;也有人认为对于深部地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目前还不能最后确定。但是从已进行的研究和所取得的成果看,深部地质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主要是地壳、上地幔的结构和构造特征、物质成份、组成物质的物理、化学特征和状态,以及它们的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动力学过程。深部地质研究涉及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现代数学、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地质 地球物理方法 上地幔 大地电磁测深 构造特征 深地震测深 大陆内部 地球物理探测 地壳活动 化学特征
下载PDF
从宽角地震数据得出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南部的速度结构 被引量:6
20
作者 Y.马可夫斯基 S.克莱姆佩雷 +1 位作者 黄立言 卢德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1996年第2期153-164,共12页
作为INDEPTH计划的第一阶段,完成了一条跨过特提斯喜马拉雅南缘的深地震共中点(CMP)剖面,它绘制出俯冲到喜马拉雅之下的印度大陆地壳的顶部(主喜马拉雅道冲或MHT)和底部(莫霍层)轮廓。我们用移动式地震仪记录了C... 作为INDEPTH计划的第一阶段,完成了一条跨过特提斯喜马拉雅南缘的深地震共中点(CMP)剖面,它绘制出俯冲到喜马拉雅之下的印度大陆地壳的顶部(主喜马拉雅道冲或MHT)和底部(莫霍层)轮廓。我们用移动式地震仪记录了CMP剖面的爆炸,偏移距最大达155km。短偏移距数据证实了CMP剖面的数据,而我们的大偏移距数据则以强反射带为主。我们将这一反射带的强的初始相位解释为藏南滑脱系(STD),而其最后一个相位则为MHT的反映。我们用CMP剖面的初动数据去详细地模拟最上部2km的结构。亚东裂谷系中年青的伸展盆地的深度约束在2km,给出了裂谷东侧的断距为4.6km,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内的正断层,E-W向伸展1.5%。宽角数据用于建立地表到MHT的地震波速度模型。STD反射体北倾13°,从约6km深(在CMP剖面南端之下)到22km深,然后变平,倾角减至5°。这样,我们的观测提出STD是一个深的基底断裂,对MHT,我们观测到倾角为75°,NNE倾,从高喜马拉雅山脊下的-20km海拔到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约70km处的-36km海拔(地表下40km)。我们提出印度地壳可能俯冲到缝合带地表之下,却不可能是整体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数据 喜马拉雅逆冲 速度结构 地震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