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我国杂交水稻制种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全面回顾我国杂交水稻制种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讨了超高产杂交水稻制种的技术路线,为我国杂交水稻制种的发展和超高产制种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
雷东阳
陈立云
机构地区
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科学研究所
出处
《作物研究》
2006年第5期367-370,共4页
Crop Research
基金
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
编号05EFN-214300193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制种
超高产
分类号
S511.038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4
参考文献
21
共引文献
112
同被引文献
96
引证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34
参考文献
21
1
毛昌祥.
全球杂交水稻发展形势及我们的任务[J]
.杂交水稻,1994,9(3):91-94.
被引量:10
2
胡伟民等主编..杂交水稻种子工程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422.
3
马晓东.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术[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8.
被引量:2
4
许世觉.
中国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发展[J]
.杂交水稻,1994,9(3):50-51.
被引量:17
5
刘文炳.速效调花灵的功能和施用技术[J].杂交水稻,1988,(4):20-21.
被引量:1
6
汪良成.
论杂交稻制种产量来源于四支柱[J]
.杂交水稻,1989(S1):5-7.
被引量:5
7
牟同敏.两系杂交水稻的种子生产技术[A].见:卢兴桂,顾铭洪,李成荃,等.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理论与技术[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82.
被引量:1
8
邓芳萍,宗雪梅,姚克敏,罗孝和.
培矮64S的育性指标分析[J]
.杂交水稻,2000,15(S2):102-106.
被引量:3
9
廖伏明,袁隆平,杨益善.
水稻实用光温敏不育系培矮64S不育性稳定化研究[J]
.杂交水稻,2000,15(S2):116-121.
被引量:2
10
汪扩军,李玉祥,张茂哲,蒋福元.
培两优组合制种的气象问题研究[J]
.杂交水稻,2000,15(S2):57-60.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24
1
姚克敏,杨亚新,储长树,唐世豪.
水稻光敏核不育系的育性气象模型及其机理[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4,17(4):418-425.
被引量:13
2
卢兴桂.
我国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选育的回顾[J]
.杂交水稻,1994,9(3):27-30.
被引量:32
3
袁隆平.
水稻光、温敏不育系的提纯和原种生产[J]
.杂交水稻,1994,9(6):1-3.
被引量:134
4
姚克敏,储长树,杨亚新,孙瑞兰.
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育性转换机理研究[J]
.作物学报,1995,21(2):187-197.
被引量:38
5
刘敏,尹正旺,倪国裕,卢兴桂,章显光.
光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光温反应特性研究[J]
.气象,1995,21(6):40-43.
被引量:2
6
潘旺林.
培两优特青制种实践与认识[J]
.杂交水稻,1995,10(3):33-34.
被引量:5
7
刘爱民,李必湖.
水稻温敏不育系育性与温度的相关性分析[J]
.杂交水稻,1996,11(3):25-28.
被引量:17
8
邓启云,欧爱辉,符习勤,朱全仁.
实用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稳定性鉴定方法的初步研究Ⅰ.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的光温反应分析[J]
.杂交水稻,1996,11(2):23-27.
被引量:22
9
徐孟亮,周广洽.
培矮64S育性表达的温敏感部位研究[J]
.杂交水稻,1996,11(2):28-30.
被引量:37
10
姚克敏,储长树,卢显富.
水稻两用核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模型与鉴定方法[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6,19(4):399-404.
被引量:7
共引文献
112
1
易著虎,呼格吉乐图,陈詹,肖层林.
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研究进展[J]
.作物研究,2008,22(S1):386-389.
被引量:3
2
叶传剑,彭春山,石泽汉,周新文,杨华.
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与规范化管理探讨[J]
.杂交水稻,2004,19(6):36-38.
被引量:2
3
石泽汉,陈星霏,刘桃林,谢树新,金华章,舒易吉,张新宇.
水稻不育系芷139S的特征特性及其繁殖制种技术[J]
.中国种业,2004(10):39-40.
4
江南,林青松,杨学东.
沪州高温伏旱气候条件下杂交水稻制种高产技术探讨[J]
.种子,1995,14(2):46-46.
被引量:1
5
丁获蛟.
杂交稻制种母本撒播与移栽产量形成机制的比较研究[J]
.湖南农学院学报,1995,21(3):226-230.
被引量:1
6
刘爱民,龙和平,李永青,麻喜成,谢锡庭,陈名帅.
准两优527在桂南高产保纯制种技术研究[J]
.杂交水稻,2005,20(4):20-22.
被引量:3
7
王文明,周开达,文宏灿,袁国良.
水稻花时的质核效应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5,13(4):461-464.
被引量:9
8
徐迪新.
中国杂交水稻在赞比亚的试种报告[J]
.杂交水稻,1995,10(4):23-26.
被引量:9
9
郑明范,李德军.
建好四大支柱 制种高产稳产──伏牛山区杂交籼稻制种高产经验[J]
.杂交水稻,1996,11(4):18-19.
10
胡达明.
不同授粉方式的花粉密度分布与结实效应研究[J]
.杂交水稻,1996,11(6):19-21.
被引量:20
同被引文献
96
1
杨天玲.
提高杂交水稻繁殖制种异交结实率的途经[J]
.种子科技,2007,25(3):51-53.
被引量:8
2
朱启升.
杂交水稻混播制种技术研究进展[J]
.作物研究,2004,18(4):204-207.
被引量:23
3
王玉,高铁红,高桂仙,张欣.
曲柄摇杆式分插机构的轨迹规划和运动仿真[J]
.农机化研究,2012,34(3):33-36.
被引量:5
4
何宗陶,肖层林.
水稻雄性不育系异交特性的研究概述[J]
.作物研究,2008,22(S1):338-342.
被引量:4
5
易著虎,呼格吉乐图,陈詹,肖层林.
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研究进展[J]
.作物研究,2008,22(S1):386-389.
被引量:3
6
金增辉.
大米色选与滚筒精选[J]
.粮食与油脂,2004,17(8):44-47.
被引量:4
7
萧层林.
杂交水稻制种母本异交特性与异交结实率的关系[J]
.湖南农学院学报,1993,19(5):417-421.
被引量:11
8
赵杰文,吴守一.
谷物脉动流化分选装置的研制[J]
.农业工程学报,1989,5(4):46-53.
被引量:2
9
席建民.
545S、N8S异交特性观察与研究[J]
.杂交水稻,1994,9(5):43-44.
被引量:1
10
李成德,张文庆,王新华.
杂交稻制种带宽和行比与产量的关系研究[J]
.种子,1995,14(5):26-30.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1
1
许旭明,张受刚,卓伟,马彬林,杨腾邦,范祖军,杨旺兴,邹文广.
国审水稻新组合Ⅱ优1259的选育与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2007(12):80-83.
被引量:6
2
吴明亮,谢方平,唐伦,余应弘,王慧敏,邓平,刘勇.
杂交水稻工程化制种窝眼型孔分选机分选筒设计[J]
.农业工程学报,2010,26(S1):1-4.
被引量:7
3
杨金松,张再君,邱东峰.
杂交中稻新品种两优1528制种技术[J]
.湖北农业科学,2009,48(10):2365-2367.
4
张耿苗,周明玉,黄德忠,俞法明.
父母本行比对晚稻甬优9号制种产量的影响[J]
.浙江农业科学,2011,52(4):841-843.
被引量:2
5
赵飞,谢辉,段永波,华泽田,东丽,尹维娜.
Study on High-yielding Seed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of Japonica Hybrid Rice[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3,14(6):850-853.
6
韩仁长,侍守佩,余洪根,项祖芬,赵辉,王志,刘定友,褚旭东,黄廷友.
国豪国香11号杂交水稻亲本特征特性及高产优质制种技术[J]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9):6179-6180.
7
王晓敏,李波,徐小健,陈其敏,唐启源.
影响杂交水稻制种母本异交结实率的因素[J]
.作物研究,2015,29(3):317-320.
被引量:8
8
丁友奇.
两系杂交稻徽两优996高产制种技术探讨[J]
.园艺与种苗,2015,35(8):93-96.
被引量:5
9
熊玮,朱德泉,朱德文,武立权,汪超贤,吴作龙.
杂交水稻制种父母本同栽插秧机设计与试验[J]
.浙江农业学报,2016,28(4):699-706.
被引量:2
10
顾春军,盛亚红,陈建,王冬翼,张珍,王依明,王治雄,吴雪源.
‘浦优22’杂交水稻高产制种及钵苗机插栽培技术研究[J]
.上海农业学报,2017,33(3):60-64.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34
1
宋学锋,戴飞,孙耀恒,张方圆,张锋伟,赵武云.
滚筒分选机内肥料运动特性的仿真与试验[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0(11):109-116.
被引量:3
2
乐开富.
杂交稻Ⅱ优1259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
.福建农业学报,2009,24(1):55-59.
被引量:6
3
史德永,杨兴字.
杂交中籼稻Ⅱ优1259在睢宁县高作镇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1(5):67-67.
4
黄琼,黄洪辉.
兴宁市超级杂交稻的种植现状及发展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2(6):116-117.
被引量:2
5
张俊辉,崔磊,张永勤.
不同栽培密度对杂交水稻产量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2012(8):60-60.
6
董华林,武晓智,费震江,周鹏,魏磊.
杂交水稻轻简化机械化制种技术概述[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4(11):31-33.
被引量:4
7
马彬林,卓伟,许旭明,张受刚,杨旺兴,邹文广,杨腾帮,韦新宇.
偏籼型水稻恢复系明恢1259的选育及其组合的应用[J]
.杂交水稻,2014,29(4):10-14.
被引量:1
8
王茂芊,王维成,吴则东,王丛玲,王华忠.
国产单胚甜菜保持系和不育系制种行比对发芽率的影响[J]
.中国糖料,2015,37(5):34-35.
9
王先俱,张城,庞秀,陈亚君,丁芬,邵国军,徐正进.
北方染败类型杂交粳稻高产制种机制研究[J]
.作物杂志,2017(3):19-24.
被引量:4
10
陈琳.
两系杂交稻徽两优898高产优质制种技术探讨[J]
.园艺与种苗,2017,37(7):46-47.
被引量:1
1
许世觉,潘旺林,许堃.
超高产制种技术研究与应用[J]
.杂交水稻,1991,0(S1):1-54.
被引量:51
2
刘文炳.
浅谈杂交水稻超高产制种化控技术与提高四川制种单产[J]
.四川农业科技,1995(6):9-10.
3
夏俊科.
杂交水稻超高产制种技术探讨[J]
.种子,2000,19(4):72-74.
被引量:1
4
许传万.
杂交籼稻超高产制种经验介绍[J]
.农林科学实验,1990(2):6-7.
5
陶用力,胡生东,姚志均,文正华.
杂交水稻高产制种本田肥促技术[J]
.种子世界,1996(5):30-31.
6
何耘.
杂交稻超高产制种新技术[J]
.种子科技,1993(6):36-36.
7
印水型不育系开创杂交水稻超高产制种新时代[J]
.农业科技通讯,2006(4):59-59.
8
印水型不育系开创杂交水稻超高产制种新时代[J]
.福建农业科技,2006(1):15-15.
9
杂交水稻超高产制种新时代——印水型不育系[J]
.农业新技术,2006(2):51-51.
10
陶用力,刘大锷,文正华,胡生东,姚志均,李林辉.
杂交水稻超高产制种全程肥促化控技术研究[J]
.作物研究,1996,10(3):11-13.
作物研究
2006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