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约占全部脑血管病的80%,具有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的特点,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由于临床研究的种种限制,脑缺血动物模型已成为研究脑血管病损伤机制和防治措施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建立最接近人类脑缺血的理想动物模型,具有重要意义。多数学者倾向于选用大鼠复制脑缺血模型,主要由于:①大鼠脑血管解剖特点比较接近人类;②有关大鼠生理、生化、形态及药理等方面的实验资料比较丰富,有利于进行研究和比较;③价格低廉,可进行较大量重复实验;
出处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194-196,共3页
Journal of Chengde Medic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