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无助感理论发展研究的简评
被引量:45
A Comment on the Research of the Learned Helplessness Theory's Development
出处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74-375,共2页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同被引文献182
-
1刘永芳,杜秀芳,庄锦英.动机研究的历史演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5(1):54-58. 被引量:12
-
2成娟利.英语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1):66-70. 被引量:6
-
3周龙影,欧阳华.从多元智能理论看因材施教[J].高校教育管理,2003(3):16-19. 被引量:17
-
4林顺仁.生物学实验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及对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S1):100-101. 被引量:1
-
5俞国良,翁亚君.10—15岁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12(2):54-59. 被引量:36
-
6周国韬.习得性无力感理论浅析[J].心理科学通讯,1988,11(6):49-53. 被引量:17
-
7柳瑞华,古丽米拉.阿不来提.高校音体美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学习障碍因素[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33(7):80-81. 被引量:3
-
8文秋芳.英语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27(3):61-66. 被引量:1153
-
9吴增强,虞慕镛.初中学业不良学生习得性无能研究[J].心理科学,1995,18(2):99-102. 被引量:15
-
10周国韬.习得性无力感理论再析[J].心理科学,1994,17(5):297-301. 被引量:44
引证文献45
-
1孙俊才,吉峰.无望理论:从病因学视角理解抑郁[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6):566-567. 被引量:5
-
2高红.学困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形成与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03A):20-21. 被引量:6
-
3孙嘉卿,李卓.习得性无助:理论与应用[J].昌吉学院学报,2006(1):52-55. 被引量:14
-
4邹先云,冯维.成败归因理论及其对学生成就动机培养的启示[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6(5):84-86. 被引量:6
-
5涂运玉,刘芬梅.体操教学中学生习得无助感的归因训练[J].中国林业教育,2007,25(2):69-72. 被引量:1
-
6朱振梅,高丽.转变后进生的心理学视野[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7):64-66. 被引量:1
-
7鲍亚.罗森塔尔效应及其对学业不良学生的转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28(1):63-65. 被引量:7
-
8李晓兰,黄德英,黄勇樽.农村学困生的成因及补救措施——一位桂西北地区农村学困生的个案研究[J].河池学院学报,2007,27(4):105-108.
-
9李存峰,葛明贵.中小学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的成因与预防[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60-161. 被引量:4
-
10李梅,陈文成,陈传锋.抑郁障碍的认知理论[J].孝感学院学报,2008,28(1):89-92.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09
-
1蔡文华.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策略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0,0(4):16-16.
-
2程蕾.突破地理学习中的习得性无助[J].高考,2022(29):142-144.
-
3朱宾丽.高中学习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教学策略探究[J].高考,2020,0(21):43-43.
-
4侯婵莉,高飞.体育学习中学生“习得性无助”的成因和心理特征分析[J].运动,2013(10):91-92.
-
5吕利明.护理本科生心理控制源与临床实践行为的关系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28(6):42-45.
-
6王纯,张宁.归因方式问卷的初步修订[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5):470-471. 被引量:59
-
7郭克锋,杨文清,闫凯麟,吴群强.家庭治疗对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缺陷的作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9):799-800. 被引量:5
-
8刘运华.教师期望效应在学困生转化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7(6):9-10. 被引量:2
-
9易红,冯正直.无望抑郁症状问卷(HDSQ)的中文版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1):18-21. 被引量:4
-
10寿永明.中学生习得性学习无助的成因和教育转化[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28(11):37-39.
-
1韩佳佳.可伴关系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研究[J].幼儿教学研究,2009(3):4-6.
-
2卢愿清,杨韶刚.西方关于成就动机研究的一些新进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1):43-46. 被引量:19
-
3徐砺.吸烟与戒烟心理探析[J].宜宾学院学报,2007,7(3):94-96.
-
4丁一家.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49-53.
-
5陈满琪,李春.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24(2):23-26. 被引量:28
-
6尤方华.动机研究综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8):208-210. 被引量:3
-
7熊哲宏.什么是“儿童心理理论”?——评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研究中的“概念混淆”[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0(5):128-133. 被引量:6
-
8舒跃育.心理学三大势力与动机研究的关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3):87-91. 被引量:11
-
9恽广岚.动机研究的新进展:自我决定理论[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1(3):38-41. 被引量:28
-
10彭茹静.利他主义行为的理论发展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3,23(7):221-223. 被引量: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