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苦难中的温情与温情地受难——论余华小说的母题演化
被引量:
73
Warmth in Sufferings and Suffering Misery Warmly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著名学者夏中义教授为辅导学生富华撰写关于余华的论文,而读了大量余华的作品,心动之余便调整了自己的研究计划,以此用心读了一年的余华,用心写下扎实的四万字评论,而且批评坦诚而尖锐、很见精神,这不正是当下学术打假中一种良好学风的范式吗?因了版面,不得不有所删节,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向读者的推荐,因为文本以及作文过程所显示的认真、才情和学理正是本刊所张扬的那份“绿色批评”。
作者
夏中义
富华
出处
《南方文坛》
2001年第4期28-39,共12页
Southe1rn Cultural Forum
关键词
余华小说
《活着》
苦难
母题
福贵
小说家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72
引证文献
73
二级引证文献
117
参考文献
1
1
余华著..我能否相信自己 余华随笔选[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258.
同被引文献
272
1
徐正龙.
看不见的障碍——论余华与张艺谋《活着》的差异[J]
.艺术百家,2006,22(7):47-49.
被引量:3
2
沈婵娟.
海盐地域文化对余华的影响[J]
.嘉兴学院学报,2002,14(z1):318-323.
被引量:7
3
张梦阳.
阿Q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典型问题[J]
.文学评论,2000(3):43-51.
被引量:24
4
张清华.
文学的减法——论余华[J]
.南方文坛,2002(4):4-8.
被引量:95
5
崔金英.
由《现实一种》谈余华的冷漠叙述[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S2):97-98.
被引量:2
6
俞利军.
忧郁朦胧之美——余华与川端康成比较研究[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0,20(4):72-78.
被引量:7
7
刘保昌,杨正喜.
先锋的转向与转向的先锋——论余华小说兼及先锋小说的文化选择[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4(4):112-116.
被引量:9
8
陈少华.
写作之途的变迁──作家余华精神现象试读[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89-95.
被引量:16
9
沈梦瀛.
余华的“冷酷”:抉发人类本性——论余华小说的自然主义倾向[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3(2):58-62.
被引量:1
10
齐红.
苦难的超越与升华──论余华小说中的“苦难”主题[J]
.当代文坛,1999(1):42-44.
被引量:8
引证文献
73
1
许晶,陈世丹.
余华小说中人物的逃逸策略[J]
.求是学刊,2020(3):139-147.
被引量:1
2
闵永军.
余华作品《活着》的传统哲学内涵解读[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13):67-68.
3
王翠娥.
试论余华小说的人物形象与语言艺术[J]
.芒种,2012(8):8-9.
被引量:4
4
褚蓓娟.
同质与差异:余华和海勒比较[J]
.消费导刊,2010(5):210-211.
5
陈树萍.
谁在拒绝遗忘——评《失忆者》[J]
.青春,2010(5):21-22.
6
杨婷.
《活着》的道家思想初探[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193-194.
被引量:4
7
富华,夏中义.
想象迷失与价值甄别[J]
.文艺争鸣,2003(1):71-73.
8
王达敏.
民间中国的苦难叙事——《许三观卖血记》批评之批评[J]
.文艺理论研究,2005(2):54-61.
被引量:11
9
游晴林.
从阿Q“人物链”看其人性自然本性的文化内涵[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4(1):69-73.
10
窦贤芳,李明.
自残与自慰——走向精神的悲剧[J]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4(2):87-89.
二级引证文献
117
1
王芳.
现实悲苦与荒诞命运——张艺谋电影和余华小说的两种“活着”[J]
.现代交际,2020(20):135-139.
被引量:2
2
李涵.
文本修改与杨绛文学世界的建构[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7(5):27-38.
3
刘艳.
《凤凰琴》的叙述视角、人物观与叙事策略[J]
.东吴学术,2022(5):82-90.
4
李群.
回到悲悯之后——重读《活着》[J]
.文教资料,2008(4):26-28.
5
王敦.
在“冷血”与“温情”之间穿行的小说叙事——兼谈余华小说叙事的民间审美文化取向[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10):3-5.
6
王琳.
《活着》中故事与小说艺术的互融[J]
.长城,2012(12):46-47.
7
俞冬梅.
高觉新:“体制化”家庭的囚徒[J]
.长城,2012(12):48-49.
8
王翠娥.
试论余华小说的人物形象与语言艺术[J]
.芒种,2012(8):8-9.
被引量:4
9
王达敏.
民间中国的苦难叙事——《许三观卖血记》批评之批评[J]
.文艺理论研究,2005(2):54-61.
被引量:11
10
周磊.
悲观的积极与乐观的消极——从冉阿让的死与福贵的活看中西传统人生观[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1(1):100-102.
被引量:2
1
郑榕玉.
论陈染小说母题:逃离、自闭、告别[J]
.闽江学院学报,2014,35(6):67-71.
2
赵宝煦.
《学术漫步》序[J]
.学术界,2001(6):267-268.
3
王心语.
论电影的生命力[J]
.电影文学,1984(2):87-89.
4
杨剑龙.
作家的寂寞和文学的繁荣——也谈沈从文的寂寞[J]
.文学自由谈,1992(4):66-67.
5
客窗书怀[J]
.中华诗词,2012(8):16-16.
6
李日明.
耕诗感言[J]
.中华诗词,2013(8):53-53.
7
周良沛.
对生命感激与挂虑的吟唱[J]
.当代文坛,1984(8):33-37.
8
鄢烈山.
直觉的意义[J]
.作品,2006(7):67-68.
9
吴闽闽.
在“自我”与“他者”间挣扎——严歌苓小说母题论[J]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1(4):30-34.
10
林红,姚春树.
鲁迅和严复[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3):80-83.
被引量:1
南方文坛
2001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