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马替尼术后辅助治疗胃肠间质瘤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中期报告 被引量:86
1
作者 詹文华 王鹏志 +14 位作者 邵永孚 伍晓汀 顾晋 李荣 万德森 丁克峰 师英强 吉人 卢辉山 邹小明 毕建威 孙益红 陆云飞 陈道达 张信华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383-387,共5页
目的评价具复发转移高风险的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术后予以伊马替尼(imatinib,IM)辅助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004年8月16日至2005年12月15日期间,国内16家医院共同参加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18岁以上、肿瘤最大径在5 cm及以... 目的评价具复发转移高风险的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术后予以伊马替尼(imatinib,IM)辅助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004年8月16日至2005年12月15日期间,国内16家医院共同参加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18岁以上、肿瘤最大径在5 cm及以上、病理核分裂相在5/50个高倍视野及以上、CD117阳性、肿瘤能作完整切除的GIST患者,手术后4周内开始服用IM,每天400 mg;疗程持续12个月或以上。主要终点观察指标为术后1、3年的肿瘤复发或转移率;次要终点指标为无病生存期、总生存期、不良事件和生活质量。按方案完成12个月或以上的IM治疗,且至少有1次主要终点指标评估者归入符合方案(PP)分析,至少服用过1次研究药物者归入意向治疗(ITT)分析。结果符合入选标准者57例,其中男34例,年龄(50.6±12.2)岁;女23例,年龄(50.0±10.8)岁。肿瘤部位:胃50.9%,小肠38.6%,结直肠10.5%;全部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归入PP分析者12例,归入ITT分析者57例。至中期报告随访期间,所有受试者均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和死亡;无病生存期ITT分析为(268.3±120.2)d,PP分析为(396.7±38.2)d;不良事件发生率44.4%。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基线评估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有高度恶性倾向的胃肠间质瘤完整切除术后患者,每天口服400 mg的IM可降低肿瘤的转移率和复发率;其不良反应是可以接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外科手术 辅助治疗 伊马替尼
原文传递
新辅助化疗联合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59
2
作者 沈国杰 朱侃恺 +5 位作者 邬一军 沈倩云 高原 张卿 刘小孙 吉人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40-244,共5页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04年6月至2009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73例行新辅助化疗联合胃癌根治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新辅...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04年6月至2009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73例行新辅助化疗联合胃癌根治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新辅助化疗方案包括XELOX和FOLFOX两种。新辅助化疗结束后2周内行胃癌根治术。术后按新辅助化疗方案继续化疗。观察指标:(1)新辅助化疗不良事件。(2)手术及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12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总体生存时间定义从患者治疗开始到死亡或末次随访(对于失访患者)的时间。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定义为从患者治疗开始到肿瘤进展、复发、远处转移或死亡的时间。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1)新辅助化疗不良事件:73例患者中, 38例采用XELOX方案,35例采用FOLFOX方案;新辅助化疗中位周期为3个(1~7个)。73例患者行新辅助化疗期间,55例发生不良事件,其中1~2级47例,3~4级8例。(2)手术及术后情况:7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D2胃癌根治术,其中全胃切除术40例,远端胃切除术31例,全胃联合横结肠切除术1例,远端胃联合胆囊切除术1例。73例患者中,10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胸腔积液3例、腹腔积液2例、吻合口出血 2例、胆囊炎2例、淋巴液漏1例。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无行二次手术或术后30 d内死亡患者。病理学TNM分期:Ⅰ~Ⅱ期22例,Ⅲ期45例,Ⅳ期4例,无法分期2例(T0N1M0期)。3例患者完全缓解(T0N0M0期)。术后43例患者行化疗。(3)随访情况:73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8~12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1个月。73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52个月,5年总体生存率为4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胃切除术 新辅助化疗
原文传递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被引量:30
3
作者 高纯 李梦 +48 位作者 韦军民 李玉珍 田伟军 姜海平 沈威 许爱国 余震 陈东生 陈莲珍 管文贤 江华 李大魁 梅丹 吉人 赵春临 范伟 胡松 康焰 康维明 吕传柱 刘东 刘辉 吕永宁 孟翔凌 宋金春 孙明伟 汤庆娅 王烈 王景杰 吴东方 许媛 徐华 颜伟慧 闫雪莲 曾俊 张片红 龚建平 郭增清 胡俊波 孟庆华 李增宁 钱素云 秦宝丽 沈荣 田字彬 许红霞 姚颖 乐成 石汉平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19年第2期183-189,共7页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是肠外营养中氮的来源,广泛应用于不能经胃肠道给予或经胃肠道给予不能满足其营养需求的患者,在营养治疗中起重要作用。但目前对于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临床应用的指征、剂型、剂量、时机,国内并无系统的指南或共识。为了...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是肠外营养中氮的来源,广泛应用于不能经胃肠道给予或经胃肠道给予不能满足其营养需求的患者,在营养治疗中起重要作用。但目前对于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临床应用的指征、剂型、剂量、时机,国内并无系统的指南或共识。为了进一步规范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CSPEN)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Chinese Society of Nutritional Oncology,CSNO)组织全国专家,在系统性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参考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ASPEN)、欧洲临床营养和代谢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Clinical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ESPEN)、CSPEN及CSNO指南,结合我国临床实践,经多次交流讨论,达成此共识。包括10条推荐意见,涉及不同患者的蛋白质需要量及氨基酸剂型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肠外营养 蛋白质 营养治疗 专家共识
下载PDF
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4
作者 吉人 郑树森 +1 位作者 沈岩 沈倩云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2000年第10期611-613,共3页
目的 探讨淋巴结微转移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用细胞角蛋白单抗MNF 116检测淋巴结微转移。结果  6 0例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的阳性率为 5 8 3% ,微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管侵犯密切相关 (P <0... 目的 探讨淋巴结微转移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用细胞角蛋白单抗MNF 116检测淋巴结微转移。结果  6 0例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的阳性率为 5 8 3% ,微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管侵犯密切相关 (P <0 0 5 )。临床病理分期Ⅱ、Ⅲ期患者微转移的阳性率明显高于Ⅰ期 (P <0 0 5 )。在Ⅰ期 ,阳性组的 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组 (P <0 0 5 )。多变量分析表明淋巴结微转移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淋巴结微转移对胃癌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结核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原文传递
电针缓解吗啡戒断大鼠的心动过速 被引量:17
5
作者 喻允国 崔彩莲 +1 位作者 吉人 韩济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53-355,共3页
目的:建立吗啡戒断大鼠心动过速模型,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其心率的影响。方法:给大鼠连续注射递增量吗啡8天,造成其对吗啡依赖。停药后18~24h给于强度为1mA,频率为2Hz、15Hz、100Hz的电针刺激,记录清醒状态下吗啡戒断大鼠的心率... 目的:建立吗啡戒断大鼠心动过速模型,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其心率的影响。方法:给大鼠连续注射递增量吗啡8天,造成其对吗啡依赖。停药后18~24h给于强度为1mA,频率为2Hz、15Hz、100Hz的电针刺激,记录清醒状态下吗啡戒断大鼠的心率和血压。结果:与正常大鼠比较吗啡戒断大鼠心率显著增快(P<0.01),但平均动脉压无显著性差异。15Hz和100Hz电针对吗啡戒断大鼠的心动过速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使心率降低分别为13.1%、13.4%,P<0.01),而2Hz无抑制作用。结论:临床使用经皮电刺激降低阿片依赖患者心动过速的治疗作用可以在大鼠模型中得到重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吗啡戒断 心动过速 平均动脉压 电针疗法
下载PDF
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的比较 被引量:24
6
作者 黄国强 吉人 +2 位作者 冯永生 石潇潇 刘小孙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839-1840,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EN)的可行性、安全性与临床效果及其与肠外营养支持(TPN)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在该院行胃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60例,EN组和TPN组各30例。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营养指...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EN)的可行性、安全性与临床效果及其与肠外营养支持(TPN)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在该院行胃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60例,EN组和TPN组各30例。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营养指标及并发症。结果 EN组患者术后恢复肛门排气时间提前,住院时间少于TPN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总蛋白、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均较术后第1天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EN组并发症发生率(6.7%)明显低于TPN组(16.7%),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肠内营养符合生理状态,可促进机体恢复,减少并发症,且价格低廉,可作为老年胃癌患者术后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老年 胃癌
下载PDF
成人小肠套叠12例诊治体会 被引量:22
7
作者 吉人 梁廷波 +1 位作者 郑树森 沈倩云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484-485,共2页
成人小肠套叠12例诊治体会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杭州,310003)于吉人梁廷波郑树森沈倩云近10年来我院收治成人小肠套叠12例。本文作一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男5例,女7例。年龄24~72岁,平均38岁。... 成人小肠套叠12例诊治体会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杭州,310003)于吉人梁廷波郑树森沈倩云近10年来我院收治成人小肠套叠12例。本文作一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男5例,女7例。年龄24~72岁,平均38岁。病程:发病至就诊时间为5小时到1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套叠 成人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胃肠间质瘤患者服药前后监测伊马替尼血浆浓度意义的中国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徐皓 马利林 +16 位作者 徐为 管文贤 汪宝林 李国立 苗永昌 李乐平 陈环球 吉人 王永庆 孙鲁宁 杨力 张殿彩 李沣员 支小飞 王吉伟 徐江浩 徐泽宽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71-1276,共6页
目的探讨中国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监测伊马替尼血浆浓度的意义。方法将2014年12月至2016年4月期间国内10家中心收治的60例术后口服伊马替尼治疗的GIST患者纳入横断面研究,患者分别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8例... 目的探讨中国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监测伊马替尼血浆浓度的意义。方法将2014年12月至2016年4月期间国内10家中心收治的60例术后口服伊马替尼治疗的GIST患者纳入横断面研究,患者分别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8例)、南通大学附属医院(9例)、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6例)、南京鼓楼医院(5例)、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例)、南京军区总医院(2例)、连云港第二人民医院(2例)、山东省立医院(2例)、江苏省肿瘤医院(2例)和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例)。在患者服药前后选取时间点采集血样,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法(LC-MS/MS)检测患者伊马替尼的血浆浓度,伊马替尼的血浆浓度与用药剂量、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不良反应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回归分析。结果对于不能耐受每日剂量为400mg伊马替尼的GIST患者(3例),给予每日300mg后,其血浆伊马替尼浓度与400mg剂量患者(53例)相近(P=0.527);但每日剂量为600mg的高危患者(4例)的伊马替尼血浆浓度明显高于400mg剂量患者(P=0.000)。直线回归分析显示,每日剂量为400mg、持续服用90d的患者其伊马替尼血浆浓度与其体表面积显著负相关(R2=0.074,P=0.035);而与年龄、肌酐清除率和血浆白蛋白水平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不同性别的患者以及是否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其伊马替尼血浆浓度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的伊马替尼血浆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其中行胃大部切除术或全胃切除术的患者相比于楔形切除术、肠切除术及其他手术方式患者的伊马替尼血浆浓度明显降低(均P〈0.05)。持续用药超过90d后,直线回归分析显示,每日剂量为400mg的患者伊马替尼血浆浓度与白细胞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伊马替尼 血浆浓度
原文传递
白介素-1β对大鼠应激性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5
9
作者 黄忠 李铁 +1 位作者 吉人 马大龙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13-319,共7页
本工作观察了人重组白介素1β(IL-1β)对大鼠束缚冷冻应激造成的胃粘膜损伤的影响。外周给予IL-1β后能防止胃粘膜损伤的形成,呈剂量依从关系。IL-1片段163-171对应激性胃粘膜损伤无明显影响。但巯基物质耗竭剂... 本工作观察了人重组白介素1β(IL-1β)对大鼠束缚冷冻应激造成的胃粘膜损伤的影响。外周给予IL-1β后能防止胃粘膜损伤的形成,呈剂量依从关系。IL-1片段163-171对应激性胃粘膜损伤无明显影响。但巯基物质耗竭剂N-乙烯顺丁烯二酰亚胺(N-ethylmaleimide)能部分阻断IL-1β的作用。应激3h后胃粘膜蛋白质和非蛋白质巯基含量明显降低,而IL-1β能防止巯基含量的下降。IL-1β也能减少应激造成的胃粘膜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olondiayldehyde)的含量。提示IL-1β能明显减轻大鼠应激性胃粘膜损伤程度,其机制可能与胃粘膜内源性巯基物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粘膜损伤 巯基物质 白细胞介素-1Β
下载PDF
异搏定对四氧嘧啶损害大鼠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3
10
作者 魏英杰 国忠 +1 位作者 张桂芳 吉人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09-214,共6页
本工作用四氧嘧啶(尾静脉注射)造成大鼠实验性糖尿病模型。若预先由腹腔注射异搏定(40mg/kg)则可使大鼠血糖水平明显降低,不产生糖尿病,注射四氧嘧啶后48h,血糖浓度的平均值由22.93±1.37mmol/L下降到8.79±0.83mmol/L。口服葡... 本工作用四氧嘧啶(尾静脉注射)造成大鼠实验性糖尿病模型。若预先由腹腔注射异搏定(40mg/kg)则可使大鼠血糖水平明显降低,不产生糖尿病,注射四氧嘧啶后48h,血糖浓度的平均值由22.93±1.37mmol/L下降到8.79±0.83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观察到,经过异搏定处理的糖尿病大鼠,在注射四氧嘧啶后的48h,其胰岛素分泌功能较未经异搏定处理的糖尿病大鼠有明显的恢复。组织学切片也显示,胰岛β细胞内胰岛素分泌颗粒的含量在异搏定处理组较单独四氧嘧啶处理组明显增多。上述结果表明,预先注射异搏定能减轻四氧嘧啶对胰岛β细胞造成的急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搏定 四氧嘧啶 糖尿病 保护作用
下载PDF
CD44剪接变异体6在胃癌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2
11
作者 吉人 郑树森 +2 位作者 邬一军 沈岩 沈倩云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2000年第7期429-430,共2页
目的 探讨CD44v6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及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44v6在 2 0 5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胃癌CD44v6表达阳性率为 47 3% (97/ 2 0 5 )。分化型胃癌的v6阳性率为 6 7 4% (5 8/ 86 ) ,未分化型胃... 目的 探讨CD44v6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及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44v6在 2 0 5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胃癌CD44v6表达阳性率为 47 3% (97/ 2 0 5 )。分化型胃癌的v6阳性率为 6 7 4% (5 8/ 86 ) ,未分化型胃癌的阳性率为 32 8% (39/ 119)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χ2 =2 2 70 ,P <0 0 0 1)。v6的表达在静脉侵犯组为 5 3 6 % (6 7/ 12 5 ) ,较无静脉侵犯组 (37 5 % ,30 / 80 )为高 (χ2 =4 45 ,P <0 0 5 )。肝转移组的v6阳性率为 70 2 % (33/ 47) ,明显高于无肝转移组(4 0 5 % ,6 4/ 15 8) (χ2 =11 6 6 ,P <0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CD44剪接变异体6
原文传递
不同转移能力肿瘤细胞间转移相关特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沈岩 Voge l IKalthoffH +1 位作者 吉人 郑树森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01-204,共4页
目的 进一步明确肿瘤细胞相关生物学特性与肿瘤细胞转移能力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遗传背景相同的 3个人结肠癌 (HCC)细胞系在裸大鼠体内建立转移模型 ,通过三维球体培养、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 (TUNEL)凋亡细胞... 目的 进一步明确肿瘤细胞相关生物学特性与肿瘤细胞转移能力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遗传背景相同的 3个人结肠癌 (HCC)细胞系在裸大鼠体内建立转移模型 ,通过三维球体培养、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 (TUNEL)凋亡细胞和免疫组化等技术 ,比较分析不同肿瘤细胞间同种细胞凝集力、靶器官定植力、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现象、癌基因及肿瘤相关抗原表达等生物学特征。结果 高转移细胞具有高靶器官定植力和低同种细胞凝集力 ;高转移细胞较低转移细胞有更高的细胞增殖指数和更低的凋亡指数 (P <0 .0 5 ) ;在高转移细胞中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突变型p5 3的表达高于在低转移细胞中 ,而肿瘤相关抗原粘蛋白、CA19 9和CEA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肿瘤细胞的同种凝集力、靶器官定植力、肿瘤细胞增殖与凋亡状态、肿瘤细胞EGFR和突变型p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肿瘤转移 细胞凋亡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手术治疗老年人自发性乙状结肠穿孔39例 被引量:13
13
作者 郑国庆 吉人 +3 位作者 梁金荣 张伟忠 何晓军 沈朝敏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自发性乙状结肠穿孔的病因、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完善术前准备剖腹探查,术中快速病理检查。根据病灶位置、大小及腹腔污染情况,行病变肠段切除远端关闭加近段结肠造瘘或穿孔修补加近段结肠双腔造瘘或穿孔段乙... 目的:探讨老年人自发性乙状结肠穿孔的病因、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完善术前准备剖腹探查,术中快速病理检查。根据病灶位置、大小及腹腔污染情况,行病变肠段切除远端关闭加近段结肠造瘘或穿孔修补加近段结肠双腔造瘘或穿孔段乙状结肠外置造瘘。结果:行穿孔段乙状结肠外置造瘘1例,穿孔修补加近段结肠双腔造瘘3例,病变肠段切除远端关闭加近段结肠造瘘35例。行切口减张缝合30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8例,切口裂开再手术2例,死亡16例。结论:便秘是老年人自发性乙状结肠穿孔主要病因,泛影葡胺灌肠造影有利定性和定位诊断,及时手术是提高疗效的关健,手术方式应以病变肠段切除远端关闭加近段结肠造瘘为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乙状结肠穿孔 自发性 手术治疗
下载PDF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杨玲飞 许俊 +5 位作者 刘小孙 金海龙 张卿 高原 沈倩云 吉人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0-103,共4页
目的 分析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cute superior men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ASMVT)患者手术和溶栓治疗的预后因素.方法 对51例ASMVT患者进行手术和溶栓治疗并随访,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及Kaplan-Meier法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 目的 分析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cute superior men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ASMVT)患者手术和溶栓治疗的预后因素.方法 对51例ASMVT患者进行手术和溶栓治疗并随访,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及Kaplan-Meier法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本组的ASMVT误诊率高达53% (27/51).增强CT扫描对ASMVT确诊率达到96% (48/50).51例患者中25例接受手术及术后抗凝治疗,术后复发6例,其中死亡3例;26例接受溶栓治疗及后继抗凝治疗,复发3例,无死亡病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病史、脾脏切除术、血栓性疾病史、发病至治疗时间、抗凝治疗时间<6个月、肠坏死与预后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病史、脾脏切除术、发病至治疗时间>72 h是ASMVT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 对具有危险因素的急腹症患者应怀疑ASMVT,腹部增强CT可作为确诊该病的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肠系膜静脉 预后
原文传递
乳癌前哨淋巴结中mammaglobin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5
作者 邬一军 周新惠 +2 位作者 黄钟英 吉人 郑树森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328-330,共3页
目的 探讨乳癌前哨淋巴结中mammaglobin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3 2例乳癌患者术中注射亚甲蓝定位前哨淋巴结 (SLN ) ,巢式RT -PCR法检测腋淋巴结中mammaglobinmRNA的表达。结果 SLN定位成功率为 93 .8% (3 0 /3 2 ) ,SLN与非SLN组微... 目的 探讨乳癌前哨淋巴结中mammaglobin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3 2例乳癌患者术中注射亚甲蓝定位前哨淋巴结 (SLN ) ,巢式RT -PCR法检测腋淋巴结中mammaglobinmRNA的表达。结果 SLN定位成功率为 93 .8% (3 0 /3 2 ) ,SLN与非SLN组微转移检出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 <0 .0 1) ;在常规病检阴性的淋巴结中 ,巢式RT PCR法的微转移的检出率为 14 .4% (3 8/2 63 )。结论 mamma globin巢式RT PCR法是较常规病理检查更为敏感的检出淋巴结转移的方法。联合SLN定位和巢式RT PCR的检测 ,可明显提高乳癌腋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癌 前哨淋巴结 mammaglobin检测 临床意义 亚甲蓝 巢式RT-PCR法
下载PDF
不同剂量奥曲肽治疗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1
16
作者 胡裕耀 季峰 +3 位作者 李春霞 牟凌骏 邬一军 吉人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39-640,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奥曲肽对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将90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非绞窄性)患者分为奥曲肽常规剂量组(基础治疗加奥曲肽0.1mg皮下注射,1/8h)、加倍剂量组(基础治疗加奥曲肽0.1mg皮下注射,1/4h)和对照组(基...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奥曲肽对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将90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非绞窄性)患者分为奥曲肽常规剂量组(基础治疗加奥曲肽0.1mg皮下注射,1/8h)、加倍剂量组(基础治疗加奥曲肽0.1mg皮下注射,1/4h)和对照组(基础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7d后的临床症状、胃肠减压量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奥曲肽加倍剂量组在缩短腹痛时间、减少胃肠减压量、降低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及空腹血糖水平方面均显著优于常规剂量组和对照组(P〈0.05).但总有效率与常规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倍剂量奥曲肽治疗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疗效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连性肠梗阻 生长抑素 疗效
原文传递
人的另一个脑──肠脑 被引量:10
17
作者 包力 吉人 《生物学通报》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1期2-3,共2页
人有2个脑,即颅脑和肠脑。两脑有功能类似的神经元,它们分泌多种神经递质。两脑在进化和胚胎发育过程中有同源性,在解剖功能方面有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 颅脑 肠脑 肠神经系统 肠神经节 神经递质
下载PDF
老年脓毒症患者围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21年) 被引量:9
18
作者 吉人 王锷 +13 位作者 王迪芬 仓静 冯艺 张西京 杨毅 杨云梅 吴水晶 汪炜健 杜斌 尚游 林茹 程宝莉 谢郭豪 方向明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4期481-489,共9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患者手术量呈指数上升。一些危险因素如共病、用药前状态、营养不良、虚弱和免疫系统功能受损等与老年患者脓毒症的高易感性相关,这些因素不仅增加了脓毒症的发生风险,还可导致更严重的感染,并可能与更高的死亡...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患者手术量呈指数上升。一些危险因素如共病、用药前状态、营养不良、虚弱和免疫系统功能受损等与老年患者脓毒症的高易感性相关,这些因素不仅增加了脓毒症的发生风险,还可导致更严重的感染,并可能与更高的死亡率相关。与非老年患者相比,老年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更差,但其治疗并无显著差异。此外,老年脓毒症幸存者的生活质量也较差。因此,为优化老年脓毒症患者围术期管理,相关学科临床专家就该问题进行讨论并制订了此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老年患者 围术期管理 专家共识
下载PDF
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一例报告 被引量:9
19
作者 郑树森 潘松龄 +7 位作者 黄钟英 孙义国 金炜 黄东胜 王伟林 吉人 王正 张珉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1期6-8,共3页
为一肝脏巨大平滑肌肉瘤患者进行原位肝移植术。供者为一25岁的男性脑死亡者。供肝用4℃UW液自腹主动脉灌注,快速切取肝脏,热缺血时间为8分钟。受者用"Y"形管建立左侧股静脉、门静脉和左侧腋静脉的体外循环后切除病肝,供肝... 为一肝脏巨大平滑肌肉瘤患者进行原位肝移植术。供者为一25岁的男性脑死亡者。供肝用4℃UW液自腹主动脉灌注,快速切取肝脏,热缺血时间为8分钟。受者用"Y"形管建立左侧股静脉、门静脉和左侧腋静脉的体外循环后切除病肝,供肝的肝上下腔静脉、肝下下腔静脉和门静脉与受者的相应血管行端端吻合。术后并发腹腔内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肺部感染和黄疸等,于术后47天死于脑溢血。该例移植肝功能良好,未出现排斥反应。应用UW液灌洗和保存肝脏,快速切取肝脏,能提高供肝质量。术后早期应测定血中环孢素A的浓度,慎用广谱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滑肌肉瘤 肝移植 同种 异体 移植 病例报告
原文传递
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移植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郑树森 李兰娟 +9 位作者 黄建荣 潘松龄 黄东胜 梁廷波 王伟林 吉人 陈江华 陈月美 陈亚岗 马伟杭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73-75,共3页
目的为了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移植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对1例晚期肝硬变伴小肝癌患者施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前术后共进行8次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移植术中无肝期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术后应用甲基泼尼松龙和环孢素A... 目的为了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移植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对1例晚期肝硬变伴小肝癌患者施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前术后共进行8次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移植术中无肝期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术后应用甲基泼尼松龙和环孢素A进行免疫抑制。结果患者术后早期恢复顺利,但手术后21天死于颅内出血。结论认为术前使用人工肝支持系统能改善患者一般情况,使更易耐受手术,并可在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等待供肝时使用;术后使用能改善患者生理紊乱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人工肝支持系统 ALS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