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理解的动态性与阐释的无限性——孟子诗学再解析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以意逆志”以“知人论世”为前提,以“知言养气”为基础,读者、作者和作品、世界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种运动系统造就理解的动态性和读者对文学阐释的无限多样性。孟子诗学思想为文学批评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范式,充分显示了它的生命活力。
作者 李国春
机构地区 湘南学院中文系
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2006年第1期124-127,共4页 Hubei Social Scienc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0

  • 1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 第1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606.
  • 2清·吴淇.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11册[M].济南:齐鲁书社,1997. 被引量:1
  • 3郭英德等著..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5:683.
  • 4陈望衡著..中国古典美学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1215.
  • 5伍蠡甫..西方文论选 上[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573.
  • 6赖力行著..中国古代文论史[M].长沙:岳麓书社,2000:462.
  • 7苏珊·朗格著..情感与形式[M],1986:484页.
  • 8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被引量:50
  • 9安·杰斐逊,戴维·罗比,等.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概述与比较[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被引量:3
  • 10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390,384. 被引量:44

共引文献9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